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华雪 《视听》2023,(5):81-84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提供了全新的路径,受众对纪录片的观看习惯和审美角度也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因此,纪录片创作需要在内容、形式、传播等多方面积极寻求突破,不断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文化类纪录片《“字”从遇见你》在叙事层面通过年轻化、短小化、现代化的表现手段,不断探寻汉字之源,在视听呈现上通过高科技的数字技术、风趣与严谨并存的解说词设计、拟人式的动画手段不断呈现汉字之美,同时在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上进行宣传,实现分众化传播,为我国文化类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提供了全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林斌 《视听》2018,(11):32-33
在对外传播中,纪录片能起到树立地区形象、弘扬本土文化等作用,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一个有效载体。城市台在外宣纪录片创作与传播方面也可以大有作为。本文以绍兴台的操作实践为主要案例,从"挖掘本土题材打造地域名片""融通中外文化讲好真实故事""凸显审美特征提升传播效果"三个层面切入,对城市台如何从事外宣纪录片的创新与创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雷玥 《传媒》2021,(5):59-61
近年来,国内涌现不少人文纪录片佳作如《人生第一次》《风味人间》等,引发大众热烈反响.国产人文纪录片的新生态,可从创作与传播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在创作层面,镜头语言沉浸感强,叙事结构以点带面,声效配音富有质感,美学风格体现东方气韵;在传播层面,从平台合作、商业布局、受众运营、形态革新等维度实现跨圈层传播.研究人文纪录片的影像表达与传播创新,有助于我国纪录片更好地发挥社会功能、促进文化繁荣.  相似文献   

4.
纪录片是文化传播和价值观传递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渠道。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同时也是会讲故事的纪录片。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走红网络,其原因正是在于擅于讲故事,从创新叙事视角、丰富叙事情节、着眼于人物叙事三方面,对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5.
主流媒体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媒介宣传作用,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其相关的纪录片在传递“一带一路”文化价值理念、继承和发扬丝路精神、诠释和塑造中国形象、发掘和传播中国文化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价值。本文以央视丝绸之路纪录片为例,分析了主流媒体在进行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主题选择、内容设置、叙事表达以及传播渠道等方面的显著特征,并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6.
张奕博 《今传媒》2020,28(5):104-106
当今新媒体时代数字媒体技术迅猛发展,不断倒逼传统文化传播策略转型,《上新了·故宫》作为精品文化类节目,开拓了传统文化网络传播的细分路径,在传统文化与商业价值的结合方面做出了较好的示范,同时也为博物馆主体传播传统文化提供了参考方向。本文就其故事化叙事、全媒体合作、社群经济三个层面探究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突破与创新,并提出其对传统文化价值观在传播过程中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黄克猛 《东南传播》2012,(12):151-153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地位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的不断加深,国家形象的确立和宣传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人民的重视,以客观真实为特性的纪录片传播媒介,具有着其他媒介不可比拟的传播优势,同时作为影像记录的载体,在纵向历史文化传承上面承担着一种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本文以纪录片《西藏一年》为文本,分析其在横向对外传播中就我国涉藏问题的有效传播,在纵向历史传播层面,如何做到纪录片的历史文化档案的功能。以期通过对本片的案例分析,探讨纪录片的历史文化责任。  相似文献   

8.
周仁玉 《东南传播》2021,(5):124-126
国家形象的建构有助于一个国家的国际发展,在当前的传播中我们面临着因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所造成的文化折扣现象,以及因传播渠道单一而影响传播效果成为刻板说教的困境.国家形象的建构和传播需要结合适于本土性的理论框架进行指导,本文将结合周边传播理论,分析纪录片《远方的家》中亚地区的叙事特点,以求从影像表达角度为建构国家形象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转文化传播是对跨文化传播的发展和超越,以多元、平等、间性、对话、融合为特征,是适用于我国国际传播的一种新兴理念。中外合拍纪录片《通向共同富裕之路》具有典型的转文化传播特征,由中国问题专家罗伯特·劳伦斯·库恩担任撰稿和主持,并作为首届“中国影像节”重点节目在全球进行了展映。本文从议程设置、对话叙事和共情修辞三方面分析该片的创新之处,总结当前运用转文化传播范式的中外合拍纪录片在国际传播效能提升方面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0.
4G网络时代来临,人们的观影习惯和审美发生改变,传统纪录片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文献纪录片正在不断尝试“年轻态”的表达,拉近与年轻观众的距离。文章结合国内近期较为突出的几部纪录片,从文献纪录片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视听语言的美学嬗变、叙事策略革新三方面,浅析新媒体语境下中国文献纪录片的创新突破。  相似文献   

11.
李佳咪 《传媒》2023,(14):53-55
我国纪录片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网生化转向”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彻底地迎合网络审美,因为纪录片的创作既要创新表达手段,更要坚持正确价值引领。本文以人文纪录片“人生”系列(《人生第一次》和《人生第二次》)为例,从叙事方式、视听呈现、精准传播三方面分析网生纪录片的创新实践策略,以期为其他网生纪录片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韩飞  田维钢  刘倩 《当代传播》2021,(4):108-110
近年来的"大国工程"纪录片,建构和传播了现代化的中国形象,担当着重要的国际传播功能.本文着眼"大国工程"纪录片与当代中国国家形象的深层勾连,以纪录片《大工告成》为个案,着重分析其叙事结构、视听表达等方面的艺术性创造,为纪录片参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李文英 《现代传播》2017,(11):102-105
探讨中国人类学纪录片的叙事表达机制,可从叙事伦理表达机制、时空叙事机制和"元叙事"传播战略等方面展开。叙事伦理机制体现在讲故事的策略和叙述伦理;时空叙事机制强调突破传统叙事形态,关注时间叙事和空间叙事的延展性;"元叙事"传播战略侧重于话语表达与"讲好中国故事"的关系互动。中国人类学纪录片叙事表达应超越西方文化表征体系,建构叙事的"中国话语"。  相似文献   

14.
纪录片真实动态的影像符码在传播民族文化、提升民族成员文化身份的自我认同感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它是以真实去引发人们思考的艺术形式.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纪录片创作趋向繁荣,而当代纪录片创作更是走向多元化.将当代纪录片置于整个传播体系中考察,可以发现其通过文化策略、情感策略、市场策略、叙事策略诸方面完成了作为提升民族认同感及国家形象的认知中介和载体的自我定位.  相似文献   

15.
基于符号学以及框架理论,探讨疫情期间塑造的英雄人物形象的特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和国家大国形象三方面分析了英雄人物形象产生的价值意义,并从传播体系、叙事结构、视觉框架以及情感共鸣四个层面探讨英雄人物的传播策略,试图为新时代英雄人物的塑造和传播提供可资借鉴的举措。  相似文献   

16.
历史人文纪录片担负着传承精神价值和历史文化解释权等重要使命。随着新的传播手段出现,纪录片有了更广泛的平台和受众。在新的受众群体和时代语境下,历史人文纪录片不仅延续了之前的主流价值体系,也展现出强大的适应性和创造力。本文以获得第30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电视纪录片提名、福建省广播电视艺术奖一等奖的纪录片《李焕之与国歌》为例,探究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历史人文纪录片如何运用两极手法,将“小”和“大”交替结合,贯穿始终,在纪录片的选题、叙事、影像、主题各个层面,为新时代历史人文纪录片表现手法的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李卓 《今传媒》2024,(2):79-82
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的纪录片创作日益活跃,纪录片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价值及其传播效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以新世纪以来在国内外取得较好传播效果的西藏题材纪录片为研究对象,基于纪录片影像与美学视角,梳理了在跨文化传播中纪录片创作叙事表达的成功方法,总结了西藏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发展变化和艺术呈现特点,同时提出创作者应该继续以开放和新益求新的创作心态,更好地利用和发挥纪录片强大的传播优势,旨在为传承西藏民族文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刘艳秋  宋志宏 《东南传播》2021,(11):139-141
私纪录片作为纪录片中的一种特殊类型,近年来在技术和平台的支持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以个人化的视角填补了传统纪录片的空白.私纪录片在早期因其自我、私人化的表达,在传播领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影像技术的成熟和社交化媒体环境不断扩展,私纪录片不再局限于私人空间和个体属性,在题材选择、影像制作、传播路径等方面呈现出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逐渐向公众化转型.呈现出自我疗愈与共性表达、自我认同与社会共鸣、私人影像与社会版图的有机融合.私纪录片的个人叙事与传统纪录片的宏观叙事相互包容,相互促进,共同完成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像记忆,成为社会良性发展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19.
电视纪录片《故宫》与中国形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凯 《现代视听》2012,(6):37-40
电视纪录片《故宫》用现代表现手法传播了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以不凡的实力打造了一场震撼的视听盛宴。《故宫》通过叙事结构、光影特技以及电视语言等成功塑造了中国形象。在华丽唯美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以及严密巧妙的叙事背后,《故宫》不仅让世界了解了这座充满着故事的神秘宫殿,更让世界透过这座文化宝库看到了一个历史的、立体的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20.
罗迎春 《传媒》2021,(15):68-70
叙事主体即讲述人、主持人,是微纪录片中的重要叙事元素,在微纪录片的表现形式、情感基调、话语风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创新叙事主体的讲述方式能够提升微纪录片的传播力.本文以湖南电视台大型微纪录片《百炼成钢——党史上的今天》为例,探讨该节目是如何通过阶段化的叙事主体创新、多样化与风格化的叙事主体策略提升节目品质,以期为微纪录片的创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