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民族音乐的非遗保护可以通过开发配套旅游文化产品等形式实现其与数字文化产业的融合,推进文化演艺旅游。本研究基于旅游演艺视角,分析民族音乐非遗的旅游演艺产品特征,对旅游演艺视角的民族音乐非遗研发提出新思路,为各地民族音乐非遗文化保护搭建交流平台,挖掘非遗项目,升级景区演艺剧目,鼓励地方高校开设民族音乐专业课程,最终实现我国民族音乐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文化与旅游融合的背景下,以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为指导,对《张家界·魅力湘西》进行个案考察,研究认为市场、政府、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与地方民众等文化主体共同建构了旅游演艺场域,并在市场主导和支配下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再生产。旅游演艺场域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生产的价值主要是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非遗传承人、当地民众和整个社会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觉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国家、地方形成合力聚焦非遗传承。众多研究者积极响应政策,探索非遗项目如何进入高职教学的问题。国家级非遗项目凤翔泥塑造型浑厚质朴生动,纹饰富贵艳丽独具特色。以民族志方法考察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凤翔泥塑教学,发现非遗文化进入高职教学实质是一个文化融合的创新过程,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更新优化,才可能趋近于完善。具体策略是:以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国家政策为保障,以教育管理部门顶层设计为抓手;结合教学改革,以非遗为师,不断提升传承保护的能力与水平;优先挖掘本土非遗资源,充分挖掘其服务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价值与功能;适应高职教学管理制度,争取资金和资源的供给。  相似文献   

4.
论武术文化旅游开发的天时地利人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术文化旅游开发的历史机遇已经凸现,国内外市场基本具备,人们对此的认识也在初步形成,即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已经构成可开发的条件。武术文化与旅游有机地结合开发,可以给双方带来双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搞好武术文化旅游开发要将提高武术文化质量与降低游窑参与门槛相结合;立足国内武术文化素质拓展与面向世界旅游市场相结合;打造金牌产品与普及推广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热风靡世界,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国家保护名录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级。省级"非遗"在当代保护方式上所具有的独立特点,正可以与当下文化旅游热联系起来。节庆旅游便是新的旅游产物里适用于"非遗"展示和传承的选择路径之一。探究"非遗"特性与认清节庆旅游发展规律,借助于富顺豆花旅游节的思考,将遗产与节庆旅游结合,以期丰富理论及挖掘现实价值,在保护和开发间寻找共赢点。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历史发展的见证,同时也是非常宝贵的文化资源。近年来,焦作市依托“太极圣地·山水焦作”的品牌,加快促进非遗资源与文旅融合发展相融相生,非遗资源影响下的焦作旅游产业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和持续的发展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在文旅融合实现全面转型升级的环境下,对焦作市非遗资源与文化旅游的融合开发进行深入研究迫在眉睫。针对非遗资源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旅游文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国内外旅游文化研究述评肖洪根一、国内外旅游文化概念研究概述近十几年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理论界从各个角度、不同侧面对旅游现象的广泛研究。国内外对旅游文化的研究更是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在国内,旅游文化之研究成果不仅见之于学科理论专著;具体的理论研...  相似文献   

8.
宗教旅游在我国旅游中的地位日趋重要,渐成研究热点。通过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对比,从各学科视角对文献进行整合,指出国内宗教旅游研究主要集中于管理学领域,多采用定性的方法且结论相似。建议后续研究应该补充定量或实证的方法,研究领域向宗教旅游的宏观规律、微观个体活动等方向延伸。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是产业融合大趋势下的产物,旅游业的发展为"非遗"的传承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机遇。"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基础条件是资源和市场的对接;融合的动力系统包括"非遗"保护需求的推力、"非遗"旅游开发成功案例的引力、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地方经济发展的压力、文化产业发展的拉力、旅游需求层次提高的驱动力;融合的路径主要有开发型融合、体验型融合、创造型融合、功能型融合四种方式。以湖南湘西怀化市为例所进行的实证研究,可以为其它地方"非遗"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使用历史并不长,也正是由于其丰富的内涵及对文化遗产保护空间拓展的贡献,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极具潜力的学术增长点。在回顾非遗表演旅游研究和浙江非遗表演旅游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着重阐述浙江省非遗表演旅游开发的意义,以期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艺术与旅游景点开发提供研究框架和思路,也为积极寻找保护与开发之间的融合点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1.
《教育与教学研究》2022,(4):100-116
个别化教育计划(IEP)是将全纳理想付诸实践的工具之一,是融合教育有效实施的关键。文章采用文献计量与质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CiteSpace软件对2004—2021年国内外IEP研究的热点进行梳理与比较,以期对我国IEP的有效实施有所启示,进而提升随班就读的实施质量。研究发现,国内IEP研究热点聚焦于对国外有关IEP研究的梳理与分析、IEP对7~18岁学龄期智障儿童发展的影响以及学校在IEP实施中的干预作用;国外IEP研究聚焦于IEP实施的运作机制、IEP对0~21岁各年龄段特殊儿童的影响以及教师和家长对IEP实施的干预作用。对国内外IEP研究热点比较分析发现,国内的研究范式以经验—分析范式为主,国外以科学实证研究范式为主;国内研究的对象聚焦于7~18岁学龄期的特殊儿童,国外研究涵盖0~21岁全年龄段的特殊儿童;国内研究的支持体系以学校参与为主,国外研究以家庭参与为主。未来我国应在扎根本土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重视IEP服务对象的多样性以及促进家长和学生参加IEP会议。  相似文献   

12.
国内旅游目的地形象建设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建设在旅游业中占到重要地位,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建设的研究也越来越引起旅游研究者的注意.本文从国内旅游目的地形象建设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两大方面介绍了国内学者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建设的研究成果,并对这些成果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13.
国内旅游类硕士论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代旅游学科的发展状况、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通过查阅《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系列数据库中的子系统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可检索到的2000-2006年主题为"旅游"的优秀硕士论文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专业背景、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研究热点、研究特点等方面对国内旅游类硕士毕业论文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运用历史文献法、多维比较法对20年来国内外旅游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方面的文献分析,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在旅游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历程与意义、实现路径、影响效应及影响因素及机制等方面的经验,为展望未来的研究趋势,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战略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总体来看,国内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国外旅游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研究早于国内且成果丰硕,主要聚焦在乡村旅游内涵,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的历程、政策机制、发展模式、效应影响等方面,并在旅游减贫、扶贫、脱贫方面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和经典案例分析。比较研究显示,国内旅游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的研究在以下三方面有待深化和完善:(1)加大乡村旅游推动村寨发展的个案研究;(2)进一步厘清旅游产业关联与联动的机理;(3)加强对国外成功案例的剖析研究。  相似文献   

15.
随着旅游活动数量和类型的增多,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日益明显,相关研究成为继经济影响和环境影响研究之后的又一热点。文章根据目的文化对旅游影响反应的变迁规律,从物质文化、行为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分析,结果表明,国内现有的相关研究存在如下问题:研究视角、研究领域单一,理论的运用不够深入,且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的结合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6.
基于“屈原昭君故里”乡村非遗旅游实践,运用扎根理论对乡村非遗旅游活态传承价值共创过程进行分析,构建出多元主体下的乡村非遗旅游活态传承的价值共创概念模型,明确政策支持、参与平台、资源整合、文化共识、技术涉入、共同目标六大驱动因素,凝练出价值主张提出、氛围营造共创、资源平衡共创、社会价值共识、文化价值创造、社会价值输出六个循环持续的行为过程。其中,价值主张提出、氛围营造共创、资源平衡共创、社会价值共识是非遗旅游价值共创形成的前提与条件,文化价值创造是非遗旅游价值共创的行动策略,社会价值输出是非遗旅游价值共创的最终成果。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红色旅游已成为国内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和研究热点。鉴于国家对旅游景区门票经济政策的管控、疫情影响下门票降温的趋势以及红色旅游自身的“公益性”价值取向,“非门票经济”背景下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亟须解决。对焦作市著名红色旅游景点寨卜昌村展开实地调研,通过深度访谈、文献整理等方法,阐释“非门票经济”背景下主题体验型红色旅游赢利模式;从产业结构、循环经济、管理意识三个层面分析、探寻“非门票经济”背景下红色旅游综合效益拓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8.
"非遗"数字化是当前保护"非遗"项目较为有效的方法,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使藏族传统文化中的"非遗"项目得到进一步的保护、修复、还原,文章以现阶段甘南州"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非遗"数字化助推旅游业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关国家文化安全问题。这种保护形式有属地化保护、异地型保护、创新性保护、整体型保护。作为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主办地、"世界非遗之都",成都高度重视、切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科学处理历史与当下、文脉与承续、名录与整理、活化与固态、转型与创新的关系,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协会、进企业、进家庭、进公共服务、进城镇建设,形成了成都独具特色的非遗保护体系,形成了十二个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20.
西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省区,目前已形成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分别为世界级、国家级、自治区级和市级。近些年来,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一直没有降温,具体到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学界的关注逐年增多,"生产性保护"模式、"博物馆保护"模式及"旅游开发保护"模式都曾在西藏"非遗"的保护传承中得到实践,但这里重点讨论的是教育传承的保护模式。以西藏民族大学为视点,西藏"非遗"的教育传承存在课程种类不丰富、研究成果体量不大、校园活动单一和博物馆藏品不多等问题。对策如下:提高课程的专业性和系统性、鼓励师生参与研究和保护实践、举办丰富多彩的"非遗"宣传活动、增加博物馆"非遗"展品种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