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7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近期在义乌梅湖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文博会设标准展位1500个,参展企业577家,分文化用品、文化礼品、工艺美术、书画精品、网络传媒、书画古玩六大类。博览会以"扩大文化产品出口,  相似文献   

2.
《文化交流》2010,(12):79-81
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以下简称义乌文博会)创办于2006年,是浙江省首个国际性文化产业展会。义乌文博会以“提升文化内涵,壮大文化产业”为办展宗旨,经过5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国内文体行业唯一外贸主导型展会。  相似文献   

3.
正第十二届(2018)杭州文博会9月19日至23日在滨江白马湖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届文博会首次推出"国家主题展区",主办方为英国。该展区由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诺丁汉市政厅、英国独立设计品牌联合打造,规模达1000平方米,全面展现了英国设计师眼中的生活美学。除英国文化主题馆外,主会场还邀请了俄罗斯、意大利、法国、日本、德国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4.
在2012年12月19日—23日举办的第七届文博会"设计创意展"上,北京市科委作为活动的主办方,展出了独具匠心的创意产品,共同见证"小"设计成就的"大"成果。蕴含科技、文化、创意的设计创意展是历届北京文博会的一大特色,本届文博会"设计创意展"的特点为提升设计实力、展示设计产业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5.
正去年底,乌克兰国家艺术家联盟首个中国创作基地落户义乌市佛堂镇古民居苑。11月21日,中乌两国艺术家举行作品联展。乌克兰国家功勋艺术家克徐克·尼克莱、亚历山大·拉迪欧诺夫等,和义乌知名雕塑家王泽和等,就"唐代侍女"雕像、"义乌红糖"雕塑等作品进行了现场交流。中乌文化特殊的"血缘"关系中国和乌克兰这两个在地理位置上相距甚远的国家,在文化艺术上却呈现了不少共同点。中乌两国都是古老的  相似文献   

6.
谭进  沈虹 《文化交流》2012,(3):75-77
曾经"鸡毛换糖"的小集市,蜕变成全球小商品市场的"航空母舰"。外企常驻机构从200家增加到3039家;市场年成交额净增380亿元。借助文博会这个大舞台,义乌人在一次次与世界的碰撞交流中,开了眼界、长了见识,企业产品的文化内涵越来越深,由此带来的文化附加值和经济附加值也越来越高。目前,义乌已成为中国文化产品外贸出口的重要基地。2012年,"万国商城"面向世界再出发!  相似文献   

7.
生态时讯     
《生态文化》2011,(6):30-31
第二届林博会暨第四届森博会在浙江义乌举行11月1日至11月4日,以"兴林富民、共享绿色低碳生活"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暨第四届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在浙江义乌举行。展会设12大展区,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家企业参展。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林业局创办,四年一届,首  相似文献   

8.
《对外大传播》2008,(12):8-8
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的兴起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成为21世纪全球最具有商业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朝阳产业。“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文博会”)将于12月18日-21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此次文博会是经国务院批准,由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  相似文献   

9.
随着市场的日益繁荣,浙江省义乌市吸引了世界100多个国家的6000多名外国人来这里"淘金"。这些外国人有的已买了房子和车子,把家安在义乌;有的租住在义乌的居民家中,他们与当地居民亲如一家,交流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谱写了一支"联合国社  相似文献   

10.
哲瀚 《生态文化》2011,(6):30-30
11月1日至11月4日,以“兴林富民、共享绿色低碳生活”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暨第四届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在浙江义乌举行。展会设12大展区,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家企业参展。  相似文献   

11.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东南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是中国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经济区域之一。在这块热土上形成、发展的海派文化源自何处?长三角地区持续发展的文化支撑力又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访了杭州师范大学教授、长期主攻史学与CIS理论的邹身城先生。  相似文献   

12.
社会秩序存在于主体行为的约束之中,主体行为的约束一靠道德教化,二靠法律制约,前者是人们根据社会普遍伦理与道德规范来行为,自觉自愿地不去违背或触犯这些规范,属于"自律",后者是通过法律的制裁和权威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属于"他律"①.任何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持都必然是"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关于审美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审美文化概念的产生与演变作了考察,特别针对审美文化否定论和审美文化是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论,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见解,并从审美文化研究的对象、范围、内容和方法等各方面作了论证。  相似文献   

14.
Culture and Commerc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cost aspects of supplying cultural goods and services have raised many basic questions concerning the economic activity of cultural institutions. There is more or less a consensus that the same criteria that apply to the cost aspects of any business also apply to cultural institutions. The nature of the products supplied and the stress on revenues earned are different. A key question to be asked by each society is how to balance the product mix offered by its cultural institutions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both the societal valuation of the public goods provided and the earning potential of the institution. This essay examines some of the questions that occur at this intersection of culture and commerce.  相似文献   

15.
《文化交流》2016,(9):81-81
正休闲走进寻常人家,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这正是国际化休闲旅游城市的特质。杭州以人文的情怀向世界述说幸福美好的品质生活。Nowadays more and more residents in Hangzhou have time and money to enjoy a full range of leisure events and activities.This new mode of life indicates that Hangzhou is morphing into an internationalized city of tourism and leisure.  相似文献   

16.
话说吴越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远 《文化交流》2013,(1):6-11
吴越文化是春秋时期最早开发的吴国和越国统治期间所形成,又为后世所传承发展起来的一种区域文化。 吴越文化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文化时期。而河姆渡文化遗址、良渚文化遗址的发现、发掘,为研究吴越文化的起源提供了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17.
8月15日,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大会在省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强在会上提出:要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性产业,为文化强省和"两富"现代化浙江建设作出新贡献。浙江文化产业园繁花似锦。会上介绍的杭州、龙泉、横店实验区、宋城集团的四个样本,就是百花园中四朵盛开的鲜花。而这次会议确定的目标,则预示着浙江文化产业千帆竞发,万象更新。  相似文献   

18.
眼下的社区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的浙江省宁波海曙区,把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作为实现文化大区目标的核心和突破口,以争创一流的精神,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使得社区文化呈现出红红火火的局面。文化设施旧貌换新。近年来海曙区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建成了一批能满足社区居民休闲、健身、娱乐、求知需求的社区文化宫。先后建起社区文体活动中心、社区文化广场、社区文化画廊和社区文艺学校以及拥有80平方米以上、藏书3000册、报纸20种、期刊100种的市级示范阅览室10余家,此外还有900平方米以上的室内文化活…  相似文献   

19.
叶辛 《文化交流》2004,(5):48-50
上海是我的故乡,我出生在这里,也成长在这里,我热爱这座城市。和很多不曾离开过这座城市的上海人不一样的是,我在年轻时便离开故乡,在长达21年的时间里,我生活在中国的西南山乡,因而我能够充分地感受现代化的大城市和西南偏远山乡的差别。这种城市和乡村的落差,给了我最为宽广的想象空间,因而我时常能用一双现代都市人的目光观察传统古朴的乡村,也时常能用一双阅尽了高原村寨风情的目光来观察节奏快捷的上海。我的  相似文献   

20.
Select groups and organizations embrace practices that perpetuate their inferiority. The result is the phenomenon we call “mediocrity.”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mediocrity is selected and maintained by groups over time. Mediocrity is maintained by a key social process: the marginalization of the adept, which is a response to the group problem of what to do with the highly able. The problem arises when a majority of a group is comprised of average members who must decide what to do with high performers in the group. To solve this problem, reward systems are subverted to benefit the less able and the adept are cast as deviant. Marginalization is a resolution of two tensions: marginalization of the adept for their behavior, and protection from the adept for the mediocre. The American research university is used as an example to describe the phenomenon and to formulate a theoretic argument. The forms and consequences of marginalization are discussed. Marginalizing the adept illustrates an anti-meritocratic behavioral pattern which serves to sustain social systems on which all people, however able, depe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