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4年8月,笔者去台湾世新大学研修。世新大学是台湾著名的以新闻传播学为主要方向的大学。它由著名报人成舍我先生于1956年创办。上世纪20年代起,成舍我先生先后创办了《世界晚报》(北京)、《民生报》(南京)、《立报》(上海)、《香港立报》等,1945年在重庆创办《世界日报》。1952年,成舍我先生由香港赴台湾,由于当局没有开放报禁,他便投身新闻教育。据说,成舍我先生曾有言:你不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支持我创办香港《立报》1938年圣诞节前夜,我乘意大利邮船康特凡蒂号只身离开上海。那时,到底去什么地方,哪里将是落脚之地,我心中也无数。总之,上海沦陷了,呆不下去了。当时从上海去内地有一条路线要经香港,于是我旅行的第一站便是香港。在船上不期而遇到了茅盾、谢六逸、严谔声,旅途颇不寂寞。  相似文献   

3.
成舍我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民间报人,一生从事新闻事业,先后创办北平《世界晚报》、《世界日报》、《世界画报》,南京《民生报》,上海《立报》,重庆《世界日报》,香港《立报》,台湾《立报》等多家民营独立报纸,以及北平、桂林、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报刊实践家和新闻教育家。  相似文献   

4.
本刊从这一期开始,将陆续刊登老新闻工作者萨空了同志的回忆文章《我与立报》。《立报》1935年创刊于上海,是一张很有影响的小型报。它坚持抗日,倾向进步,内容丰富,编排新颖,拥有广大读者,销数曾创当时国内报纸的最高纪录。萨空了同志1935年秋到上海参加《立报》工作。1937年11月大上海沦陷后,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强令所有宣传抗日的报纸一律停刊,《立报》由于坚定的抗日立场,也被迫停止了发行。12月,他乘意大利邮船赴香港。在那里他主持了香港《立报》创刊的筹备工作。1938年3月,香港《立报》和读者见面了,他担任了香港《立报》的总编辑和经理。同年9月,他脱离香港《立报》去新疆。萨空了同志的回忆文章记述的就是他这一段经历。文章将介绍在日寇侵华、国难当头的时刻,《立报》是如何发挥自己的职能,为宣传抗日,唤起民众,保卫祖国,争取自由民主而斗争的。而他自己也正是通过斗争实践,找到了中国共产党,走上革命道路的。  相似文献   

5.
成合我(1898—1991)是我国现代著名爱国报人,新闻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于1924年独自创办了《世界晚报》,次年又创办了《世界日报》和《世界画报》,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的一人办三报的唯一报人。1927年他在南京创办小型报《民生报》,1934年该报因揭发国民党政府行政院政务处长袁学沛贪污舞弊案被查封,成合我则被禁止再在南京办报。他遂于1935年9月20日在上海创办《立报》。在《立报》创刊号上,成舍我写了题为《我们的宣言》作为发刊词,文中提出了他的办报四个原则:正、凭良心说话。2、用真凭实据报告新闻。3、除国家币制及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6.
著名报人成舍我办《立报》时,曾经培养和重用了蒙古族报人萨空了,这是他对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发展的一个重大贡献。《立报》1935年9月20日创办于上海,是抗日救亡运动中发行量最多的一张小型报纸。萨空了和张友渔先后担任过总编辑。  相似文献   

7.
《国际新闻界》2012,(6):107
《成舍我新闻学术论集》于2012年5月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成舍我文选,包括新闻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和早期作品十二篇(包括新闻作品、诗作和译作等)。第二部分为当年北平《世界日报》、上海《立报》和《香港立报》的总编辑、总经理、主笔、副刊主编撰写的短论的汇集。第三部分为"成舍我先生  相似文献   

8.
名记者恽逸群去世已15年了,但他与我跨度达半个世纪时间的交往,长久留在我的记忆中。初识于上海 1935年夏天,我中学毕业,从湖州赶到上海投考将创办的《立报》的练习生。因为我家无钱供我上大学,我必须找到一个就业的机会,同时,我一直有志于当个新闻记者。《立报》招考的考场设在四川路桥北堍的上海市商会。主持这场考试的便是恽逸群老师。恽老师当时不过30多岁,年富力强,但是他很瘦,穿着白夏布长衫,走  相似文献   

9.
1935年在上海创办的《立报》是民国时期一份有影响的小型报纸。该报在办报宗旨、编辑出版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体现了大众化报业理念和精编主义办报精神。小报不小,《立报》短暂的绽放为新闻界留下了许多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1941年,梁漱溟任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常务委员,前往香港创办同盟机关刊物《光明报》,并自任社长。作为国共之间的第三势力,民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成为两大党竞相拉拢的对象。因此,当梁漱溟要离开四川去香港时,国民党也没有阻拦,这才有了梁漱溟香港创办《光明报》这段曲折的经历。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在此期间,国人也掀起了第二次办报高潮(第一次是在戊戌变法时期),即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高潮。它是从孙中山先生1900年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开始的,此后,革命党人在海内外创办了大量的革命报刊。近代武汉是国内的一个经济文化中心,受革命思潮影响较早,从而成为了辛亥时期与上海、岭南并立的国内三个宣传中心。而当时武汉最有声望的报纸首推《大江报》。(一)《大江报》的前奏1905年武汉地区最早具有革命倾向的报纸《楚报》在汉口英租界创刊。1905年冬,《楚报》因揭露清政府出卖主权…  相似文献   

12.
黄世仲     
黄世仲,又名棣荪,字小配,别号禺山世次郎。广东番禺人。1898年邱菽园在新加坡创办《天南日报》,他因常给该报投稿而文名渐显。1900年参加当地革命团体中和堂,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02年经尤列介绍去香港担任《中国日报》记者,与广州《岭海报》跟康有为等人攻击革命的言论展开论战。1904年以后,积极参加郑贯公在香港主办的《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和《有所谓报》等报的编辑工作,同时为《时事画报》撰写文章。1906年,独立创办《香港少年报》,所写的章回体小说《洪秀全演义》,在该报和《有  相似文献   

13.
宁波是我国有着七千年古老文明的河姆渡文化的发源地,鸦片战争后成为最早通商口岸之一。1854年,出版了由外籍传教士创办的宁波近代史上第一份中文报刊——《中外新报》,它比上海创办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六合丛谈》(1857年)早了整整三年。此后在宁波又创办了《甬报》、《德商甬报》等外籍报刊,均各有特色。虽然宁波近代外籍报刊在规模与影响上不能与上海、香港、广州相比,但也有值得研究与借鉴的地方,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忆旧话标题     
欣赏一则标题决定十年途径 1938年4月,上海《立报》迁香港复刊。当时,左笑鸿主编国际新闻版兼编副刊“花果山”;我编社会新闻,偶或为副刊撰短文补白。一天,左收到一束重庆《新民报》。因《立报》和它都是小型报,我们就共同阅读研究,深感其编排生动,社会新闻尤为出色。其中有一则两栏高、四周空的新闻,右上角冠以一小簇樱桃图画,系用半英寸见方铅字坯刻成;其下为两行二号仿  相似文献   

15.
传媒名家     
舒宗侨,1913年出生,湖北赤壁市(原蒲折)人。193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1935—1937年任上海《立报》记者,后担任重庆《中央日报》、《扫荡报》编辑和编辑主任。1942年在重庆创办《联合画报(周刊)》任主编,同时兼任复旦大学副  相似文献   

16.
陈英士是辛亥革命酝酿与发动时期重视舆论宣传的革命党人之一。他从1908年秋筹办《大陆新闻》起,到1916年夏被袁世凯爪牙暗杀为止的8年间,先后共创办或资助过《中国公报》《民声丛报》《民主报》《民立报》《太平洋日报》《新汉报》及《上海民国日报》等多家报纸,但他在“二次革命”失败之后,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而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张党报《五七报》,为当今《中国新闻事业史》等专著所未载。  相似文献   

17.
于右任(1878-1964)原名伯循,别署骚心、髯翁、大风、太平老人等,陕西三原人。清光绪29年(1903)举人。肄业于上海复旦学院,后赴日本留学。1906年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1907年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任社长,嗣又相继创办《民呼日报》、《民立报》等,宣传革命,持论  相似文献   

18.
静恩英 《青年记者》2016,(2):106-107
民初创办于香港的《大光报》在抗战第二年迁至广东韶关出版,在随后的几年内,先后创办了粤东、粤南、连县等几个分社.《大光报》积极宣传团结抗日,为推动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宣传作用.目前国内关于《大光报》的创办时间和创办过程尚存争议.笔者通过对现有史料的梳理,初步分析认为,《大光报》是在孙中山指导下创办的,创办时间为1912年而非1913年.早期《大光报》除了报道时事新闻,主要宣传孙中山革命思想和基督教精神.  相似文献   

19.
成舍我创办的《立报》是他办报生涯的得意之作,《立报》的办报理念成就了《立报》,也对萨空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普通民众服务,尤其是为处于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服务成了萨空了一生的追求。新中国成立后,萨空了以工农兵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宣传党的理论和政策,表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族群众丰富多彩的革命建设生活,实践"代表群众""教育群众"的新闻出版理念,成为了我国新闻出版工作者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个在香港生活过、工作过的人,对于香港的回归,更有不同的感受。 解放前夕,我在香港办过三家报纸——《星期报》、《周末报》和《文汇报》。《星期报》出了一期就停办了。《周末报》和《文汇报》办的时间要长些。 《周末报》是夏衍同志提议办的,我在香港做着《文汇报》和《周末报》两个报的总编辑。好在那时年纪轻,精力足,可以应付。当时我经常用“吴士”将军的笔名在报纸上发表军事评论,在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