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雅片战后清朝统治者对外国侵略者的态度和心理是复杂和矛盾的。这些复杂和矛盾的心理对清廷的内外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致使清廷的内外政策也矛盾重重,清廷矛盾重重的内外政策不可能把中国带下富强之路。  相似文献   

2.
清廷为更好地控制蒙古族并维护其在北部边疆的统治,对包括归化城土默特在内的蒙古地区实行了封禁政策,其中包括文化封禁,但这一政策却存在着内在矛盾:首先,清廷对蒙古封禁政策与其在全国倡导的“尊孔读经、礼义教化”相矛盾;其次,清廷对蒙地文化封禁政策与其在全国推行科举取士制度、大力兴办地方教育存在矛盾;最后,清廷对蒙地人口封禁政策与其弛禁政策相矛盾。上述内在矛盾为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教育事业提供了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乾隆中前期,还是晚期,清廷同安南关系仍未突破中国传统宗藩关系旧模式。乾隆中前期清廷对安南内乱的不干涉政策和对边界争端的羁縻政策,固能体现出清廷对周边国家的友好态度,但却更多体现为"天下共主"的"上国"心理。乾隆中后期双方冲突,以及清廷对安南阮氏王朝的最终承认,主观上虽不存在宗主国中国对安南内政进行干涉的心理,但客观上却构成了事实上的干涉。概而言之,这一政策既在清代中越交往史中发挥过积极作用,又有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4.
清朝治蒙政策的演变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清廷改变治蒙政策的本意是使蒙古地区成为其安定的北国门户.但清末蒙古社会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充满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清政府与各族人民之间的矛盾.因此,清廷的“新政”不仅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使原本就纷乱繁杂的矛盾更加复杂化.多样化.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蒙古社会内部的政治、经济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出现了新的势头.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曾国藩在处理天津教案中的矛盾心理,以及其在鸦片战争期间和清廷与外国侵略者勾结过程中的表现,证明曾国藩并非是个终生媚外卖国的大汉奸。  相似文献   

6.
彭晴 《高中生》2010,(1):26-27
一个人生活在关系复杂、矛盾重重的现实生活中.必有其“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爱恨情仇”的一面。这种种心理反应.支配着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显示出人物的性格和精神,于是.开发人类的精神大陆,探索人物的心灵奥秘.成为写作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7.
对于喀尔喀的统治,自降附之始,清朝一直采取以喀治喀、以喀制喀的政策。清廷一直在努力加强对喀尔喀的统治。然而这一政策在乾隆年间因清廷怀疑喀尔喀与准噶尔有勾结而改变。阿睦尔萨纳叛乱、青衮杂布撤驿之变,既给清廷很大的压力,同时也给了清廷镇压和拢络喀尔喀蒙古的机会,此事件所成局势让清廷乘机设置了库伦办事大臣,加强了对喀尔喀蒙古的统治。  相似文献   

8.
张宏 《华章》2011,(11)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朝代,也是一个矛盾重重的朝代.历来人们对于宋朝的评价也是矛盾的,笔者就用矛盾的观点来考察宋代的政治.宋代既有对皇权的加强,也有对皇权的限制.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其防治.天津教育学院贾晓波,李秀敏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内外矛盾的交互作用,他们的内心世界经常充满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广大青少年,因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和内外环境的不协调而引起的心理矛盾,常常表现得特别集中。...  相似文献   

10.
心理矛盾是指个体现有心理发展水平不能顺利应对各种内外刺激时,内心形成的对立或冲突状态。当心理矛盾向积极的方向转化或者冲突双方维持合理平衡时,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就能得到提高,在这个意义上,心理矛盾是心理发展的动力。反过来,当心理矛盾向消极的方向转化或者冲突双方应有的平衡被打破时,心理矛盾就能演变成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这样,心理矛盾就成了心理问题产生的直接的内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简论清代前期的外商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清代前期的对外贸易政策一直被称为是闭关政策, 而外商政策作为对外贸易政策的一部分却体现了清朝对外商的友好与开放。从清代管理外商的机构、优待政策、具体管理等方面看, 说明清代已形成自己系统的外商管理政策。这种政策与一口通商形成互补, 有力地推动了清代前期对外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朝上下保持一贯的"华夷观念",将鸦片战争的失败合理化为"招抚"夷人的结果,而不顾国力强弱的对比。面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再次战败的结果,统治者被迫接受彼强此弱的现实,调整观念中的"华"、"夷"区隔,对外采取注重信义的"和戎外交"政策。而在观念的最末处,仍保留着一块修护尊严的居所。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前夕,列强在东北展开角逐,并针对时势变化,调整对东北边疆的政策,加强了对东北的渗透及侵略活动,于此情形下,清王朝对此做出了内外两个方面的被动回应:即对外联合美国抵制日俄侵略,对内实施东北新政。它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侵略。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近代中国的晚清海关促进汉语学习的政策措施进行了研究。在赫德、安格联两任总税务司的大力倡导和积极推动下,海关洋员汉语学习取得了明显成效。赫德率先把推进洋员汉语学习作为战略决策,以强制方式在海关推行汉语学习,安格联则较好延续了赫德的做法。海关洋员汉语学习与考试聘用、选拔晋升、奖金津贴、教育培训、考绩报告等政策制度紧密结合,使汉语学习成为强制性或体制性的需求,具有组织化、制度化的明显特点,对当今汉语国际教育与推广有着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自明朝洪武五年(1372)中琉两国建立友好关系以来,明清两朝,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往频繁.本文拟通过清乾隆二十一年中国册封使抵达琉球册封新国王尚穆时,随封兵役闹事索银及清廷对当事人的严厉处罚,管窥清政府的对外政策.  相似文献   

16.
晚清时期的外语学习,并非如学界所认为的那样发展缓慢,而是恰恰相反,清末交通学校中对外语学习的过分强调就是典型的例子。晚清外语学习发展过快而非缓慢,乃不争的事实。交通学校之所以注重外语学习,救亡图存的急需是基本的所在;此外,晚清对外交往的需要对外语学习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再就是就业的吸引。  相似文献   

17.
春秋诸国林立,争战不断,郑国在不同阶段采取了不同的外交策略;建国初期实行强硬霸主外交,中期采取与诸小国共通的“唯强是从”态度,后期向强国争取自主平等对弱国威兵相加。郑国这种外交政策的变化与其国内和当时国际形势的变化紧密相连,它既反映了春秋小国外交的共同特点,又体现了郑国外交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各种流派的外语教学法,都是以心理学研究成果为基础.因此很有必要涉足于心理学领域,了解与语言教学有关的理论、概念和研究发现,由此推断并计划运用于语言教学理论,进而理论联系实践,为外语教学提供更现实可靠的心理学依据,为制订合理有效的教学法服务.  相似文献   

19.
在对外交政策中的“意识形态”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详细地分析了意识形态的群体性、主体性、隐蔽性、持久性和实践性,阐明了“意识形态”在外交政策中的认知功能、规范性功能、合法性功能和目标功能。指出“意识形态”过去一直是、将来还会是影响外交政策的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20.
清政府通过独创的公行制度以规制来华外商的商业行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了国家主权的完整性。然而吏治的腐败、行商的枉法以及清政府执政能力的弱化,决定了公行制度不可能被有效实施。公行制度对清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