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到“女性“二字,人人都不陌生,但说到“女性学“,许多人或者就一头雾水了.是“学医的“?或者是关于“妇产“的吧?还是“育幼保健“?……当初,我被中华女子学院女性学系录取,一些亲戚朋友及同学就作出这些反应,现在想想真是忍俊不禁.……  相似文献   

2.
<正>课堂提问,设计例两组:第一组:1.窦娥是如何由一个封建社会逆来顺受的小媳妇变成为一个捎天斥地的刚烈女性?2.窦娥美眉为什么会由弱弱的一朵"白莲花"逆袭为一介口里心里喷火的"女汉子"?第二组:1.面对祥林嫂巨大人生不幸,鲁镇的看客们茶余饭后为什么有如此高的"欣赏热情"?2.祥林嫂的人生"说出来全是泪",已是"痛到怀疑  相似文献   

3.
朱光潜先生写过一个故事,有人说和自己的妹妹在一个家庭共同生活了多年,但直到两人的母亲去世那一刻,他才"看见"她。既然"熟视",为何"无睹"?又因为什么机缘而"看见"?——"看见"的说法,实在大有意蕴。不过巧的是,我想我不经意间"看见"了《孩子为何失败》一书。我是说,这本书一直就在我眼皮底下晃悠,但以前我充其量只是在"看"它或者"看到"了它,发现它的价值,只是最近的事。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大爱"?为什么说"大爱是时代赋予大教育的神圣使命"?怎样实现大爱与大教育的契合?本文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大爱就没有大教育"为基点,着重解析"大爱"概念的来源与大爱的特质、时代背景下大爱与大教育的密切关系,并从大教育不同的层面探讨大爱的侧重.  相似文献   

5.
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这充分说明比、兴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那么什么是"比"?什么是"兴"?二者的异同是什么?二者的关系又怎样?本文试就这些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文心雕龙》《比兴》篇中说:"比者,附也;兴者,起也."宋代的朱  相似文献   

6.
文章来自生活,也服务于生活.于是,谈写作文就不能不谈"反映生活"与"评价生活"的问题. 什么叫"反映生活"?什么叫"评价生活"?看个例子就明白了: 有篇题为<鸟之友>的作文,写放学后作者与好朋友张燕一道回家,路上看见有小贩卖麻雀,还有些人在那里围观.张燕本来是个内向的女孩,这时却生气地上前去对小贩说:"叔叔,麻雀不能卖!"大家都静下来看着她.  相似文献   

7.
校园生活     
正文学理论家中间有一种说法:一个作家都有个储存仓库,那里面最精彩的东西往往是少年时期的记忆。我想想当代的同行中,确实有一些这样的情况。为什么?少年时期最纯真?最敏感?最烂漫?刚刚踏上人生旅途,如行"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到了成熟以后,经历艰难。比不得不谙世事时候光彩如金子?或者原先也不一定就金子那样,时间的严峻磨洗,才生发了金子的光彩?因此记忆,有可能"价值倒挂"?这么一大把理由,好像都是对的。哪一个最对?不知道。我少年时恰好卷入战争生活,不免留下些困苦又惊险的记忆。但,在记忆中都变得美好了。有一种纯净的朝气,把一些——也许是一大些阴暗或者阴影,成了俗话中说的"灯台下暗"。只见光芒四  相似文献   

8.
要搞真科研     
什么叫"教育科研"?我经常对老师们说:"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一天平凡的工作,就是教育科研。"我还说:"把难题当课题,是最真实也最有价值的教育科研"教育科研不是做给谁看的,而是我们教育本身的需要,或者它就是教育本身。  相似文献   

9.
李新红 《教育》2011,(26):21
知道学校开设三学期的消息是在2008年期末考试前的一天,辅导员通知说同学们要开始选课了,因为学校在期末考试后又添了一个月的学习时间,称之为第三学期或者"小学期"。我们都很茫然:什么"小学期"?没听说过啊!为什么期末考试完不让我们回家,还得再上一个月的课,那暑假岂不是就剩下一个月?  相似文献   

10.
司强 《华章》2007,(7):144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杜丽娘这一形象一直被认为是"为爱而生,为爱而死"追求爱情自由的典范.然而,换个角度来说,我们不禁要问:她为什么死去活来?为什么是她死而非柳梦梅?为什么从死到活还需要一个个"拯救者"?本文试从女性视角出发回答上述问题,揭示隐匿于后台的强大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威慑.  相似文献   

11.
同学们,你们是否厌烦了向人道谢时总是说"Thanks"、"Thank you"?下面就教你一些道谢语,希望你在某些场合可以派上大用场.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保持并提升课堂的"语文味"?从"读"这个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下面我就结合自己教学的《天上偷来的火种》一课,谈谈如何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引领学生从走近文本到走进文本,在"读"中反复与文本对话,感悟人物形象. 一、一箭双雕"入境读",进入文本的情境之中 课伊始,学生还没有完全从课余的兴奋回到课堂,此时可以创设一种走近文本的机会,或者安排学生一节一节轮读课文,或者老师和学生接龙"互读"课文,主要是了解内容.  相似文献   

13.
当教学从静态、封闭走向动态、开放时,课堂中出现"意外"也就在所难免.当课堂遭遇"意外",是视而不见,继续执行教学预案,还是抛弃预案,一味处理"意外"?很显然,二者都不可取.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  相似文献   

14.
近日看到一篇文章<打造中国的"微软"?>(<华东新闻>,1月28日),说中国大学校园创业正浓,搞到不少风险投资,比尔·盖茨是学生们崇拜的偶像.  相似文献   

15.
个案:"天才少年"的"天才情结"? 她是一位知识女性,平时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现孩子近来情绪波动厉害,成绩骤然下降.  相似文献   

16.
"闻过"是否"则喜"?提出这个疑问不是要咬文嚼字,而是想为批评找点心理依据. 孔子称赞子路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孟子·公孙丑上>说:"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意思都是说子路听到别人批评他缺点或错误就感到高兴.子路为人正直好勇、光明磊落,重友朋、讲信义、守言诺,是孔子门徒中性格独特的一位,他具备了君子人格,说他"闻过则喜"应该是不为过的.  相似文献   

17.
胡守双 《人民教育》2012,(Z1):46-48
一、生本教育是发动学生学习的教育。哪个老师敢说"我的课堂没有学生睡觉"?几个月前,我刚到这所学校工作,令我感到头痛的是:学困生太多,很多学生厌学或者根本不学。一个班如果只有三、四个学生上课睡觉,我就非常欣慰了。  相似文献   

18.
朱熹讲读书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这三到中的"心到"是最难控制的,没有"意会"焉能"言传"?语文是读出来的,没有读就品不出其内涵,也揣摩不了情味,产生不出语感,更达不到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19.
只"小猪"嘛,最爱自作聪明,"猪妈妈,的叮嘱,一点儿也不放在心上.早上临走前,妈妈千叮咛、万嘱咐,说:"昨天天气预报说下雨,记得要带好伞,一定要穿套鞋!"可我不在意地说:"哼,天气预报每次都不准!"(为什么把自己称作"小猪"?为什么称妈妈是"猪妈妈"?没有交待清楚,令人费解.)……  相似文献   

20.
毛主席有<毛泽东选集>雄文五卷,第一卷第一篇第一句话说的是"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这话我打14岁就会背.在我以后就那么不多的一点儿革命实践中,我一直按照毛主席的话办,凡事先整明白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可是后来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主要问题不是谁是敌人谁是朋友了,而是谁是"我们"整不明白了.过去一块儿耪地一块儿挖煤的哥们儿,后来做生意发财了,开了公司开了工厂办了大农场,雇用了一群过去一块儿耪地挖煤的哥们儿,这些人算是"我们"吗?还是算"敌人"?或者"朋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