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柳州师专学报》2019,(2):42-44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译者的身份和主体地位受到重视,译者主体性逐渐成为翻译研究的对象。能动性、受动性和为我性是译者主体性的基本特征,陶渊明《自祭文》的两英译本的对比研究充分体现了这三大特征。  相似文献   

2.
传统译论中译者被喻成机械的“搬运工,”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译者主体性受到广泛关注,但后结构主义却视译者为为所欲为的“操纵者”。文章从哲学理论的高度指出译者主体性是能动性、受动性和为我性的辩证统一。运用阐释学相关理论阐述了译者能动性;指出了译者受到的制约因素;从“目的论”角度分析了译者为我性,以期译界对译者主体性有更为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讨论译者主体性三元素"能动性""受动性""为我性"在译文中的体现,对《鹿鼎记》的英译本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中的一些实例进行分析,从而说明能动性使原文内容和思想得到正确传达,而译者又会受到原文、文化差异和读者等诸多受动性因素制约。在能动性和受动性相互作用下,译者充分发挥为我性,协调两种语言文化差异,实现译者主体性三元素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4.
试从戏剧语言的修辞角度,以成功搬上国外舞台的话剧<茶馆)英译本(英若诚译)为例.探讨在戏剧翻译中所体现的译者主体性以及它的本质内涵,即译者的能动性、受动性及为我性三者之间辨证统一和译者主体特征的彰显.  相似文献   

5.
译者主体性,作为翻译中最核心的客观存在,是集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译者主体性不仅体现在译者在对原作的理解、阐释和再创造,也反映在译者对译本、翻译策略和表达方式的选择以及对译作、译入语读者期待的影响上,总之译者主体性体现在翻译过程的始终,不受其它因素的制约。译者主体因素对译者的翻译实践产生不容忽视的深刻影响,应当被当做翻译研究和翻译批评中的决定因素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随着译者翻译主体地位的确立,在翻译活动中,发挥译者的主体能动性被视为成功译作的关键。本文在肯定译者翻译主体能动性的同时,作者提出受动中的能动这一观点,认为这种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状态更有利于译者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从这一观点出发,作者阐述了对受动中的能动的理解,提出了怎样从文本的功能分析和创设读者文化知识新意境两方面实现受动中的能动,从而使译者主体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相似文献   

7.
夏冬冬 《海外英语》2015,(2):53-54,62
本文旨在探究译者主体性的彰显和遮蔽,具体为葛浩文在英译《红高粱家族》中按照自己的翻译思想、翻译目的及审美意识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其中译者主体性包含了译者主观能动性和受动性,两者是辩证统一的。译者只有在尊重翻译活动中的客体及其特性的前提下,能动地发挥译者主体性才是翻译出理想译文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探究译者主体性的彰显和遮蔽,具体为葛浩文在英译《红高粱家族》中按照自己的翻译思想、翻译目的及审美意识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其中译者主体性包含了译者主观能动性和受动性,两者是辩证统一的。译者只有在尊重翻译活动中的客体及其特性的前提下,能动地发挥译者主体性才是翻译出理想译文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寒山诗及其译本对国内外读者的影响之巨大已经引起了学界对其人、其作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而比尔·波特的英译本更是以其独特的视角在国外受众中引起了巨大反响。在其英译本中,译者主体性中的能动性、受动性和为我性得到了最大的体现,充分证明了在汉诗英译时译者发挥其主体性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仲丽洁  李波阳 《海外英语》2013,(16):153-155
寒山诗及其译本对国内外读者的影响之巨大已经引起了学界对其人、其作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而比尔·波特的英译本更是以其独特的视角在国外受众中引起了巨大反响。在其英译本中,译者主体性中的能动性、受动性和为我性得到了最大的体现,充分证明了在汉诗英译时译者发挥其主体性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主体性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界的焦点问题之一,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主体性教育主要是指向于充分发挥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何谓主体性呢?有学者认为,“严格说来,主体性也就是主体所潜在地具有并且能够发挥出来的属性”,“主体性不仅仅意味着能动性,它同时包含着受动性与为我性”。受动性揭示的是“人对自然对象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是人之所以要发挥能动性的客观根据”。为我性揭示的则是“能动性作用的方向性,因为人类征服自然对象的目的显然不是为了对象本身”。由此可知,主体性应是能动性、受动性与为我性的有机统一体,主体性的发展也必须是这三方面的协调发展。以往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从能动性的角度理解主体性,  相似文献   

12.
翻译活动中,译者主体性的多功能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选择功能、组织功能、移情功能、约定功能和建构功能。这些功能的发挥体现了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中心起着运筹帷幄的作用,与原文作者是“共生”关系;译者主体性具有主观能动性,但也有其客观基础和受动性;译者主体性是在主体间性下的发挥。  相似文献   

13.
夏宜名 《海外英语》2013,(2X):141-142
传统翻译理论对译作的评价标准仅限于"忠实"与否,自翻译文化转向以后,意识形态、赞助人、译者等众多因素被引入翻译评判标准。该文以译者主体性为研究视角,从译者的"能动性"和"为我性"两个方面研究厄杰顿《金瓶梅》英译本,发现在翻译过程中影响译者译介的主要因素,及译者是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译作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迟子建的代表作,英译本接受良好。这不仅归功于作者的精美文笔,还与英译者徐穆实的努力密不可分。本文基于译者主体性视角,通过对比分析原文和译作中的鄂温克民族文化,揭示译者的能动性、为我性和受动性在译文中的体现,说明译者主体性对鄂温克民族文化英译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与译者受动性及其译者、读者、文本之间的主体间性密切相关,本文以《中国文学》创刊号刊载的《新儿女英雄传》沙博理英译本为例进行探讨。在翻译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下,通过分析该译作中的回目、译序、标题、熟语、歌谣等的翻译,让我们了解在受制因素突出的情况下,译者如何平衡、协调制约因素与主体能动性及其主体间性关系,从而确保译介效果。这在当今"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形势下,对于翻译研究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有效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译文是译者思想的体现。鉴于《左传》的叙事性,从叙事学角度解析理雅各和华兹生所译的两部《左传》英译本,可从中窥见译者对文本的干预,从而深化对译者主体性的认识。这两位译者通过控制注解,重组叙事材料,选择叙事风格等手段实现对文本的干预。而这些干预手段的运用体现了译者的能动性、为我性和受动性。  相似文献   

17.
翻译的“文化转向”使译者的身份和地位得到了重视。本文从创造性叛逆角度论述了译者的主体性,提出了主体性有其受动的一面,基于创造性叛逆的三种类型,即特色翻译、有意识误译和改编,以《红楼梦》英译本为语料,分析了译者如何化被动为主动,展现不同译文风貌的主体性翻译过程。  相似文献   

18.
意识形态的制约作用是永恒的,即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反抗主流意识形态之时,依然摆脱不掉它的操纵。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存在程度差异性。通过分析中国传统译史上的典型译例,可以发现:一方面译者翻译行为摆脱不掉意识形态的操纵,另一方面译者总是发挥一定程度的主体性;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差异与意识形态的制约等文化因素存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19.
我们认为必须克服两种极端的译者主体性,即译者主体性遮蔽和译者主体性张扬,以使翻译活动在一种合乎理性的条件下进行.翻译主体性走向翻译主体间性是克服这两种极端译者主体性的有效路径,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翻译主体间性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翻译主体间性能很好地解释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主体性的发挥和原作及作者的言语行为的有效性,也使译者和译作的言语行为的有效性得以保证.  相似文献   

20.
结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理论认为译者应该隐身,完全客观系统地分析语言系统。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主张译者主体性完全彰显,译者有权利随意理解增删语言。这两种范式下的译者主体性理论都不能很好地指导翻译实践,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理论认为译者在主动发挥自身能动性的同时也应该考虑语言之外的种种规则与限制,这种理论能够指导译者更科学地发挥自身主体性,译出更好的翻译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