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个《论语》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作为中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的外译,特别是英译,一直是西方国家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理雅各和韦利的两个《论语》英译本是英语国家较为通行的译本,在国外汉学界也影响较大,但两个译本却有所不同。表现在:(1)语言风格的不同:理译语言古朴典雅,行文结构接近原文;韦译语言口语化,语体风格与原文相似;(2)理译对《论语》基本核心词多采用阐释译法;韦译则采取通篇统一的译法;(3)对原文存在不同理解和翻译。  相似文献   

2.
豫菜菜谱作为豫菜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翻译研究有利于中原特色饮食文化的传播。然而,目前的菜谱译法存在局限性,并缺乏新的理论观照。研究认为,可在生态翻译学的视域下,采用生态翻译方法研究的最新成果——“十化”译法(“Ten-tion” Eco-translation Methods)翻译豫菜菜谱,具体选取“简生化”“延生化”“补生化”“生机化”“原生化”“译生化”“综衡化”七种译法移植菜谱的“文本生命”,以期丰富豫菜菜谱的译法,助推豫菜菜谱的对外译介工作。  相似文献   

3.
高帆  王佳 《考试周刊》2012,(65):15-16
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当在忠实原文内容的前提下,分析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内涵,采用归化译法、异化译法或补偿法等各种翻译方法,尽可能地拓展源语作品的文化可译性限度,尽可能地使译语作品达到与源语作品在文化内涵上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运用语料库研究方法,借助WordSmith 6.0、Readability Analyzer1.0等语料库检索软件对《芙蓉女儿诔》的两个英译本进行翻译风格研究。霍克思译本和杨宪益译本的翻译风格各有特色:从语言风格上看,杨宪益译本词汇变化度较霍克思译本更大,用词更为丰富。霍克思译本被动句的使用频率较低,阅读难度更高。从典故的翻译上看,杨宪益译多采用加注进行补充说明式翻译,霍克思译则倾向选择省译、直译、隐化译法替代。  相似文献   

5.
运用语料库文体学理论,以《兰亭集序》的罗经国译本和林语堂译本为语料并建立语料库,借用语料库分析工具,从词汇、句子、篇章等层面对二者的翻译进行对比分析。罗译本忠实于原文,注重逐字逐句进行翻译,力求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书面化色彩较浓。但句子结构和选用单词较长,用词重复,有时会造成译文冗余,增加阅读的负担。林语堂在传达原文含义的基础上,选用丰富、精炼的词汇和句子结构,译文简洁凝练,口语化较为突出,便于英语读者理解。  相似文献   

6.
归化、异化既是翻译操作中的常见策略,也是翻译理论研究中的重要理论。该文从归化、异化视角出发,对比杨宪益、蓝诗玲的译本,探讨“光的描写”的不同译法以及如何呈现“光”的深刻内涵以及原文的整体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7.
张丽丽 《文教资料》2010,(19):26-28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号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它展示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对《红楼梦》的翻译也因其在我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翻译版本之多而受到译学界的重视。当今译界公认的两种最佳英文译本分别为我国学者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合译的A Dream of RedMansions和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的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这两个译本风格迥异,但各有特色。这是由于两个译本的作者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本着不同的翻译目的和翻译方法所造成的。本文通过对上述两个《红楼梦》的英文译本的实例进行对比,对两译本中的人名称谓、诗词、传统文化等的不同译法加以比较,对译者在翻译中采用的不同的翻译策略及其不同的翻译目的和文化取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沙皮罗和赛珍珠对《水浒传》这部中国古典小说所进行的翻译是广大英语爱好者眼中的两部经典译本,文章选取其中的翻译实例,从人物绰号翻译,文化词语翻译及习语谚语翻译三方面比较分析英汉两种语言在翻译过程当中同时存在宏观可译性和微观不可译性,提醒广大译者在翻译的同时应正确传递文化含义,达到既忠实原文意图,又体现不同文化风格,让不同国家的读者容易理解他国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陈绮 《海外英语》2011,(4):141-142
该文从文化可译性的视角对同一汉语文本的两个英语译本进行了分析,指出两个文本因过于追求忠实性或过于讲究达意为受众者所接受而未能将源文的真实意思所表达出来,并造成死译或源文信息的缺失;同时鉴于两个译本均为能够按照文化可译性原则表达原文的文化元素,该文在对两个文本分析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文化可译性所推崇的翻译实践方法提出了第三个译本。  相似文献   

10.
“信达雅”是我国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指导翻译的原则,是中国翻译界长期关注和讨论的焦点。该文旨在结合“信达雅”,对罗经国和林语堂的《兰亭集序》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以下简称罗译和林译),探讨“信达雅”理论在《兰亭集序》译本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运用图里的描写翻译理论,以译入语文本为中心,分别从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对『日本の思想』的两个汉译本的“起始规范”进行描写翻译研究,重建译者在翻译时的决策,以考察两个版本的译者在不同的翻译时代、不同的翻译目的下所做出的翻译决策是更注重“适当性”还是曼注重“可接受性”。经过该文的初步分析可以得知,宋吴译本译者更倾向于适应目的语语言和文化规范;区刘译本译者更倾向于忠实地遵循原语语言文化规范。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比《中庸》四个译本的“仁”译及副文本,探究译者翻译目的以及“仁”译差异产生的深层原因。发现四个译本各有利弊,皆无法完整传达“仁”字完整含义。为此,建议根据不同语境,揣摩词义,找到与原文最贴近的英文,再附上中文和拼音,既贯穿始终,避免歧义,又兼顾语境,以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3.
学界通常认为,安乐哲对“道”一词的译法迥异于常见译法,它体现了怀特海过程哲学的视角。但如系统研读早期译本,则会注意到“过程”之意可上溯至这些早期译本及社会思潮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其后,“道”的“过程”之意逐渐显豁,相应的“道”之英译也越来越“变形”,但它的认同度也越来越高,究其原因,是它能引导人们在现世社会中实现“横向超越”。这一“变形”的翻译个例启发我们如何处理典籍翻译中“历史的”与“经典的”翻译的统一,如何从全球老学角度理解《道德经》译本独立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朱湘翻译文化词汇的方法灵活多变,主要采用了音译、直译、替代、删译等方法。使用这些译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与文化词汇的特性有关。文化词汇与一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地理历史紧密相连,如果在译入语中很难找到、甚至找不到对应的词汇,就需要在翻译时灵活变通。其次,与译者本人的诗学追求、文化立场有一定的联系。通过对比译诗和原诗可以发现朱湘的这些译法是成功的。译诗取得了与原文相当的审美效果,实现了文化传播之目的。  相似文献   

15.
《商洛学院学报》2016,(1):73-76
押从文化阐释与文化定位的角度,选取杨宪益《红楼梦》译本中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以其中21个官职名称的翻译为对象进行评价。研究发现,其中17个官职翻译能很好的传达中国古代官职文化,但另外4个翻译的比较简单,不能完全表达其中的文化内涵。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定位于"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中间地带,并适时加以详细的解释或注释。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充分展现了中国饮食文化无与伦比的魅力。本文从文化翻译的角度,通过对比分析杨译本(杨宪益、戴乃迭)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 和霍译本( David Hawks&John Minford )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 ,探讨了其中独具特色的中国菜肴名称的翻译,并提出译者可以用音译/直译+注释的翻译方法,在充分传达原文内涵意义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字面意义和文化内涵,实现中式菜肴英译中语言、文化和交际的三重转化。  相似文献   

17.
对《红楼梦》杨宪益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中关于书名、地名、人名、称谓、药名、节日的翻译进行了比较与分析,就两个译本在传达原文语言和文化信息方面提出了看法。两位译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为实现各自的翻译目的,对饱含中国特殊文化内涵的"名"作出了不同的处理。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许渊冲《诗经》叠拟声词英译的探讨,认为许渊冲采用对译法翻译《诗经》中意境简单、文字简洁、格式工整的诗句中的叠拟声词,以达到音美效果;根据意境采用增补译法,即在直译的同时辅之以必要的阐释,译出原作隐含的声音之美,并起到补充句子结构,完善诗词节奏美的作用;在保证译诗“意美”的情况下,为了达到“音美”和“形美”的效果,采用创造译法提高译诗的美感.  相似文献   

19.
《论语》中的关键词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如何准确、全面地将这些词的深刻内涵翻译出来成为评价《论语》英译本的关键所在。文章对理雅各和韦利两译本中仁、礼、君子的译法进行对比分析,期待有更多的翻译工作者关注典籍英译中的关键词英译问题。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语言与文化的百科全书。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红楼梦》的英译本不断增加,人们对它的翻译研究也越来越关注。译本质量对文学作品来说尤为重要,好的译本往往更能传达原著作者的思想与文化内涵,从而使读者能更好地学习和接受。本文拟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出发,结合文学翻译的特点,对其翻译方法进行探究。在深刻理解原文的含义和精神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增译、省译和意译等翻译方法,才有可能使文学翻译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