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记者博客在"两会"报道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往年比较,今年的“两会”报道却有了明显的不同。那就在于记个人博客首次运用到“两会”报道之中。  相似文献   

2.
一年一度的“两会”,是国家和民众高度关注的大事。作为上传国情,下达民意的“两会”记者,采访时的报道取向至关重要。但我在“两会”报道过程中,发现有些记者,在报道取向上有误,他们或根据个人所好来选择,或盲目“追星”,而不是去认真寻找新闻源或挖掘真正的新闻。  相似文献   

3.
个人博客——记者的又一阵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历了互联网“博客元年”的2005年之后,博客(Blog或Weblog)已经成为广大网民所熟悉并拥有使用的一种新的网络形式。在国内新闻界,博客不仅作为一种记者表达个人思想的空间,而且成为了他们新闻报道的辅助性手段。今年“两会”报道中也掀起了记者个人博客热。其中央视部分记者“两会”期间在新浪和搜狐网开设个人博客。如王小丫的“小丫跑两会”、柴静的“柴静两会观察”、崔永元的“小崔会客”、马斌的“马斌读两会”和撒贝宁“小撒探会”等,同时凤凰卫视记者吴小莉、谢亚芳、闾丘露薇也在凤凰网开设了博客,并特别设立两会专题,其中吴小…  相似文献   

4.
1月23日至30日,河南省人大十届三次会议和省政协九届三次会议分别在郑州市召开。经过去年省“两会”和全国“两会”报道的初次“试水”,记面对“两会”报道不像去年那样没底了。经验,使大河报报道的“两会”在同城媒体同题作中略胜一筹。采访“两会”,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更不敢有任何越轨行为,必须在画好的圈圈内“跳舞”。因此,报道“两会”,对党报来说,容易操作,  相似文献   

5.
杨瑶 《声屏世界》2016,(3):14-16
总理记者招待会作为“两会”休止符,历年累计邀请数百家中外媒体与中国总理进行对话,是中国国家形象呈现的重要舞台。本文通过对23年总理“两会”记者招待会上,不同国家媒体的提问数量、类型结构等数据分析以及总理的回答应对,来研究“两会”记者招待会媒体公共空间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呈现。  相似文献   

6.
每年的全国“两会”.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也是各家媒体的大考比武之时.但年年开会年年报.往往难以出新.有的记更是发出“两会报道创新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尽管存在困难.但媒体的报道还是每年都有新花样.让受众感觉每年都有新看点.这也是媒体对社会应尽的职责。 “两会”闭幕了.并不意味着“两会”报道就此终结了.记要做有心人.开创“后两会”报道的新天地。[编按]  相似文献   

7.
难点报道对记者来说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新闻报道。突破难点,要求记者既要有直面困难的勇气和胆识,更要有攻破难点的策略和技巧。今年“两会”期间,我在“阶段性就业”系列报道中,对此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2001年3月初,九届人大四次会议和九届政协四次会议在京召开。提交本次“两会”审议的“十五”纲要草案在劳动就业一章首次提出“建立阶段性就业制度”。阶段性就业,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在一定范围内已经是一种客观事实,作为一种个人选择,无可厚非。但作为一种国家制度提出来,则大有深究的必要。至少,一些杜会团体对此是…  相似文献   

8.
全国“两会”召开,亿万民众关注的目光聚于北京,各地媒体也纷纷派记和评论员亲历“两会”,记录“两会”,通过字、图像和声音,把“两会”的盛况,把与会代表的声音和风采,准确及时生动地传达给全国人民。  相似文献   

9.
年年“两会”的会场上,除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最忙碌的要算是新闻记者了。人民大会堂前的广场和台阶,是记者围追堵截的“战场”;会议中举行的多场记者招待会,因提问机会极为难得,也成为记者争先恐后拚抢的“阵地”。  相似文献   

10.
记者的责任     
虽然在媒体工作也不少年头了,但是上全国“两会”采访却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遭。拿到报道安排后,不由得心一沉:任务好重,而且给我安排的是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别,是一个我从来就没关心过的领域。没办法,我只好拿出笨鸟先飞的精神来,政协会议还没开幕,我就已经大张旗鼓地展开了采访。  相似文献   

11.
邢瑞 《青年记者》2007,(6):19-19
关注时政,关注大事是《新京报》的显特点,“两会”“预热”,独我一家——从3月1日“两会”开幕前三天起,((新京报))就开始做有关“两会”的报道,成为同城媒体最先报道全国“两会”的媒体。[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今年的“两会”是在中国作为“全球金融风暴中一个崛起大国的角色担当”这样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召开的,由此受到了中外媒体的广泛关注。据报道,有3000多名中外记者云集“两会”,其中海外媒体记者就有800多人。报道涉及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对外关系等各个方面。与中外记者直接联系的“两会”发言人及“两会”上的新闻发布无疑是传媒竞争焦点中的焦点。  相似文献   

13.
陈俊 《新闻窗》2007,(4):112-113
驻站记者在远离“大本营”的情况下,到站属所在地采访报道,一方面,他没有“大本营”记者的“超脱”,必须正确把握好一个“度”,处理好与驻地的关系;另一方面,他又不能等同于驻地媒体记者。完全依附于当地。同时,驻站记者又不能像“大本营”记者一样“归口”分工,不能根据自身特长、兴趣专门从事某一领域的采访报道,得做1个“多面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三月,开“两会”、听“两会”、看“两会”、读“两会”,堪称这一时期是中国人政治文化生活的焦点。而三月,对于参与报道“两会”的记者来说,则是忙碌、兴奋而又有压力。  相似文献   

15.
2006年的全国“两会”已经圆满闭幕,但是多种媒体、多元模式的“两会”新闻报道如火如荼的场面却依然历历在目。近年来,一年一度的“两会”新闻报道已成了国内外众多新闻传媒“群雄逐鹿”的角斗场,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报道的竞争,特别是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的竞争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在与新兴媒体形成良好合作的基础上,电视媒体如何在继续保持自己传统优势的同时走出一条创新的路子。  相似文献   

16.
2006年3月7日,新华网开通“两会”手机互动平台,通过国家重点新闻网站人民网、新华网、千龙网联合推出的“掌上两会”手机频道,以及“新华短信”的“两会”互动短信实时报道两会,将代表、委员的心声在第一时间传达给广大手机用户。  相似文献   

17.
陈栋 《今传媒》2006,(4X):4-6
每年春天召开的“两会”都会让中国老百姓格外关注。在“两会”报道中,各路媒体犹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少媒体在“两会”报道中比较充分地展示出了自己的采编能力和创新实力。2006年全国“两会”的脚步声逐渐远去,但“两会”报道所呈现的诸多亮点却依然让人们记忆犹新。本刊编辑部本期推出《2006年全国‘两会’报道亮点分析报告》,包含关键词篇、定位篇,既是为了盘点和总结2006年全国“两会”报道的创新与特参,也是为了给以后的类似报道提供相关借鉴和参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3月3日至16日全国“两会”召开,一些电视台不但在北京设立了直播室,为各位观众朋友第一时间、全方位报道“两会”直况,还开设了“两会”热线,通过电话等形式收集观众的建议与意见,反馈给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并邀请代表委员与热心观众对话,直接反映民生、传递民情。想不到,热线电话还相当火爆,某电视台北京直播室的两会热线开通不到一天,就已经接到来自全国各地观众的来电100多个,反映的主要是涉及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方面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媒体记因采访被打、遭遇“封杀”的事件层出不穷,并由此引发社会各界、新闻学界、业界对记“采访权”的讨论。本试从学界对记“采访权”的阐释出发,结合有关事件和现象,对“采访权”内涵作新的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范军 《青年记者》2005,(7):65-65
根据目前一些媒体记的实情,我觉得现有“十病”有待下药一治,其中有的还得下点猛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