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散文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散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一切散体文章统称为散文。狭义的散文,是指与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一种文体。散文的体裁多种多样,图书的数量较多,在文学作品分类中,不仅占有很大的比例,而且是比较难分的一种文体。散文之所以难以定类,其一是散文的范围甚广,既有文学作品,又有非文  相似文献   

2.
我这里所说的新闻文体,是广义的新闻文体,包括消息(新闻报道)、通讯、专访、评论等。它同其他散文文体不无相似之处,但它们之间又有质的区别,彼此的职能不同,写作的基本要求,也有不同之处。新闻文体作为广义的散文文体中的一个类别,有其区别于其他散文文体的独立性。我们应该如何在不影响新闻文体的质的规定性的前提下,把我们散文的优良传统化入新闻文  相似文献   

3.
随着客观形势的发展和广大群众的要求,新闻文体正在变革.我认为,在文体的边缘上探索,逐步形成新的边缘文体,可以是新闻文体变革的一条路子.在通讯和散文的边缘上通讯是和消息、特写、调查报告并列的一种新闻体裁;散文是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通讯报道的是真人真事,散文通常写的也是真人真事,在这一点上散文接近新  相似文献   

4.
传记散文化、散文传记化的文体合流,打破文体畛域之限,彰明了传记散文在当代出版的独特意义。因为结合了传记和散文交互影响的特点,传记散文成为一种具有较高文学品位的文体。传记散文将文化性和历史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也是当今传记写作和出版的新动向。近年来一系列精神高蹈、艺术精致的文本,再次展现了这一文体所包含的强大生命力和美好前景,也为传记散文的出版开辟新的空间和可能。  相似文献   

5.
《今传媒》1995,(6)
当代散文理论和散文刊物文/北京·刘锡庆我认为散文至今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现在的“散文热”是一种无序、混乱的状态。贾平凹提出“大散文”更是乱上加乱。现在散文刊物确实不少,但缺乏一个标准明确,在文体建设和审美规范上有自觉的努力,形成高品位的雅文学的散文...  相似文献   

6.
新闻、散文这两个名词,是经常使用的。但新闻散文这个名词,使用得还不太多。本文试图就什么叫新闻散文、当代中国新闻散文的表现特征作一初探。何谓新闻?新闻是经报道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何谓散文呢?散文通常是指与报告文学、传纪文学等作品相并列的文体,它是这些文体中比较自由活泼、不拘一格、题材广泛、讲究文彩、具有诗的意境、形散神不散的写作形式。新闻与散文“联姻”后结出一个新品种:用散文笔法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的文体。这种新闻散文体的特点是:题材重要,内容引人注目,讲究真实性、  相似文献   

7.
散文是一种最自由的文体。它的特点是亲切随便,朴素自然。它像是作者内心的独白,是对读者朋友的倾诉。我国古代名家谈到散文时,常用水来作比喻。苏轼在《东坡题跋》中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时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遇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用水来比喻散文的自由,真是再确切不过了。现当代散文的特点,就是笔法上的解放,不必那么严谨、拘束。鲁迅说:散文的写法“大可以随便”,有点“破绽”也不妨。这是很有独创的见地。 但文体无论…  相似文献   

8.
散文与新闻是分属于文学和新闻两个不同领域的体裁,然而,这两种体裁又是可以相互渗透的。散文式新闻就是散文与新闻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新闻文体。 在文体分类史上,散文的定义和范围曾经有过一个演变过程。在我国,古代散文是对韵文、骈文而言,除了诗、词、歌、赋等有韵的作品外,其它不受格律约束的文章,便总称散文。“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散文便成了一个独立的文体。散  相似文献   

9.
齐爱军 《新闻界》2006,(4):10-11,13
媒体与社会生活的发展,导致新闻文体的演化,这是业界早已注意到的现象。《新闻文体发展演变的动力机制探讨》一文,从多种动力机制的整合研究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新闻文体发展的四种动力机制及其在新闻文体演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谭丛 《出版广角》2014,(11):46-47
正"图"和"文"作为现代杂志版式设计的主要元素,合理的组合构成,对于艺术形式的表达和视觉传达效果的优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信息时代的来临,印刷技术的不断发展,杂志呈现种类繁多的景象。其中文化类和综合类杂志中的图片数量较多,是杂志传递信息的主要形式,这使得平面媒体类杂志成为"读图时代"的重要部分。一、"读图时代"下"图"和"文"的特征1.信息传播特征"读图时代"的来临说明人们对短  相似文献   

11.
《史纲》强调文学主体意识的发展和变异,如称“汉代的散文是对先秦散文的总结、继承和发展”,但“它不是在乱世的大辩论中形成高潮,而在治世的价值竞争中形成高潮的”。在叙述魏晋诗词散文发展时说这个时期散文特色之一是“散文的文体意识的增加和延伸”。这是考察中国散文发展的新视角,在《史纲》中成为贯穿全书的主线,因而使全书纲举目张,脉络清楚,有新鲜的见解,有说服力和启发性。 其次,《史纲》虽然以时代为序叙述散文的发展,但不以封建王朝的更迭作为分章的依据,如第六编叙述元、明、清三代散文的发展,下分三章,一章以“散文的徘徊” 为标题,叙述元及明中叶以前的散文;一章以“散  相似文献   

12.
李国文先生近年来散文创作颇丰,从广为人知的《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到《中国文人的活法》,已经出版了多部作品。《李国文千字文》是他近年来创作的散文创作精华的汇集。这"千字文"不是一种新创文体,与历史上的《千字文》也没关系,只是适应现代报刊而兴起的以篇幅命名的文章类型,  相似文献   

13.
黄平 《新闻导刊》2008,(1):26-26
散文(prose)同新闻(news)一样,其"首要特征"是真实性,它是一种以描写真人真事为特点的文体,常把叙述、描写、说明、抒情和议论等表达方式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运用,它可以充分发挥想像力,做到形散神聚。用散文手法写新闻在世界新闻史上早  相似文献   

14.
与传统意义的小说、戏剧相比,散文可以说是体验的艺术。体验是个体生命对自身生存状态的切身体悟,是一种身心的投入,是在“体之以身,验之以心”的状态中直觉生命内涵。散文便是这样一种艺术,它以直抒胸臆的文体形式,将作者对生命的体验行之为文。好的散文家,应该是善于体验,并能深入体验的;好的散文,也应该是能表现深层的、具有活力的生命体验的。近读由康启昌、李成汉主编的((19辽宁散文精品赏析》,深切地感受到了一种现实生存状态被整体地展现出来的震动。辽宁散文作家以他们各自的切身经历,通过体验的“中介”,展现着现代…  相似文献   

15.
近若干年来,文坛间出现有关所谓“文化散文”的谈论。所谓“文化散文”,当是作家对于某些文化景象的感受和思考,情有所寄、意有所归、发而为文的一种散文文体。近日由福建省地图出版社出版的《闽海文化小札》,收录了王凌近年来创作的文化散文。王凌的文化散文有自己的艺术特色。其一是取材的开阔性。何谓文化现象,原无定论,关键在于作者的眼光,能否从中探寻出有文化底蕴的东西。例如,“福建文化纵横”一组文章,他将福州、泉州、莆田、漳州等沿海县市的某些文化景象(例如莆田的妈祖文化),视为一种独特的“海文化”而加以阐明和抒发自己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独语”格调指的是现代散文中的一种内敛的散文叙述方式,它在文体风格上偏重奇崛和沉思,以实现一种带有幻美色彩的审美追求。何其芳的《画梦录》在其文体风格方面是此种格调的代表之作。  相似文献   

17.
浮山随笔徐宏力著,青岛出版社,2008徐宏力将自己散文的体式定格为"随笔"。鲁迅早在1924—1925年间翻译厨川白村的文艺评论集《出了象牙之塔》时,便将Essay译为"随笔",照这位日本文艺批评家的解说,这乃是一种好友之间"随随便便""任心闲话"的文体。稍晚于鲁迅,胡梦华于1926年发表了  相似文献   

18.
一“散文”一词有广狭两义。就广义说,凡是无韵的,都可以叫做散文。这就是六朝人之所谓“笔”。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过,当时的人把有韵的文章叫做“文”;无韵的叫做“笔”。根据这个标准,诗词歌赋之类,是文:其他一切文章,都是笔。如果散文指的是这样的东西,那就太泛,讲起来很麻烦。我今天来讲一种狭义的散文,就是同诗歌、小说、剧本并称的散文,是文艺作品的一种。这种散文有两个条件:第一,讲真人真事;第二,有文艺性。讲真人真事,这意思很明白,就是文章里所说的人和事,是社会生活里的真人真事。文章里的“我”,就是文章的作者本人。总之,不容虚构。在这一点上,这种散文不同于小说。所谓有文艺性,不一定要求有人物形象,尤其是完整的人物形象。散文当然也可以  相似文献   

19.
王亦高 《新闻传播》2005,(12):30-32,33,36
一、序言 中国近代新闻文体的形成,其间经过了漫长的发生发展过程。伴随这一过程,人们对各种新闻文体特质的认识也在逐渐深化。本文拟就“新闻评论”文体谈一些看法,核心内容是着重从文体形式上来判断某文是否是新闻评论及其如何提高新闻评论的质量。即是说,暂时凌驾于载体与内容之外,把注意力集中在形式上,抽取出一副外壳的骨架,来看一看中国近代新闻评论的文体沿革。  相似文献   

20.
英语新闻报道文体(journalistic writing)是英语中常见的实用文体之一。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的文章和报道五花八门,各有其独特的风格,在新时期,国内外新闻报道文体的风格产生了新的变化,出现新的文体趋势,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而在研究这些理论的同时,我们还要充分认识到这些理论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