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仲 《小学生》2010,(11):52-53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牛活是教育的中心,就是侣导应该让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倡导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陶行知先生的这些主张强调了教育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2007,(3):10-10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王攀峰博士在《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发表了《论走向生活世界的教学目的观》一文,文中提出,教学活动作为一种与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域,在本质上是一个不断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走向可能生活的动态生成过程。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目的:一是基础性目的,即教学活动应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不断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二是发展性目的,即教学活动应积极建构学生完满的可能生活,不断提升他们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将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建构完满的可能生活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其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建构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个性、完善的人格,发现、开发、提升、实现、创造人的价值:语文教育的功能在于对人的生存、生活、发展的奠基功能,对人与人、社会、自然和谐相处的引导功能。对人的精神塑造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促进社会发展的社会功能,都体现出语文教育的生命价值。因此语文教育是主体间的对话交流活动,语文教育内容是学生赖以生存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同时,获得生命的精神支柱,为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传递社会实践经验并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人们对于教育,通常有这样三个层面的理解:“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产生于人类生活初始阶段,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种活动中。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特指义的教育,指有计划地形成学生一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的活动,与德育同义。”本所讨论的教育是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5.
“教育是一门科学吗?”“实验研究的方法适用于教育研究吗?”在一个研究生课程班的课堂上,一位学员提出了这样尖锐的问题,他接着说道:“教育研究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教育是培养造就人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人与物具有本质的不同,因此教育研究不能照搬自然科学研究的实验方法。”社会生活、理论研究领域的现象往往是无独有偶。  相似文献   

6.
张雪莲  陈明 《教师》2011,(2):27-27
教师在校期间的生存状态、学生学习生活的快乐与幸福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校关注的热点,其热议的焦点是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以笔者看来: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学校教育要关注师生当前、未来生活状态;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成为一个幸福自信的社会公民:对社会有贡献、给他人以快乐、让自己能自立。  相似文献   

7.
试论学习化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对终身教育理念的接受,人类走向学习化社会已成为当代社会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生活质量提高的必然趋势。因此对学习化社会的构建进行理论上的研究和实践上的探索十分必要。 一、学习化社会的提出 学习化社会的提出来源于当代终身教育思潮的兴起。当代终身教育的核心是主张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一生的教育和个人以及整个教育的统一综合。其含义可以归纳为两点:纵向的指一个人从婴儿到老年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所接受的不同层次的教育;横向的指人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不同领域接受的教育,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持和改善个人与社会生活的…  相似文献   

8.
刘维凡 《教书育人》2006,(12):29-30
教育是人类一个永恒与共同的话题,教育所渗透、折射的是一个社会思想智慧的光芒。曾有人说过,每一个人都是教育的产品,产品质量的好坏紧紧与教育体制相连。社会人群道德修养水平的高低和文化感知的深浅象征着这个社会教育理念的先进与衰颓。中学生活是一个人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黄金时期,对一个人的思维和品德的定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学教育是一个国家人才塑造和培养的根基。身为现行教育体制下一名普通的中学生,我对中学教育颇有感触。  相似文献   

9.
段永萍 《青海教育》2002,(12):14-15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既要体现社会的要求,又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它是一个统一的活动过程,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曾被历史上许多思想家教育家作过充分的肯定,如荀子说“干越夷君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卢梭说:“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康德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也就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教育的目的在于…  相似文献   

10.
荣辱观教育之我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荣与辱属道德规范中的一对基本范畴,是社会评价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两个重要尺度。大凡一个有自尊心的人,生活在世界上,总是十分珍惜自己的荣誉,而力戒耻辱的。因此,加强荣辱观教育营造一个去伪存真、争荣避辱的良好氛围,对于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纪律法制教育,树立崇高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很好地落实江泽民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什么是荣辱观,什么是荣辱观教育  谈到荣辱观,人们很自然地会想到两个概念:光荣和耻辱。这是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荣辱观就是通过社会舆…  相似文献   

11.
健康生活方式就是追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类活动的全部,这种生活方式也可理解为“和谐式生活方式”或“生态型生活方式”。健康生活方式教育的内容应以健康的教育理念,依据社会的需要、学习的需要和学习的兴趣及所关心的问题从人身心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及社会中人的和谐诸方面思考,构建一个有针对性的幼儿园生活方式教育内容网络,从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引导幼儿形成一个整合的生活方式概念,最终以一种健康的方式生活。  相似文献   

12.
康德说过:“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教育从来就是培养人的活动,育人是教育本质属性的表现形式,是教育的其它功能得以发挥的基础。不论以什么样的内容、手段,也不论表现为怎样的形式或过程,我们的目的始终不会改变,那就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科技社会与科学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社会与科学教育陈士衡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变迁节奏快速、知识信息剧增、生产力发达的科技社会。生活在这个科技社会里的每一个人都应具有基本的科学素养,这就涉及到教育、特别是科学教育问题。那么,何谓“科学教育”,对它该如何界定?一般认为,“科学教育”是包括科...  相似文献   

14.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者不是神,不是造石像,他们所要创造的是要真善美的活人。“人的问题”逐渐成为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人们已经认识到,人是教育的基本的着眼点,满足人类自身生活和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应把人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来培养,而不是把人当作社会的被动客体来塑造。  相似文献   

15.
梁剑玲 《中国德育》2006,1(10):84-84
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应建立在对个体生命的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这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的体现。我们的道德教育回到人的本身,就是走向生命、回归生活,使德育真正成为促进人全面发展、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教育。人的生命完整性要求教育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指向生命自我,使受教育者的现在和未来能够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二是超出受教育者自然存在的直接需求,进行生命意义的建构与价值的提升;三是进行生命的升华,积极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只有三个目的交融相汇,人才能成为完整意义上的全面人。那么,道德教育应当如何走向生命,成为学生生命完整性教育的部分呢?  相似文献   

16.
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没有外在的目的。也就是说,教育是社会自我生长的需要,是社会自我生长的能力,因而教育对人来说是经验的不断扩展,教育应体现人与社会的不断融合,人与社会的截然分离导致教育目的外在于教育,导致教育价值的异化。高等教育由于处于社会化的前沿,其价值更应体现这种融合,不同的高等教育价值观是人与社会分离的结果,亦是人与社会融合的前提,高等教育应致力于这种融合,致力于其自身价值的最大实现。  相似文献   

17.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即教育》一文中说:"生活即教育与社会即学校如何实现?小学里如何把它实现出来?假使诸位以为是行得通的,最好是每一个人拟好一个方案来交给我,那一部分可以实现,我们就拿那个地方当一个社会实现出来。"并且例举了一个"吃水问题的教学做"来证明"生活即教育"与"社会即学校"是相联的。  相似文献   

18.
思考之一:学教育的终极目的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回答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的问题。从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来看,我们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从国家和政府的利益出发,培养社会精英和合格的公民。不过,富兰克林强调: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增进人的“自我认定”的能力。用摩罗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帮助每一个人最切实最完整地实现“给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的权利”。  相似文献   

19.
一、历史回眸: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人文教育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人们称当时的教育为“liberal education”,意即:“博雅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培养自我完善的人,强调教育为人未来的精神生活作准备。这种教育观念深受古希腊哲学家的理论影响,尤其是亚里士多德重视理智享受轻视职业培训、重视文科活动忽视实际工作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课程始终是教育目的的载体,当然也是体现教育价值的核心,教育模式的变迁决定了教育的主导力量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多元、多侧面、立体的课程体系构成一个现代人教育生活多层次的网络。我们面临的时代正处在巨大的变革之中,新的教育观念没有明晰的规范,不容质疑的是整个社会对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日益显著,封闭的课程模式无法使知识成为一个有灵魂的整体,对于教师教育来说,建构明确、完善、科学的课程体系成为当务之急。一、明确教育目标的意义教育目的是决定教育发展方向的深层因素,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以下问题: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