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的教材为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创设了较大的空间”,因此,在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时,我们不能把教材神化,把教材视为“钦定的文件”,而要重组教材,对教材适当进行整合、拓展,赋予它新的生命,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利用教材。  相似文献   

2.
一、改变内容及其呈现形式,加强探究性学习 多少年来,我们总是习惯地把教材内容理解为“规范的”、“权威的”、“逻辑联系严密”的教学文本,因而总是处在“认真领会教材意图”,寻找完成教材任务的教学方法,即研究“怎么教”的被动地位。在《比的意义》一课的研究中,我们试图改变这种被动状况,切实发挥教师作为教学决策者的作用,将教材与教师的关系视为平等互动的关系。因此对教材部分  相似文献   

3.
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逐步推进、实施。在此过程中,语文课程改革出现了“泛人文化”倾向。比如,在教材编排上,否定知识体系,甚至“能力训练”一类的词语也被视为禁忌。我们见到的各种教材,仍然是“文选型”的。变革最大的是都以话题组织课文,这对增加教材的人文内涵确实有  相似文献   

4.
传统教学中,教材被视为“圣经”,师生必须原原本本地接受,不得“越雷池半步”,即所谓“以本为本”;而新课程把教材视为教学的“材料”或“资源”之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不能唯“教材”。就学生而言,学生不再是教材的被动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实践的创造性主体;对教师而言,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教材的处理,也由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教材不再是完成课程目标、教育教学任务的“唯一的课程资源”,不再只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预设,而要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成为“学材”,延伸到课堂和学生的学习中去。教学《景阳冈》时,我对以上…  相似文献   

5.
课改后,不少语文教师还是停留在就教材教教材层面上,“用教材教”的理念始终得不到实质性的突破。主要原因是传统的教材观在作怪。对此,教师应更新教材观,充分利用地方教学资源,“三化”处理国家教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树立新的教材观,启动教师的专业自主权“教书就是教教材。”旧的教材观早已将教材神圣化了,将教材视为唯一的教学资源,强调教师绝对服从,要求考试不“超纲”、不“超本”,即使有的教师发现国家教材出现针对性不强、甚至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也丝毫不敢越雷池半步。这怎么办呢?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正是这种封闭式的…  相似文献   

6.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建议的教学建议中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它不仅仅是对教材使用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的深刻变化。要求我们教师不再把教材视为“圣经”,而是作为“教”与“学”的材料,是提供给教师进行教学的素材。教师通过这个素材和思路,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钻研课程标准、领会编者意图、研究学生基础,完全可以处理教材,架构起“教学素材”与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彩虹桥”。一、揣摩编者意图挖掘教材含蕴新教材的编写集结了许多专…  相似文献   

7.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科学课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以来.大家在实践中对此作了较深入的考究,认为这个转变不仅是教材使用方式的变化,而是对教学目标重新认识的结果。有了这种认识,就不再把教材视为“圣经”,只是“见物不见人”了,我们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就有了一个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科学课》2004,(10)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科学课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以来,大家在实践中对此作了较深入的考究,认为这个转变不仅是教材使用方式的变化,而是对教学目标重新认识的结果。有了这种认识,就不再把教材视为“圣经”,只是“见物不见人”了,我们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就有了一个好的基础,这是问题的一面;问题的另一面是,既然还要“用教材”,就要讲究怎么用。只承认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不够的,怎么“用教材教”这一面现在更应该研究。“教教材”,顾名思义除了理解为“把教材的内容教给学生”之…  相似文献   

9.
由全国师专教育研究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策划并组织编写的师专“语文教学论”课程的系列教材 ,由韩雪屏、王松泉、王相文主编 ,顾黄初主审 ,包括《语文教学概论》、《语文教材研究》、《语文教学技能训练》三本 ,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1999年6月出版。我们认为这套教材在以下几个方面有重大突破。一、在体系建构上 ,开创了“语文教学论”课程教材三足鼎立的新体系有识之士早就指出 :考虑到师范院校的“高教性”和“师范性” ,“中学语文教育”应视为高师中文系语文教育学科的总课程 ,其整个结构至少可包括“中学语文教育概论”、“中…  相似文献   

10.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建议的教学建议中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它不仅仅是对教材使用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的深刻变化。要求我们教师不再把教材视为“圣经”,而是作为“教”与“学”的材料,是提供给教师进行教学的素材。教师通过这个素材和思路,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钻研课程标准、领会编者意图、研究学生基础,完全可以处理教材,架构起“教学素材”与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彩虹桥”。  相似文献   

11.
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物理模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其中包括典型的对象模型“质点”和过程模型“传送带”。我们往往过于强调“物体视为质点的条件”(在高中物理必修课中,我们只研究那些能够简化为质点的物体的运动,因此今后不再区分“物体”和“质点”两个词——见人教版物理必修1教材PIO)以及“传送带”的实物图形,从而使其脱离了与实际物理过程的联系,形成思维定势,进而在应用模型解决问题时产生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先生有句著名的话:“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点出了语文教材的性质与功能。他提倡以教材为示范,教师要创造性地利用和改造教材,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同类书的能力。教师应把教材视为一种“抓手”,用比较、鉴别、选择、加工、拓展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教材的“反三”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新的教材观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和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是学生发展的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是教学的凭借和资源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许多教师改变了将教材视为圭臬的教书匠心态.不断努力地实施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深刻转变.这与新课标“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的理念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4.
课程论视域下,依据古德莱德的课程形态理论来分析课程、教材和教学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通常所谓的课程其实就是“理想的课程”,引导着教材的编制;教材则是“正式的课程”,承载着“理想的课程”的价值所系;教学则可以视为是一个“领悟的课程”“实施的课程”和“体验的课程”的过程综合体,依据“正式的课程”,指向“理想的课程”。因此,实践层面上的课程(包括教材)和教学之间,就像一枚硬币的两个面,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须臾无法分离或分割。  相似文献   

15.
张忠莉 《山东教育》2003,(13):54-54
刘默耕教授曾指出:“教师的教学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而传统教学将毫无遗漏地把课本内容传授给学生视为教学的根本且惟一目的,即所谓“以本为本。”现代教育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能提出、发现和解答与日常体验有关的问题。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我作为一线自然教师,进行了变“小课本”为“大天地”的专题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一、转变教学观念是变“小课本”为“大天地”的前提近年来,全国年会上成功的自然课例,一些特级教师无不对现行教材做了较大的突破,既“创造性使用教材”,又“高于教材”。…  相似文献   

16.
教育是一个投入产出过程,教育的投入中包涵着“乘数”和“被乘数”两个方面。学生和教材的因素是“被乘数”,其中学生的先天个性和注意力,以及对于学生个性和注意力的认识,对教育的产出影响甚大。教师在教育投入中起到乘数作用,可以扩大、缩小教育的产出价值。不能仅仅把教学过程视为,学生、教材和教师的三角关系,更不能简单地把学生与教师之间视为函数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互动对教育的产出价值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人们对语文教材“选文”的研究有了新的视角。王荣生在其论著《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指出:语文教材里的选文,大致可以分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种功能类型。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对语文教材中的“选文”进行认真的思考与定位,可以让我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好教材、用活教材。  相似文献   

18.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教师不再是课程的单纯的消费者和执行者,而是课程的策划者及设计教材者”。教师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用”教材教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提供的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达成目标的需要,悉心进行课程内容的加工、调整、组合、补充、改编、新编;“教”教材是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注重结果,学生被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其主体性培养和发展。丁老师在“时、分的认识”教学中,不按知识顺序“由上而下”进行教学,基于教材又再生教材,注重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  相似文献   

19.
1.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鼓励学生勇于“班门弄斧”。长期以来,我们把教材中的作品总视为完美之作.老师总要千方百计地为作品找说法,即使错了也是如此,学生也不敢越雷池一步,更不敢“异想天开”.这又怎能谈得上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我们应鼓励学生要敢于“班门弄斧”。让他们知道作家并不神秘,作品也不见得美。课堂上,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作为阅读者个体,彼此的感受不会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在苏联,中学教材被视为公共财富。教材不仅包括教学内容.还反映教学方法和教学目的。苏联《教师报》开辟了“应该如何编写中学教材”专栏,不定期发表社会各界人士对改进教材提出的意见。1987年9月26日的《教师报》上发表了教学法学术委员会(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