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妮娜 《师道》2024,(1):45-47
<正>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在《悬崖上的一课》中写道:“我生命中有很多时刻,面对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我都能够轻松应对……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一课》,也是我第一次在全区做公开展示的一节中小衔接的课例,“走一步,再走一步”这句话也成了我专业成长的动力。  相似文献   

2.
宋发胜 《今日教育》2013,(10):68-69
每到九月开学季.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就会推出“开学第一课”。今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梦想”。其实,“梦想”并不是一个遥远的词。作为教师,你的每一节课都融入了你对于教育的一个一个小小的梦。这个学期.你的开学第一课是什么……  相似文献   

3.
《岩石》一课的教学,研究岩石的软硬程度的实验是本课的一个重要内容,教材是用小刀和铜钥匙在岩石上刻划来区别岩石的软硬程度。学生在刻划时,常常是发现岩石上有痕迹或粉末,就作出判断:“刻得动”或“刻不动”,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满足于这个简单结论,应要求学  相似文献   

4.
小语第四册8课《刻舟求剑》,选自《吕氏春秋·察今》,是一篇寓言故事。它讽刺了教条主义者墨守成规、拘泥成例,不懂得客观条件的变化,用不变的眼光去处理变化了的事物。故事短小,但寓意深刻。对深刻寓意的理解和归纳,显然成了教学的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应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理清三个关系: 一、抓住课题,初识课文,理清“刻”和“求”的关系课题“刻舟求剑”揭示了文章的思路。课文用了四个自然段紧紧围绕着“刻”和“求”叙述了故事。教学一开始就要抓住课题,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刻”和“求”,进而搞清二者关系。“刻”,“那个人”刻什么?为什么要刻?刻在  相似文献   

5.
第一课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一、单项选择题陇原大地记载着华夏文明发展的不朽历史:相传,人类始祖伏羲是甘肃天水人,他教会了人们织网渔猎、驯养牲畜,画八卦、刻文字代替“结绳记事”;甘肃也是轩辕黄帝“十九年令行天下”和炎帝“始制耒耢,教民务农”的地方;周人和秦人的祖先发端  相似文献   

6.
闻达 《今日教育》2011,(1):94-95
新生入学,如何适应课堂、打开知识之门,第一课显得尤为重要。广义上说,“第一课”是人生的第一课,也是一个国家国民成长的第一课。  相似文献   

7.
儿时学语文     
我初入小学是1929年,那时的语文课本叫“国文”,后来小学改为“国语”,中学以上仍叫“国文”。小学课本很简单,第一课是“手”,一个字,第二课是“招招手”,加了一个生字(招)。几年后的一年级课文有了改动,“招手”变了“拍手”,就生动得多了。这个课本的编写是受了第一次国内革命后的新思潮影响,一上来就强调了手———暗示“劳动”的重大意义。北伐前的课本第一、二、三课的课文,依次是“人”“手足”“刀尺”。日伪时期,内容增加,第一课是“天亮了,弟弟妹妹快起来。”但儿童们并未理解编者的“寓政于教”的苦心,大都…  相似文献   

8.
九年义务教材五年制第六册《三味书屋》一课,讲述了鲁迅先生小时在三味书屋学习的故事。鲁迅先生为料理家务,往返于当铺和药铺之间,一次迟到受到了寿镜吾老先生的批评,于是鲁迅在书桌上刻下了一个“早”字,从此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文中对“早”字有几句形象生动的描述,“像一个还没开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衬托出鲁迅先生把“早”字刻进心里的暗暗决心。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是对学生进行严以律己、遵守时间教育的好教材。笔者教学这一课,紧抓“早”而设计教程理解内容,紧扣“早”而适时进行思想教育,围绕“学…  相似文献   

9.
我校心理学教授周正先生,学识渊博,风度翩翩。每次上他的课都要提前占座位。周教授登上讲台,打开媒体课件,似乎很随意地问道:“今天这节是什么课?”大家齐声回答:“心——理——学!”“是不是第一次听心理学课?”“是——”“好,”周教授用深邃睿智的目光看着我们,“那么,我们下面来做一个测试:请每人拿出一个本子,我说几个词,你们如实地记录下自己的第一反应。待会儿,根据你们的第一反应,我来预测你们将来的前途和命运。”同学们都被“镇”住了,一脸的惊讶与兴奋。周教授丝毫不以为意:“准备好了吗?第一反应啊,你想什么就记录什么,一犹豫就…  相似文献   

10.
高小第一册自然,是本学期新改编的;改编后的教材,在内容上有的课文是将旧教材两课改写为一课的,如新教材的第一课就是由旧教材第一、二两课合并而成的,又如“饮水的清洁”,“自来水”,“水的热涨冷缩和温度计”等课也都是将旧教材的两课改写成为一课的。  相似文献   

11.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一课,在《课标》中属于必修Ⅲ第6个专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中的第一目:“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无论是专题的题目,还是子目的表述,都突出了一个概念——“人文精神”。因此,在讲这一课的时候,“人文精神”就是核心的概念,学生在学完这一课之后,应该对“人文精神”有一个基本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周教授打开多媒体课件,似乎很随意地问道:“这节是什么课?”“心理学。”“是不是第一次听心理学课?”“是。”“好,那么我们先来做一个测试:请每人拿出一个本子,我问几个问题,你们如实地记录下自己的第一反应。待会儿, 根据你们的第一反应,我来预测你们的前途和命运。”周教授是认真的吗?头一回听到老  相似文献   

13.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要根据教材的实际,坚持正面引导,注意防止消极因素。一位教师教学《三味书屋》一文后,发现全班二十五张桌上竟有十八张上刻了一个“早”字。经调查,原因是学生模仿课文中人物的言行,也在自己的课桌上刻字。就连一些平时从不在课桌上乱写乱画的学生也如此。产生这样的后果,主要是教师教学时未能根据教材实际,针对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注意正面引导,防止消极因素。因而出现意外的“偏向”。  相似文献   

14.
课堂教学的导行。思品课教学不单是让学生了解“是什么”,明白“为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懂得“怎样做”。因此,教师提高教学技能,让学生懂得“怎样做”,是导行的一条主要途径。情境法导行。如教《爱护名胜古迹》一课,教师可将教材后的练习题综合起来,制成一个小品。学生身临其境,认识到片中小男孩阻止别人乱刻、乱画、乱丢烟头、摇栏杆,本是对的,但为了提醒大家要爱护名胜古迹,自己也在廊柱上写起字来,行为却不妥。榜样法导行。如《尊敬和照顾老人》一课,可先组织学生评出本班的“尊老标兵”,再让这些标兵具体说一说自己是怎样…  相似文献   

15.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察今》一课有这样一条注释:[遽契(qì)其舟]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个记号。遽,急速。契,通“锲”,刻。笔者认为这其中的“契(qì)”字的注音明显错误。  相似文献   

16.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的第一个任务群,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如何落实课标对这一任务群的要求,高考试题可以作为一个重要参照。从高考命题和考生表现两方面探索“考什么”和“怎么做”,从而摸索出符合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有助于很好地落实课标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蚂蚁》(“九义”教材第三册第一课)是自然课中关于昆虫知识的第一课。蚂蚁是学生最常见和喜爱的一种小动物,学习这一课,可以为中年级学习昆虫的共同特征,建立“昆虫”概念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王超 《小读者》2011,(9):36-37
开学第一课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国“开学第一课”讲些什么?——编者  相似文献   

19.
上好新学期第一课杨帆常言道:“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第一课如同一出好戏有了一个精彩的序幕,无疑会引起学生对她下篇的极大兴趣。数学策一课开得好,就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从心...  相似文献   

20.
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中“平均数”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平均数这个概念,也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用一个数据去代表一组数据,是对虚拟数的第一次理解。因此本节课学习目标如下:①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②经历对数据的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过程,获得从一组数据中选取代表的经验,感受同一组数据有多种分析方法,初步感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