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明朝货币政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朝的货币政策主要体现在纸币“大明宝钞”和铸币铜钱的发行上,但政府对通货不能有效管理,最终以纸币的贬值与铸币的混乱而告终。这一结果有利于白银在中国社会经济和国家财政中主币地位的确立;但同时也给明朝的政府财政、金融体系和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元代的纸币本位制度在中国乃至世界货币史上影响都是极其深远的,但是由于元代后期政治腐败,滥发宝钞,结果出现了全国性的钞法混乱、通货膨胀的局面。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货币史中,明代是十分特殊的时代,流通过大明宝钞、铜钱、白银三种货币,这三种货币都不同程度陷入被伪造的危机当中。明代规定了较为完善的治理伪造货币犯罪的立法,但是最终由于货币政策的重大失误而使伪造货币犯罪的治理走向失败,进而导致国家丧失了货币铸造发行权,成为明代败亡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腰缠万贯”这个成语,是形容一个人钱多富有。那么,“万贯”究竟是多少财产呢? 古时候的铜钱是用绳子穿着的,这穿钱的绳索就叫贯,即钱贯。1000枚铜钱穿在一起就是“一贯”。明朝洪武八年(1375),曾发行面额为“壹贯”的纸制“大明通行宝钞”,当时规定,“一贯”等于铜钱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纸币制度产生于北宋,历经南宋、金元得以发展。其间金代纸币制度的厘革在中国货币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金立国一百二十年,发行纸币的历史有八十年之久,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关于纸币的理论也较为贫乏,但金代在纸币制度方面的一些创举却为后世所沿袭,纸币膨胀的教训也曾被后代统治者引为鉴戒。可以说,金代为纸币制度的完善提供了不少正面的经验和反面的教训。因此,研究金代纸币制度的利弊得失实属必要。本文打算就金代发行纸币的历史条件、过程、以及纸币膨胀的情况来探讨金的纸币制度,不当之处,望给予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梁启超纸币发行思想为线索,介绍了梁启超纸币发行思想发展演变的过程。梁启超以解决财政困难为目的,希望在中国建立国民银行制度,通过纸币发行为政府公债打开销路,并藉此解决长期困扰中国社会的纸币滥发问题,但现实使他最终认识到中央银行制度才是中国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7.
一张变两张     
当当魔法盒:两张拾元纸币能把一张拾元纸币变成两张拾元纸币的魔术!听起来很棒吧!你可以这样玩:①拿出一张拾元纸币,给小观众看。②把拾元纸币折起来,方法如下:③把折好的拾元纸币拿在手上,给小观众检查。此时只有一张折好的纸币。④左手拿着折好的拾元纸币,在右手的小手臂上摩擦,口中念:“钱钱变出来!”⑤换右手拿着折好的拾元纸币,在左手的小手臂上摩擦,口中念:“钱钱变出来!”⑥左手拿着折好的拾元纸币,往右手的肘上摩擦,口中念:“钱变出来了!”⑦打开拿纸币的手,原来的一张折好的拾元纸币变成了两张。当当揭秘:哎!如果真能变出钱来还真…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灭老鼠”作为隐喻,来形象地说明了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国有商业银行对非国有企业的“惜贷”、对一部分国有企业的“关系型贷款”以及对政府背景或政府担保项目“狂贷”所形成的“政府型贷款”是其典型特征。这些行为,在短期内会起到做大资产规模、降低不良资产的一时之效,但在贷款的时滞期过后,不良资产就可能越降越多。其原因,表面上看是与国有银行的信贷制度、奖励机制、信息不对称程度有关,实质上深层次的问题更需要反思,比如,把“国有银行改革等同于上市”、“把国有银行信用等同于国家信用”等。  相似文献   

9.
县级政府行政成本问题研究在整个行政管理问题研究中属于比较薄弱的环节,由于县级政府在我国行政管理体系中所处的独特位置,其行政成本畸高问题由多种原因导致。选择“强势”政府、“万能政府”行政体制,这是我国行政成本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应适时推进制度创新,形成新的制度平衡。根据市场化的进程、比重,选择政府介入经济活动的范围、深浅和规模,从而确定必要行政成本的支出。  相似文献   

10.
关于纸币有没有价值的问题,在我多年教学实践中. 经常遇到的比较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不少学生(也有一些中学教师)经常提出:“纸币有价值”.我们认为生产纸币耗费了人类劳动.纸币又可以在市场上购买(或称交换)一切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所以.纸币也是商品.有价值.我认为纸币是没有价值的.首先.必须弄清“价值”、“货币”、“纸币”这三个概念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安顺屯堡地戏服饰与明代“礼”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戏是安顺屯堡地区重要的民俗活动,地戏服饰是地戏中独特的部分,地戏服饰所表现的"礼",具有地方性的礼俗特点。由于屯堡地戏产生于明代,必然会受到国家"礼"的影响,明代在国家礼制中制定了服饰制度,服饰的形制要符合"礼"的规则。地戏服饰作为"礼"的一种特殊载体,所表现的地方性的"礼"与明代的"礼"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12.
“闽人三十六姓”,是明朝政府赐给琉球以发展该国与中国的朝贡贸易的移民。与同时期同属于中国朝贡体制下的东南亚国家的其他海外移民相比较,这支移民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比如他们是明朝的政治移民,人数不多,最初仅为“三十六姓”,且明代“三十六姓”在琉球的发展,曾一度出现凋零,以致于后来有万历“再赐”和琉球国王“补姓”之举。尽管如此,他们在琉球的特殊地位与深远影响却令人刮目相看。他们往往身居高位,有担任权倾朝野的国相,有担任举足轻重的法司官,相当多的人都获得爵位,担任紫金大夫、正议大夫等官职的人比比皆是,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中,他们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支移民的身分、构成、在居留国的地位与影响都具有特殊性和典型意义,是以往华人华侨史研究中所忽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天志"、"明鬼"是墨子宗教思想的主要内容,这些思想是当时社会现实的产物,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根源。当时社会宗教信仰淡漠,社会失治现象层出不穷,赏罚机制严重缺失,致使社会治理出现混乱局面。"天志"、"明鬼"思想就是墨子针对这些社会现象提出的整饬社会的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4.
明朝中央为加强对地方社会的控制,在地方逐渐完善了一套复杂而又严密的监察系统,该监察系统督察并参与治理地方政务,荒政是其频繁介入的重要领域.明朝政府赋予了地方监察系统在处理荒政方面的一系列职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督察地方荒政;其二,协办地方政务,并在朝廷处理地方灾荒的应急机制中,充当重要角色.从实际效果看,多有治绩,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地方社会的安定.但是随着其职能的转化、王朝政治的腐败等,地方监察系统处理地方政务的效能逐渐趋弱与萎缩,日益远离乃至背离了制度的预期.  相似文献   

15.
凤阳这个小地方,最初能够在历史上留名,多是因为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将其老家从一个小县升置凤阳府,视其为龙兴之地.她也曾成为南京的陪都,其历史地位显赫一时.但是凤阳府的设置,不仅仅限于这一个原因,当时南京作为明朝的都城,在明初政治军事社会形势还不稳定的时候,凤阳因其地理位置、凭借其地理形势,发挥着重要屏障作用.同时,这也是历史传统,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最终促成了凤阳在明初的地位.本文着重从凤阳府自身的环境特点和明初政府的设置两方面,来考察凤阳府设置的历史地理原因.  相似文献   

16.
明代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开发,历时短暂,极为有限。明与蒙古的势力分布状况表明,明朝在内蒙古西部的建置并不长久。正统十四年土木之变,诸卫或废或徙,明势力撤至大同、偏关,即今明长城一线,土默川、蛮汗山地区尽弃边外,鄂尔多斯地区,明朝始终未设治。生态脆弱的鄂尔多斯地区,明初至正统70年间基本上是无人区,极少耕牧。正统初至成化八年不过40年,在榆林等23个营堡越境种田。此后,明朝军民已停止了在河套、毛乌素沙地南缘略具规模的农垦活动。史籍描绘的万历年间延绥中路边墙沙壅问题及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流沙猖獗,是自然因素所致。  相似文献   

17.
晚明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为通俗小说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随着出版业的商品化,大批通俗小说集被书坊刻印出版。“二拍”便是当时文化消费热潮中的一个产物。“二拍”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当时人们的价值取向以及爱情婚姻观。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吉安府地方教育体系呈现出由官办为主向民办为主的演变趋势。明初,吉安府地方教育以官学为主,社学为辅。明中叶后,官学的教学功能逐渐衰减,儒学的传承主要由民办为主的书院与讲会来承担。社学与义学、族学大多以启蒙教育为主。明代盛行一时的社学,人清后逐渐为义学、族学所取代,反映了基层启蒙教育的民间化趋势。民办教育机构逐渐占据了地方教育机构的主导地位,从而为儒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制度化的保障与基础。  相似文献   

19.
13世纪空前强大、发展迅猛的蒙古民族如何逐步演变为近代社会里没落保守的贫弱民族是我国民族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纵观明清两代,蒙古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萧条--恢复--稳定发展--持续低谷之变迁过程;与之相伴,蒙古社会也由领主分封制下的封建割据状态渐变为中央王朝统属下的地方盟旗,社会阶级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究其原因,主要由以下三方面因素使然:一是蒙古社会长期的战乱与纷争;二是明清两代所采取的民族分化隔离政策;三是喇嘛教的传入及封建统治者对之扶持和利用.  相似文献   

20.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分析秦可卿的判词与《红楼梦》曲,以及秦可卿故事的许多不合理处,认为秦可卿是影射明末崇祯皇帝。"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是《风月宝鉴》的开头,是明末宗室空空道人与吴玉峰写的。只有明末宗室才会有深切的"天崩地裂"的感受,才能饱含着国破家亡的辛酸泪,用荒唐言来吐露他们的"吊明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