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朴实无华的散文。文中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地感恩之情。本文从"抱出了意外"、"抱出了感恩"和"留下了感动"三部分出发,拟对该散文作一番解读。  相似文献   

2.
(配合四年级下册第13课《第一次抱母亲》)《第一次抱母亲》是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一篇情感型课文。文章记叙了"我"去看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  相似文献   

3.
(初读感悟“我”第一次抱母亲的动作和感受:使劲难过) 师:到底是怎样的一位母亲,让“我”抱她之后心里难过、愧疚不已呢?你从字里行间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抱母亲》文字简洁质朴,情节也平淡无奇,写“我”在医院照顾病重的母亲,护士换床单时“我”抱母亲,结果却因用力过大而险些摔倒。这次意外让“我”发现,原来母亲远比自己想象中的要轻得多,这引发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母亲居然这么轻!可是为什么在“我”的心中却力大无穷呢?  相似文献   

5.
一、导入新课1.品读课题:上节课我们阅读了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一起读!(第一次抱母亲)课题中有三个词语,“第一次”、“抱”、“母亲”,你想强调哪个词语呢?(指名说、读)→第一次:是呀,作者从来没有抱过母亲,这第一次,意义非同寻常!→母亲:听得出,你对母亲怀着深深  相似文献   

6.
《第一次抱母亲》一文中,"我"两次抱了母亲,但这两次抱的意义和作用完全不一样。第一次是因为护士要"换床单","我"抱起母亲,察觉到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躯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第二次抱是"报母恩",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显然,同样都是抱,母亲的反应却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一个字——爱。没有什么比母亲的爱更伟大,更无私的了!下面,我们就结合课文中的情节来认识母爱。  相似文献   

7.
一、导入新课 1.品读课题:上节课我们阅读了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一起读!(第一次抱母亲)课题中有三个词语,“第一次”、“抱”、“母亲”,你想强调哪个词语呢?(指名说、读)→第一次:是呀,作者从来没有抱过母亲,这第一次,意义非同寻常!→母亲:听得出,你对母亲怀着深深的爱意。→抱:这一“抱”,抱起的是儿子深情的回忆,无尽的愧疚。→你们看,一个课题,只要用心体会,就能读出这么多的感觉和韵味。来,让我们带着各自的理解,齐读课题!  相似文献   

8.
《第一次抱母亲》是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也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从标题来看,"抱"是一个很温暖的动作。"第一次"说明了"我"从来没有抱过母亲,这是第一次爱的表达。母亲把我们抱大,我们却没有给她一个温暖的怀抱,这第一次的"抱"凝聚着"我"的歉意、愧疚以及感恩之心。课文先写母亲身体的"轻",再转到母亲用弱小的身体  相似文献   

9.
《荔枝》这篇课文围绕荔枝写了“我”跟母亲之间的四件事 :一是“我”在母亲快70岁的时候 ,第一次给母亲买回了她从未尝过的荔枝 ,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 ;二是母亲让客人吃荔枝 ,为“我”解围 ;三是母亲虽然喜欢吃荔枝 ,但是总把大个的留给“我”吃 ;四是母亲去世前把“我”给她买的新鲜上好的荔枝全让给她心爱的孙子吃了。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抓住重点来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母亲对儿女的爱 ;然后再读课文 ,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阅读反思 ,巧妙补白等来感受家庭亲情 ,唤起学生对自己父母的关心的人文精神。一、细读…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抱母亲》(苏教版六年制第八册)是一篇歌颂母爱的文章。文章重点记述了“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简洁生动地描写了“我”抱母亲的情境,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小学生年龄很小,生活体验甚少,很难领悟到文中作者的情感内涵。因此,要使学生的情感和文章的意境相融合,达到人与文的情感相通,可以“亲隋”为主线贯穿始终,分三步组织教学。  相似文献   

11.
自从学了《第一次抱母亲》这一课,我的双休日都是在母亲的菜摊前度过的。虽然很想美美地睡个大懒觉,但一想到瘦小的母亲吃力地上菜、卸菜,再赔着笑脸卖菜,就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上班”去。  相似文献   

12.
笑话     
又一次把小儿子抱上床后,年轻的母亲可再没那份耐心了。一听到他又叫“妈妈”时,母亲就立即大叫起来:“你要是再叫一声‘妈妈’,我非给你一巴掌不可!”这一叫,他不出声了。可是母亲刚坐下,他又小声小气地说:“格林太太,我能喝点水吗?”  相似文献   

13.
母亲己经70多岁了。70多岁的母亲在胆囊切除手术中受尽了磨难,本己衰老的母亲更加虚弱了。母亲在病床上躺着,想动一下都非常艰难。那天晚上,母亲下床小解后怎么也上不了床,当时,我就那么轻轻地一抱,就把母亲抱到了床上。也就是这么轻轻地一抱,竟使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地震动。  相似文献   

14.
我读了张庆老师撰写的《语文教学必须“倡简”》,看了特级教师于永正《第一次抱母亲》的教学录像,发现语文课堂教学不仅需要“减法思维”,也需要“加法思维”。一、关于“减法”思维1.制定目标时要做减法。老子曾说过:少则得,多则惑。”课堂教学也如此。一节课如果目标多,每个目标分配的时间就少,所以在制定目标时要做减法,让目标单纯一些。于老师将《第一次抱母亲》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二、初步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学生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2.老师的告诉要做减法。古代文论中有“意在言外”之说,…  相似文献   

15.
母亲已经70多岁了,刚刚做了胆囊切除手术,本已衰老的身体更加虚弱了。那天晚上,母亲下床小解后怎么也上不了床。当时,我就那么轻轻地一抱,就把母亲抱到了床上。也就是这么轻轻地一抱,竟使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动。母亲上了床不愿躺下,就那么实实在在地靠在我的怀里。那时我感到了我胸脯的宽厚,也感到  相似文献   

16.
教材分析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共三篇课文:《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和《第一次抱母亲》,这三篇文章都是着重歌颂人间真情的. 虽然三篇文章都是以爱为主题,但这篇文章更倾向于对爱的反思,它以作者第一次抱母亲这件事为引子,唤起作者及人们对爱的思考:母亲对子女付出多少爱,孩子又给予母亲多少关心,从而激发了作者再次抱母亲入睡这样一种感恩的行为.所以说,这是一篇爱的反思性的文学作品,它引发了所有阅读这篇文章的读者对于爱的反思.此文是当前中小学感恩教育的典型素材.  相似文献   

17.
①母亲已经70多岁了。70多岁的母亲在胆囊切除手术中受尽磨难,本已衰老的她更加虚弱,在病床上躺着,想动一下都非常艰难。有天晚上,母亲下床小解后怎么也上不去床了,当时,我就那么轻轻一抱,就把母亲抱到了床上。也就是这么轻轻一抱,竟使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动。  相似文献   

18.
周乐 《教育文汇》2014,(20):26-26
上《第一次抱母亲》公开课之前,我把课文读了10多遍。这篇文章语言浅显,情感真挚。然而,教什么,如何教,我竟无从下手。反复研读文本,我能真切地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着母子深情,但又觉得这种感受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如果掰碎了一分析,情味就全没了。在百般纠结之中,我去查阅名师教学资料,读到了于永正老师执教《第一次抱母亲》的文字实录。读过两遍,真让我惊叹不已,于老师的教学太棒了!我也想从他那里学上一两手,便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分析其中的奥妙。  相似文献   

19.
吴长海 《华章》2011,(8):11-11
我小时候愣头愣脑的,有点憨,同龄的孩子都会跑会唱了,我还不会说句完整的话。母亲抱我去医院,护士拿着拨浪鼓在我眼前晃耳边摇,我竟没有一点反映,医生诊断我“有点憨”。于是,我成了“傻根”,不再招人疼。父亲想再养一个健康的儿子,  相似文献   

20.
谎言     
佚名 《家庭教育》2011,(1):91-91
孩提时,儿子张着小手对母亲说:“妈妈,我腿疼。”母亲急忙抱过儿子,问:“乖,哪儿疼?”儿子在母亲的怀抱里,蹬了蹬小腿说:“噢,不疼了。”但刚把他放下,他就嚷:“又疼了。”母亲明白了:儿子原来是想让她抱。年轻的母亲抱着儿子,亲着他的小鼻头说:“坏宝,还骗妈妈呢。”儿子在母亲的怀抱里,一脸得意地笑。这是孩子对母亲撒的第一个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