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傅炳民 《语文知识》2002,(12):27-27
“我们”与“咱们”这两个代词都是第一人称复数形式,它们都可去掉表复数的“们”,分别由单音节词“我”“咱”来替代。如①“敌疲我打,敌逃我追。”句中的“我”即“我们”;②“咱老百姓啊,今儿真高兴!”句中的  相似文献   

2.
《元典章·刑部》中的人称代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元典章·刑部》中的人称代词,归纳出元代北方汉语的人称代词系统:第一人称用“我”、“俺”、“咱”,第二人称用“你”、“您”,第三人称用“他”。“俺”、“您”在直译体文字中分别对译蒙文第一人称代词复数和第二人称代词复数。在一般语体文字中,“咱”、“咱每”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复数包括式,“俺”用为排除式。“伊”只在叙述案件经过及对案件定性的场合出现,反映的是吏牍公文的行文伎俩,并不代表口语。元代北方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实际上只有一个“他”  相似文献   

3.
吕叔湘先生在《近代汉语指代词》一书中,谈到“自家”和“人家”这一组相对的人称代词,并指出“咱”即是“自家”的合音字,论述透辟精到,令人折服。其实,在这一组互对的人称代词中,不独“自家”有合音字,“人家”一词亦有合音字。只是由于各地不大统一,使用范围不如“咱”字那么普遍,故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罢了。 “人家”二字合音,在山西方言中大体有三种情况:(一)在晋东南地区读作ra;(二)  相似文献   

4.
袁军 《老年教育》2009,(9):38-39
俺在城里工作多年,今年春天退休了。俺便和老伴商量:“咱们城里和乡下都有房子,你说咱到哪里度晚年?”“汽车响,火车叫,人来人往好热闹,就是叫俺难睡觉——咱还是回老家去。”老伴好像已经拿定了主意。于是,俺们就回到了乡下老家。  相似文献   

5.
白国宏 《班主任》2009,(1):58-58
近两个月的教育实习很快结束了。在网上和所带班级的孩子们聊天,问起“咱们的老班”。学生们笑我:“小白老师,覃老师是我们的老班,不是你的。”我笑着辩解:“是咱们的,我也崇拜咱老班。”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是“这”、“那”与时间词“早晚”及其合音字“咱(昝 、偺、 喒)”组合发展较为成熟、使用较为广泛的时期。因而。以这一时期山东方言材料为基础。对“这”、“那”与时间词“!早晚”及其合音字“咱(昝 、偺、 喒)”的组合形式进行共时的描述和历时的比较。指出其在语义表达方面存在的差异。并从使用频率、语境、语用及相关语言现象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杨伯峻先生《文言语法》中提出所谓“兼词”,即“以一个字,却同时起两个不同的词性的作用”。“一身而二任。”提出“兼词”之说,这对古汉语研究是一大贡献,但他又说兼词中有的是合音词,即合二字之音为一字之音。急读之,是一个音节,即一字,缓读之,则为两个音节,即两字。所以,合音词可兼二字之用,可看作两个词。而另一部分却不是合音词。于是现在有些语法书就据此解释说:(这另一部分)虽然也是一个音节作两个词用,却只能说是合义而非合音词。①这种说法值得研究。因为,从兼词的形成上看,就是由两个音节“急读”为一个音节的,因而,它仍可照“缓读”的办法加以还原,来作为两个音节(两  相似文献   

8.
(《新刊大宋宣和遗事》(以下简称((宣和遗事》)是讲史话本,宋代无名氏作。其第一人称代词有“我”(110)、“我辈”(2)、“朕”(36)“吾”(27)、“俺”(7)、“咱”(7)、“咱们”(1)、“某”(5)、“某等”(1)、“其”(1)、“奴”(1)、“奴奴”(1)等12个,详细诠释它们的语法功能和特点,有助于人的了解宋元时期的语言概貌。  相似文献   

9.
处置式是一种容量较大的句法构造,在现代汉语中,处置句一般用介词性动词“把”字把宾语提前,具有表示处置的意义。在近代汉语中,处王句常用的介词性动词有“将”和“把”两种,本文主要讨论的对象是“把”字式处置句。“把”字式处置句在唐朝已经出现,这一时期的把字式处置句有“把+宾语+动词”以及“把+宾语1+当作/看作/唤作作+宾语2”这两种结构,其中第二种结构里,宾语1和宾语2实际上指同一事物;宋元时期把字式有了很大的发展,动词前出现副词,动词后出现补语及宾语。且副词、补语及宾语,可以是十分复杂的构造。明朝以后,“把”字式处置式已经成熟,但与现代汉语仍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
《三遂平妖传》第一人称代词有11个,种类远比现代汉语第一人称代词丰富,大多表单数:“我”“小人”;单数形式表复数的占所有复数用例的三分之一强,共四种方式;“我”“我们”表复数时既有排除式也有包括式,排除式多于包括式;“小人”“小人们”表复数时都是排除式。此外,除了“奴”“奴家”,还有较罕见的代词形式“奴奴”。  相似文献   

11.
有的合体字,就是合音字。如“甭”(béng)就是“不用”的合音。“为汉家除残去秽”的“秽”(buì)(《赤壁之战》),“指点江山如赪”的“赪”(chéng )(《过小孤山大孤山》)。也是合体合音字。大体说来,一些合体合音字的音是按反切原理读出。反切,就是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字的音。反切上字与所切之字的声母相同,反  相似文献   

12.
Hi!小魔法师们!上一次魔法课上,我们学习了名词变复数的规则变化看了我的应对宝典,大家是不是很有收获呀!今天,我们来学一下“名词变复数”的不规则变化和”其它词类的复数形式”,仔细看哟! “不规则变化”就是说没有规律喽,就是需要我们去特殊记忆的但谁让咱是超级魔法师呢?在这些“不规则”中我还是找到了一点点小规律,大家注意看哟!  相似文献   

13.
谈兼词     
在古汉语的虚词中,有一些字兼有两种不同词性的职能和意义,我们称这种字叫“兼词”。兼词根据语音原理的判断,可分合音兼词和非合音兼词两种。现在举一些古汉语中常用的兼词来说明它。一、合音兼词诸=代词“之”和介词“于”的合音,一般用于句中。例如: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在即墨市中心崛起了一片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络绎不绝的客商们无不赞叹即墨人的心灵手巧。然而加工户们却说:“咱有啥本事,俺老师房世朋那才是能耐人”。  相似文献   

15.
一字一个音节,是汉字的特点。但有时也会碰到一些特殊现象:一个音节是两个字的合音,或两个字复合为一个音节。前一种现象称为“合音兼词”,后一种现象称为“复音单字”。  相似文献   

16.
人称代词“人家”在关中多数方言点里构成合音字“伢”,其次还构成等合音形式;关中方言“人家”合音音节里的,声母是上古汉语“人”字声母的存留。“伢”字等在关中方言里往往用如第三人称代词并且多数用作单数;可以充当主语、定语等。  相似文献   

17.
西安、蓝田、临潼、周至等处第三人称代词"他"的韵母单数为a,复数为?,关中多数方言点如华阴、商州、铜川、咸阳、宝鸡等处第三人称单数"他"受"我你"两上声字感染读作上声;人称代词复数则是"我你他"读作阴平或常后加"的"字等。关中相对于普通话"咱们"一般作"咱/咱的"等;西安回民把"人家"叫做"嗯纳/安纳/纳";与普通话"我爸""你爸""他爸"相对应的"我你他",关中读作阴平。  相似文献   

18.
西安、蓝田、临潼、周至等处第三人称代词"他"的韵母单数为a,复数为?,关中多数方言点如华阴、商州、铜川、咸阳、宝鸡等处第三人称单数"他"受"我你"两上声字感染读作上声;人称代词复数则是"我你他"读作阴平或常后加"的"字等。关中相对于普通话"咱们"一般作"咱/咱的"等;西安回民把"人家"叫做"嗯纳/安纳/纳";与普通话"我爸""你爸""他爸"相对应的"我你他",关中读作阴平。  相似文献   

19.
古汉语中有一些合音字,这些字其实分别是另外两个汉字的合音,它的含义也是那两个汉字的合义。例如“诸”是“之于”或者“之乎”的合音。(虽然其中“之 zhī”和“乎 hū”现在的读音合起来,正好是“诸 zhū”的读音,但是这种古代流传下来的合音字的音,是指古音而言的。)还有  相似文献   

20.
人称代词“人家”在关中多数方言点里构成合音字“伢”,其次还构成等合音形式;关中方言“人家”合音音节里的,声母是上古汉语“人”字声母的存留。“伢”字等在关中方言里往往用如第三人称代词并且多数用作单数;可以充当主语、定语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