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因为鲁迅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所以他的一些作品往往是作为名篇而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只是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不得不面临着这样的一个现实:鲁迅作品深刻的批判风格与艰涩的语言形式让不少中学生望而生畏。于是,在中学语文课本的编排中有了一个"去鲁迅化"的争论。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我的关注点不在于"去鲁迅化"争论的本身,而是鲁迅文章如何教,如何让学生愿意亲近鲁迅,理解鲁迅,并喜欢上鲁迅  相似文献   

2.
银幕上、舞台上的“鲁迅”,你也许看过,也许没有。为先生带来新的“生命”的艺术家们怀有一个共同的愿望——电影《鲁迅》首映:2005年9月5日导演丁荫楠:“鲁迅灵魂深处是丰富多彩的。我们把鲁迅丰富的精神,变成可视、可感、可亲近的一个银幕形  相似文献   

3.
我喜欢这样     
我喜欢无忧无虑地玩着,无忧无虑地睡觉,无忧无虑地吃喝,无忧无虑地生活。 我喜欢在鲁迅小时候的百草园中玩耍,因为那里曾经是鲁迅和他朋友们的乐园。 我想有只狗、猫、小鸡、小鸭什么的,课余时间,可以和它们亲近、亲近! 我喜欢在老师的亲切教导下,像海绵一样地吸取知识,茁壮成长。因此, 我想有一个善良而又温和的老师,如果你上课开小差,她就会像课文中的蔡老师那样,假装生气,改正你的错误。即使你考试砸了锅,老师也会微笑地对你进行安慰,使你重新树立信心,上课百倍专心,取得好成绩。适当地布置作业,像我们…  相似文献   

4.
<正>鲁迅的小说《祝福》篇幅较长,而且这篇小说距离我们的时代久远。所以中学语文教师在讲解时总觉得与时代脱节,在课堂上很难与学生达成思想上的共鸣,其实鲁迅的作品非常耐得住推敲和琢磨,因为这里有深邃思想的流传,这里有时代共性的深刻。所以我们有责任引领学生在鲁迅的小说中注意观察社会,拒绝肤浅简单,学会缜密的思考。只有亲近了鲁迅的小说《祝福》,我们才能破解这篇文章。怎么亲近和破解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首先要找到一个突  相似文献   

5.
裴利伶 《成才之路》2011,(33):94-I0019
“鲁迅是大家”在文学界早已是个不争的事实。可在校园阅读的范围内却很少有人这样发自内心的赞誉。非但如此,时常还会有些不乏贬低的话。诸如:“鲁迅的作品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精品,但现在离我们太远了。”“读鲁迅的文章太费脑子。”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以往我也有过类似的看法,但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我逐渐改变了对鲁迅作品的看法。现在我要说的是鲁迅不仅是文学界公认的大家,而且确实是大家,我们应该亲近大家之作。  相似文献   

6.
钟运洪 《考试周刊》2011,(92):67-67
我们都非常清楚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正确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并自觉地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数学,也不能迫使他们喜欢数学,也迫使不了让他们喜欢数学。因此我们能做的是让他们更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从而喜欢数学。那么如何让他们亲近数学、了解数学,从而喜欢数学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看法。  相似文献   

7.
品书     
★有人认为,鲁迅的作品固然有很高的价值,但对青年学生来说却是高不可攀,或者是可敬不可亲的。这里,我想讲两个观点,一是要相信鲁迅其人、其作品自身的魅力,二是要相信当代青年(特别是喜欢思考问题的青年学生),他们的心是和鲁迅相通的,是最能理解鲁迅的。萧红在文章中这样写下鲁迅在她心目中的最后一个印象:鲁迅在大病中总是在不断地看一张木刻小画,“那上边画着一个穿大长裙子飞散着头发的女人在大风里边跑,在她旁边的地面上还有小小的红玫瑰花的花朵”(萧红《回忆鲁迅先生》)———这样一个面对死亡,却眷恋着生命,拥抱着青春的美、大自然…  相似文献   

8.
有一些人不喜欢鲁迅先生,我就问自己:为什么我这样子喜欢鲁迅呢?今天我来试着以一种私人的方式,谈论鲁迅先生。  相似文献   

9.
再识鲁迅     
鲁迅的文字,今天读来仍然感觉是火辣 的,我不能确定这感觉是好还是不好。 我猜想先生是不喜欢这样的,因为他只希 望他的文字和时弊早日消亡--先生不喜欢青 年读他的文字,不喜欢自己的文字编进中小学 的教材,有书为证: 《热风》:"愿中国青年--能做事的做 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 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 等候炬火。此后如竞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 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 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 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 我都在内。" 不过还好先生自己说了不必等候炬火或太 阳,那好,我们有了一个最好的借口,马上出 发,让我们走近鲁迅,说说我们所认识的鲁迅。  相似文献   

10.
永远的鲁迅     
从初中到高中的语文课本中,谁的作品最多?鲁迅。小说、散文、杂文,共有15篇之多。这在古今中外的所有作家中,是绝无仅有的。可见鲁迅在文学、在教育、在文化中至高无上的位置,可见一代一代的教育家多么深切地期望青年学生能够读懂鲁迅、认识鲁迅、学习鲁迅。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中学生读不懂鲁迅,甚至不喜欢鲁迅。不要说中学生了,我们的中学语文老师,真正懂得并能讲好鲁迅的,又有多少呢?令人怀疑。鲁迅在中学生的印象中,似乎是个说话尖刻、争强好胜性格孤傲的“怪人”。在中学校园中,鲁迅是孤独的、悲哀的。特别是在日益市场化…  相似文献   

11.
鲁迅教学,是小学语文不可回避的话题。日前,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亲近鲁迅——落地麦儿童语文课堂》(以下简称《亲近鲁迅》)一书,记载了刘发建近年“鲁迅教学”的成果,这是一本小学“鲁迅教学”的新突破,这是一本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突破,这是一本儿童语文的新突破,此书一出版,就引起了有关鲁迅研究专家的重视,钱理群称这是一项“拓荒性的实验”;周一贯称这是“为‘鲁迅教学’及教材建设填补一项空白”……  相似文献   

12.
鲁迅是“民族魂”。身为文坛巨擘、学界大家的鲁迅是属于我们全民族——属于我们大家的。关于我们为什么要读鲁迅,已经有了很多很好的答案。然而我们最想说:因为,鲁迅属于青年人。70年前的10月19日,鲁迅先生“大笑”着、“歌唱”着,迎接了死亡。70年后的今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用自己的文字来祭奠鲁迅先生——这纸上的怀念,文字或许粗疏,或许生硬,或许天真,然而,总是真心。当然,我们最初和最后要做的,仍是回到文本本身,在先生的作品中找寻精神的永恒与不朽。  相似文献   

13.
从留学到回国工作,鲁迅的一生同众多的日本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我们从他们对鲁迅的回忆中看到了一个情感丰富而正直的中国人形象。他永远是笑着的,有着浓浓的赤子心,对朋友特别是对青年,他总是无私的奉献。日本人的鲁迅印象与当前中学生的鲁迅印象有很大的反差,通过这样的历史回放,试图让当代青年人对鲁迅有一个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欧鸟与青年     
《红领巾》2008,(2):25-26
从前,有位青年住在海边,他非常喜欢鸥鸟,鸥鸟也乐于亲近他。每天早晨,当他摇船出海的时候,总有一大群鸥鸟跟着他的渔船飞,有的还落在他的肩上、脚边、船舱里,自由自在地与青年一道嬉戏玩耍,久久不愿离去。  相似文献   

15.
鲁迅特别关心青年的读书,多次提出自己深思熟虑的看法。介绍鲁迅先生几则关于读书的言论,和青年们一起学习思考。鲁迅先生的这些意见是在当时的语境下说的,不免有偏颇和局限。而鲁迅所批评的许多弊病还在延续,所以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因为一直喜欢鲁迅先生,所以对于所有关于鲁迅的书,我都极为关注,也看了很多。在鲁迅研究者中,我一向比较喜欢孙郁先生的文章,他的一些书,比如,《鲁迅与周作人》、《鲁迅与胡适》、《被亵渎的鲁迅》等,我都仔细阅读过,他新近出版的《鲁迅忧思录》,我也是在第一时间买来阅读,并由此对鲁迅又多了一层了解和深思。当代中国,鲁迅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显学,据说,关于鲁迅研究方面的专著,已经出版了600多本,所以,如果想在鲁迅研究方面拓出点新意来,是比较难的一件事。但读完《鲁迅忧思录》这本书,我却看到了一些新的观点和见地。从材料来源方面看,都比较新颖,比如《民报之风》,探讨的是《民报》对青年鲁迅  相似文献   

17.
冽玮 《成才之路》2010,(29):92-92
鲁迅的《药聪阿Q正传》《纪念刘和珍君》等多篇文章正告别中学课本,被网友戏称为“鲁迅大撤退”。年轻人是不是真的读不懂鲁迅。或者说是不是真的已经不喜欢读鲁迅了?为此,记者专访了北大教授、著名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他认为,年轻人并非不喜欢鲁迅。真正影响鲁迅作品被年轻人理解的,也并非鲁迅作品本身,而是我们的社会文化思潮.是教育方法等。  相似文献   

18.
鲁迅自己坦言,他的文章只有过了三十岁的人才能懂。所以,教鲁迅的作品,对于我这样一个尚未到而立之年的青年而言,总觉得惴惴。年少的时候,被人教着一个个鲁迅的故事;年长了,变成教人一个个鲁迅的故事。但这么多年下来,总觉得缺失着什么。尤其是看到听课的人也都懒懒的样子,这种感觉便益发强烈。后来,慢慢觉出,对于学生而言,鲁迅成了一个符号化的人物,一座仰止的高山,却不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人。既非人,又如何亲近?  相似文献   

19.
学生们为什么不喜欢鲁迅?因为鲁迅不好玩。 我认为:要使鲁迅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首先要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让鲁迅从历史的哈哈镜中走出来。  相似文献   

20.
从唐宋八大家到鲁迅,我们的散文传统怀着忧国忧民的一腔热血。鲁迅过人的尖锐和思辨力使散文一度发出了狮吼雷鸣之声,透过鲁迅,人们充分认识到,文字也是大力神。这是 20世纪上半叶的力量。如今大力神鲁迅已经被人们虔诚地供奉在文学的神殿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榜样的高度却也是难以超越的,因此我们看到一种非常奇特的现象:人们信仰鲁迅,崇拜鲁迅,却在文字中无声无息地逃避鲁迅;鲁迅这盏民族魂的探照灯照亮了散文的旅途,但旅途上没有什么人。 ——苏童 主持人语:我中学的时候,和现在的你们一样,喜欢一切美好的、柔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