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红云 《双语学习》2007,(10M):151-151,153
提及诗词,会想到寥寥数字便是文,但却是语言高度浓缩又不失形神的一种艺术。其词文化内涵丰富,艺术风格独特。因此,想要翻译诗词绝非易事,要做到“忠实”与“达意”,使译文与原作相映成趣,更是难上加难。这一点,许渊冲先生给文学翻译树立了模范。许先生语言的精深造诣,艺术独创精神和高超翻译技巧,使诗词达至艺术之美又盎然诗情。本文拟从诗词赏析的角度,去体会许先生《唐宋词一百首》中所体现独创的艺术和盎然的诗情。  相似文献   

2.
王融雪 《海外英语》2014,(16):125-126
该文以许渊冲先生的诗词译文为例证,简要介绍了许先生的"三美"原则,即意美、音美和形美以及它们在实际的诗词翻译实践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孙犁的《荷花淀》是传统名篇,被誉为"诗体小说"。《荷花淀》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景作背景,读来清新淡雅、诗情盎然。文本文学审美角度独辟蹊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在沉醉于诗词的韵味之余,还赏析了一幅幅充满"诗情"的优美画卷。  相似文献   

4.
冯婷婷 《考试周刊》2014,(52):22-23
许渊冲"三美论"是古诗词英译理论发展过程中诗词路径翻译的本体论。本文以许渊冲所译的《沁园春·雪》为例本,从"三美论"的翻译观分析许先生在翻译过程中所遵循的翻译原则,以期为汉诗英译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对联又称为"对子",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也是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然而对联语言的独特性却给我们的翻译工作带来了许多不便。若从语用学理论为视角,分析在跨文化交际采用活的翻译对策,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联语言组织形式和源语中的文化意象,以达到传播对联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祝廷远 《地理教育》2015,(Z2):58-59
一、诗情地理语言
  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载体,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最基本的工具;语言又是一门艺术,美的语言可以使学生感到轻松愉悦、生动有趣。在教学中融入古诗词或自己创作的诗词语言,可使学生更好融入诗情画意的地理课堂,达到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之目的。  相似文献   

7.
<正>《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初中阶段古诗词的阅读目标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重视古典诗词的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显得非常重要。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如何更好地贯彻课标要求,更高效地实施古典诗词教学,就成了我们亟待探讨的问题。一、抓好朗读,"读"占鳌头悟诗情高尔基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是语言的精粹。因此,在古典诗词教学  相似文献   

8.
古典诗词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在高中阶段的中国古典诗词教学,要让学生感悟品味诗词,探索领悟意蕴,体会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文章主要从把握意象、感悟诗情和提升素养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三分诗,七分读",学习诗词最便捷有效的途径是朗读,把颇具神韵的无声语言变成有声语言.然而,仅有感性认识是不够的,诗词更需要体验,需要感悟,需要鉴赏,需要富有艺术表现力的语言理性而明确地表达.这就需要用笔墨传达出诗情词境,也就是边读边用书面文字记录:记录的不仅是阅读诗词的成果,更是阅读的心里轨迹,尤其是闪现思想火花的灵感.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此话很有道理:写,"逼"着学生思考;写,"带"着学生思考;写,"跟"着学生思考.用笔"读"诗词,是学生和诗词、和作者进行的深层对话,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游婷 《海外英语》2015,(4):51-52,61
许渊冲先生是中国当代翻译大家之一,为中国经典古籍外译的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许渊冲先生还建立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提出了"三美"、"三化"等翻译主张。在许先生的众多译著中,《西厢记》英译本秉承了他一贯的翻译风格,将"三美三化"等理念应用于实践中,在海外广受好评,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该文旨在通过例证来探讨许先生是如何在《西厢记》英译本中践行自己的"三美"理论,让译文达到音美、形美、意美,再现原文的风格。  相似文献   

11.
从诗词语言的艺术表现手法来看,诗词是一种运用各种语言材料和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恰当表达丰富内容和情感又极富美感意味的文学文体。所以从诗词语言的艺术表现手法入手来鉴赏中学古典诗词,应该成为中学生学习鉴赏的重点之一。我在这里只就诗词语言表现手法中的炼字、炼句和炼意谈谈认识。  相似文献   

12.
从诗词语言的艺术表现手法来看,诗词是一种运用各种语言材料和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恰当表达丰富内容和情感又极富美感意味的文学文体。所以从诗词语言的艺术表现手法入手来鉴赏中学古典诗词,应该成为中学生学习鉴赏的重点之一。我在这里只就诗词语言表现手法中的炼字、炼句和炼意谈谈认识。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6,(40):16-17
<正>翻译是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中西方文化交流依靠翻译得以实现。依托翻译而存在的跨文化交流使我们了解了西方诸多美术流派及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同时让西方人领略到了我们古典诗词、传统剧种和传统中国画的精妙。然而,现有的翻译理论及翻译技法大多是针对文学或商务翻译的,鲜有针对艺术专题研究的。艺术文献翻译有其特殊性,所以无法完全延用其他方面的翻译理论。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需要结合艺术作品的  相似文献   

14.
"三分诗,七分读",学习诗词最便捷有效的途径是朗读,把颇具神韵的无声语言变成有声语言。然而,仅有感性认识是不够的,诗词更需要体验,需要感悟,需要鉴赏,需要富有艺术表现力的语言理性而明确地表达。这就需要用笔墨传达出诗情词境,也就是边读边用书面文字记录:记录的不仅是阅读诗词的成果,更是阅读的心里轨迹,尤其是闪现思想火花的灵感。  相似文献   

15.
毛主席诗词中有着姿态万千的艺术形象,也有着既一以贯之又丰富多采的思想艺术风格。这种思想艺术风格,展示了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华民族历史的、战斗的风貌。研究、认识毛主席诗词思想艺术风格的一致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对于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是很有必要的。 对毛主席诗词的思想艺术风格,周总理作了十分精当的概括:“气魄雄伟,诗意盎然”(《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这种雄伟的气魄,盎然的诗意,正是中国无产阶级在中国现代历史舞台演示的“威武雄壮的活剧”的艺术缩影。毛主席作为这一伟大史剧的导演,他的诗词中反映出来的伟力,正是深深植根于无产阶级本身的。可以说,是阶级给了领袖以力量,领袖又艺术地反映了这个有力量的阶级。这也许是毛主席诗词思想艺术风格上第一个最为突出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诗词是抒情的艺术,诗篇中那浓浓的"诗情"是诗词之所以为诗词的重要特征,亦是诗词能打动读者的基础,诗词之美,美在深情。作为读者,只有被诗情"感动",才能真正体会到作品中的情感之美、诗词之美。因此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体悟诗词中的情感之美,从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这是中职语文教师在古典诗词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生态翻译学理论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时要注重"三维"转换,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钗头凤》是南宋词人陆游著名的代表作,本文选取其不同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其译文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从而指出,中国古典诗词的译介方法极其丰富,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的过程中,译者不可能只使用单一的翻译方法,而是需要进行多维的适应与选择。以此,本文试图为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8.
翻译是一种涉及语言、文化和背景知识等多方面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因此,本文从跨文化语用学角度,以李清照诗词《声声慢》为例,分析在诗词翻译过程中如何达到语言语用等效和社交语言等效问题,并提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挖掘原文的文化底蕴,选择适当的译词,才能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的同等语用效果,达到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相似文献   

19.
在翻译理论中涉及的语言符号的象似性问题在国内外语言学界受到关注,以林语堂英译中国古典诗词为例,象似性原则的应用在其诗文的译作中可见一斑。因此,结合象似性原则对林语堂英译中国古典诗词进行艺术赏析和研究对于学生的翻译理论的学习和实践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数词的功能有二:实指与虚指.虚指的数词,只重在主观情意的抒发,而不重客观事实的记录,夸饰性是其特点.中国古典诗词频用数词,尤其频用虚指性数词,从而使诗篇情趣横溢、诗意盎然.实指性数词往往只需照直译出、无需译者太多的创造性,虚指性数词则往往需要改译、需要译者更多的创造性.古典诗词当中数词翻译的重点,在于力求再现原文数词所营造的艺术效果与美学妙趣.本文研究了数词英译的几种合理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