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援引典故,诗家所尚",用典是我国古代诗文创作的重要特色之一。由于用典乃"作诗者借彼之意,写我之情,自然倍觉深厚",因此,诗家对于用典是特别重视的。刘勰《文心雕龙·事类》早就指出:"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经籍之通矩也。"在用典的方法上倾向于"虽引  相似文献   

2.
征引,又称引用,引证,是学术论文写作常用的论证方法之一。本文试对征引的理论、使用原则和标引注释细则作些探讨,供初学写作者参考。不妥之处,请方家指正。一、学术论文征引的理论概述一般地说,征引是作者论证的补充手段。刘勰《文心雕龙》将其称作“事类”:“事类考.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昔文王繇易,剖判交位,既济九三,远引高宗之伐;明夷六五,近书箕子之贞:斯略举人事,以征义者也。至若激征羲和,陈政典之训;盘庚浩民,叙迟任之言:此全引成辞,以明理者也。然则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  相似文献   

3.
用典、对仗、声律、藻饰,是以四六言为主的骈文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其中,典故的大量运用最能反映文人高雅典奥的审美趣味。王勃《滕王阁序》为骈文翘楚,时风所及,差不多句句用典。其隶事用典的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以人事。”(刘勰《文心雕龙》)典故的运用,包括造语、用事两个方面。造语即摘取典籍的词句,用事即依据故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诗词的用典艺术,从用典形式看有“用事”和“用辞”两种类型。“用事”表现为“推陈出新——对典故的意义加以引申发挥”和“反弹琵琶——按照典故的固有含义反其意而用之,并对其意义加以发展”两大特点;“用辞”表现为“引用前人诗句”和“把前人辞语和形式结构融化到自己的境界之中,创造新的风格”两大特点,从用典特点看,表现为“不拘一格”和“自然妥贴”。从用典的基础看,有“心理基础”和“知识基础”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从"行人之官"看赋之源起暨外交文化内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古人以赋乃古诗之流。赋与诗结缘,首在赋诗言志。而赋诗应对为行人之职,亦为外交礼仪形式。由“行人之官”赋诗到汉代斌家骋辞的中介是战国纵横家说辞。汉及其后诸赋家尚辞与礼仪重构,彰显物贡、德化与仪典,均渊源于先秦。  相似文献   

6.
典故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中经常用典,鲜明生动的形象性,精深不露的含蓄性,字数严格的规定性,决定了诗词用典的频繁性。从用典的方式上看,引用典故有明引和暗引;从用典的性质上看,引用典故分用事和用辞。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的事也可以引入诗词中成为新的“典故”。  相似文献   

7.
时下,好些语文辅助读物和颇具权威性的教学参考资料在分析(别了,司徒雷登)(高中语文三册,以下简称(别)文)的论证方法时,认为(别)文多处大量地引用艾奇逊的言论是使用了引证法。言下之意便是:凡是引用了他人的言论就是引证。笔者认为,这个观点值得商榷。何谓“引证”?远在南北朝时候,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耀在他的(文心雕龙)中就有过精彩的论述。他指出,说明道理引用成语,这是圣贤的伟大措施,经典书籍的一般规则(原文为“明理引乎成辞……乃圣贤之鸿漠,经籍之通矩也”,见(文心雕龙·事类》。他所说的成语显然…  相似文献   

8.
吴政国 《语文知识》2006,(11):14-14
《文心雕龙·丽辞》中说:“言对为易,事对为难。”“事对”就是用典。用典过多或过于冷僻,会使对联晦涩难懂。但用得好,也可以丰富对联的意蕴。以下略举数例说明。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对“事类”进行全面而深入阐述的是刘勰。在《文心雕龙》里,他厘清了传统“事类”概念的内涵,首次明确指出事类是作者在自己言辞之外,以多种方式方法引入的、可验证的、异质性的东西。它主要有“引乎成辞”和“举乎人事”两方面内容,是作者用以“明理”和“徵义”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论脱化     
夫脱化之法,其为义也大矣,自来诗家造语,率以祖述为常,虽有剽窃偷盗之讥。不减引古取旧之用。在于古人,既已心知其实;抑于今世,则或闻听而骇。是以今兹所论也。虽托昔贤之为说,殆犹重发此秘于天日乎?顾脱化之为义,向有牵缠,故入作之为要,略需分理;而唯辨于祖述之必存,则尤进乎语汇之先在矣。至若脱化之为法,乃在祖、作之同异,与夫翻新之变化。且以语工字简为尊尚,而视融化无迹为极至也。  相似文献   

11.
陆子曰:“子之辞辩矣,顾未入吾室。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dí,相见),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客去,陆子叹曰:“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吾侪未造夫道之堂奥,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可乎?”因书以自警。——选自陆游《渭南…  相似文献   

12.
作为南宋第一词家,辛弃疾的词向来以用典著称,其用典之多,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称之为“如淮阴将兵,不以数限,可谓神勇”;其用典之妙,吴衡照《莲子居词话》称之为“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  相似文献   

13.
《孟子·万章上》云:“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下》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就是孟子提出的著名的分析文艺作品的理论命题,后人概括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相似文献   

14.
与曹魏、西晋文学相比,东晋文坛玄风弥漫,就显得沉寂了。檀道鸾说;“正始中,王弼、何晏好庄、老玄胜之谈而世遂贵焉。至过江,佛理尤盛,故郭璞五言始会合道家之言而韵之,询及太原孙绰转相祖尚,又加以三世之辞而诗骚之体尽矣。询、绰并为一时文宗,自此作者悉体之,至义熙中,谢混始改。”(《世说新语·文学》注引《续晋阳秋》)沈约说:“有晋中兴,玄风独振,为学穷于柱下,博物止乎七篇,驰骋文辞,义殚乎此。自建武暨乎义熙,历载将百,虽缀响联辞,波属云委,莫不寄言上德,托意玄珠,遒丽之辞,无闻焉尔。”(《宋书·谢灵运传论》)萧子显说:“江左风味,盛道家言,郭璞举其灵变,许询极其名理。仲文玄气,犹不尽除;谢混情新,得名未盛。”(《南齐书·文学传论》)各家论述都简要地概括了东晋文学的基本情况,也都指出玄言诗充斥诗坛的现象。钟嵘说:“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爱及江表,微彼尚传。孙绰、许询、桓、庚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诗品·序》)钟氏认为玄言诗在东晋是“微波尚传”,与以上诸家论断不同,恐与史实不符,当以檀、沈、萧诸氏说为是。关于东晋文学,与以上各家比较,刘勰的论述,内容比较丰富,很值得我们研究。本文拟对刘勰有关东晋文学的论  相似文献   

15.
求新图变是文学之树长青的必然要求。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云:“在乎文章,弥患凡旧,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刘勰纵览千年文坛,首揭“通变”之旨,强调通乎古而变乎今乃文学演进之正轨:“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堪久,通则不乏。趋时必果,乘机无怯。望公制奇,参古定法。”(《文心雕龙·通变》)早在建安时代,曹操就写出了气概不凡的《观沧海》,以后山水之诗代有嗣音,然而局面始终不大,倒是玄言诗在东晋诗坛风靡长达百年之久。  相似文献   

16.
《楚辞·卜居》:“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对“大人”的释义,古今注家罕有得其要领者。王逸注谓“大人”乃“贵戚也”;五臣云;“大人,谓君之贵幸者。”①王注是望文生训;五臣之言又语焉不详。先秦、两汉,大人为妇女之尊称。《史记·刺客列传·荆轲传》末,记叙高渐离故事,于“家大人召使前击筑”句  相似文献   

17.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是南齐重要文学家王融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析读这篇作品,可以发现其中的用典遵循着严密的次序,手法繁复而多变,构筑起一种富于建筑美感的多层文学形态。这也是王融文学整体的根本特征。认识这一点,可以更准确地理解钟嵘《诗品》“任昉、王元长等辞不贵奇,竞须新事”的含义,更真切地把握南朝文学的面貌。  相似文献   

18.
《今日中学生》2014,(3):18-20
用典即引用典故,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进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相似文献   

19.
“兴”的本义是有所托、寄,“赋比兴”之“兴”和“兴观群怨”之“兴”用的都是引申义。前者的意思是“托事于物”,后者的意思是“托事于《诗》”。“兴观群怨”的具体意思是依托《诗经》发表意见,借此观察彼此的心志,互相交流思想情感,并对他人进行怨刺。春秋“称诗”分赋《诗》、引《诗》两种形式,“兴观群怨”对二者都是适用的。前人或认为“兴观群怨”乃指作诗或读《诗》而言,这种看法是颇需斟酌的。  相似文献   

20.
谈古代诗文的用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古代诗文的用典朱安义古人写诗作文往往喜欢援引前人的事迹或摘取古代典籍中的词句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就是所谓的运用典故,简称为用典.刘勰《文心雕龙·事类》说:“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其中的“据事”和“援古”,指的就是诗文创作中的用典.用典是作家在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