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诗词鉴赏能力是高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语文能力,近年来高考都很青睐她。高考古诗词测试的重点,是借试题来考测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感悟能力。所以,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领悟能力,已成为众多教师寻求语文突破的一个切入点。具体说,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加以强化:①感受诗人的情感美;②捕捉作品的哲理美;③领悟诗词的技巧美。  相似文献   

2.
历史是一门跨越古今中外、包罗万象的学科。历史知识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审美因素。这是历史教育进行审美教育的客观基础。有目的的寓美育于历史教育之中,通过对自然美、社会美、劳动美、艺术美的认识,对学生进行基本美学知识教育,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并发展他们鉴赏美,热爱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美育不仅体现在音乐、美术教学中,也贯穿于其他的学科教学中。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是历史教学中美育目的和任务之一。在历史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审美观的培养,这对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心智,提高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显著的作用。美育同历史教学是互为渗透,相辅相成的。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展示历史长河的画卷,理清错综复杂的历史关系,体现浓郁的时代气息,溶知识传授、思想教育、美育为一体,大致要做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美育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种地位和作用的发挥不仅体现在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对学生审美观念的确立和审美能力的养成与提高上,而且体现在它同其它学科的融合上。语文美育便是这种学科融合的生动表现。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审美心理的实际情况,结合语文教材的具体特点,抓住“感知美、领悟美、欣赏美、创造美”四个环节,对学生进行语文美育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相似文献   

5.
龚恒翠 《甘肃教育》2011,(10):64-64
悲剧美有着特殊的审美价值,在中学语文教材的悲剧作品中,从屈原的悲愤投江到祥林嫂的悲惨死去,无不彰显着对真、善、美的肯定,对假、丑、恶的否定,它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高尚审美观和健康人生观的极好教材,因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6.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除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外,还要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现实世界以及文艺作品的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能力,以陶冶情操,提高生活情趣,使他们在思想感情等方面得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美的形成有两大要素:美的潜能和美的潜因。具有审美潜能的主体与具备美的潜因的客体相互作用,就会产生引起心灵愉悦的主客之间的一种和谐状态。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这种状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去体会客体(教材)的美,由对美的客体感知而形成知觉与表象,产生一种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这种有意识地渗透美育教育,既体现了素质教育,开启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参与意识,达到塑造人、培养人的目的,又是让学生体会美、感悟美、创造美,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提高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叶文娟 《考试周刊》2012,(70):109-110
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地方。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英语教学中要结合教材、教法、语言和文化背景各方面来挖掘美,让学生在鉴赏关、感受美、体验美运用美中提高学习英语的学习兴趣,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感。  相似文献   

9.
美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有着重要作用。语文教学必须渗透美育。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去发现、挖掘作品中的语言美、自然美、意境美、情感美等美育因素,把语文教学活动变成审美活动。让学生在浓郁的美育环境中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0.
诗歌具有意境美、情感美、韵律美等审美特征,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带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在对诗歌进行鉴赏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不同的切入点、视角,可以以作者生平经历、诗歌意象、语言建构技巧或者艺术手法等为切入点,只有这样,才能将诗歌中的美充分挖掘出来,促进学生审美水平的提升与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常香梅 《陕西教育》2004,(12):25-25
有人曾这样打比方:如果把墨香飘溢的中学语文教材比喻为一座风景优美的大山的话,教师应该是一名出色的导游,带领学生跋涉攀登,流连忘返。我以为,语文教学就应该把美育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之中,教师要像导游一样,引导学生发现美、感悟美、鉴赏美,使学生的性格、气质得到发展和完善,在现实生活中追求更高层次的美,从而不断地去创造美。  相似文献   

12.
美育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重视。阅写课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情趣,并提高其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运用美的能力。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开展上述美育方面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3.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一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优美散。从美学角度看,其意境清新淡雅,语言瑰丽动人,结构缜密精巧,是对学生实施美育教育的好教材。教把美育教育贯穿整篇章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感知美、理解美、品味美、鉴赏美,帮助学生感知荷塘月色这一整体形象给人的美感,可以通过把音乐和图画引入课堂教学的形式,深刻感受到作所精心设计的恬静、淡雅、高洁的理想境界。咬嚼字的详细点拨章优美、质朴、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欣赏全那浑然天成、如行云流水般的、毫无斧凿痕迹的结构美。  相似文献   

14.
让美融入英语课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育,即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它通过对普遍存在的自然美的感受、社会生活美的实践和艺术美的鉴赏,培养学生认识美、追求美和在生活中体现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进行审美教育,是每一门学科的教育目标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地揭示美,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力求让学生感知美。那么,如何发掘英语教学中的美学内涵?如何在英语课中实施审美教育,把美带入课堂,在学习中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表达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高一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单元选取了中国现当代和外国的共11首诗歌,包括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的代表诗人的代表作品。在教学中,除指导学生认识诗歌的基本特点和类型,了解、积累有关作家作品知识外,教学重点应是在诵读中指导学生整体地感受作品的节奏美、意象美和意境美,体味作品的语言,感受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从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是一门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学科,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最重要的任务。美育,是培养人们具有正确的美学观点及对于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的美的感受、鉴赏、评价、创造能力。以美辅德,以美易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重要的是以美修身养性,以美陶冶情操,以美丰富每个公民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7.
雷晨春 《天津教育》2020,(9):131-132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始终孜孜不倦地追求美的生活。在生活中感受美、欣赏美;在情感需求上表达美;为更好的生活创造美,在美的氛围中繁衍生息。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将美育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使学生在追求美好学习生活的同时创造美。美育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世界、培养学生纯正的感情、让学生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而又生动活泼。美育能培养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让他们创造性地学习生活。  相似文献   

18.
谢宗飞 《贵州教育》2009,(21):29-29
一、羹育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美育是一种人的基本素养教育。通过美育,最终是要美化人自身,形成完美的人格。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美的认识,而且能促使学生产生创造美的激情与灵感。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很多学生往往不仅仅满足于学会唱歌曲,还会对歌曲从多方面进行一定的加工和处理。这种学习的需要以及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恰恰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的教学活动给音乐课带来了勃勃生机,提高了学生感受音乐美的能力,也进一步扩大了他们创造音乐美的空间。在此,就教学中如何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来落实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0.
在<文学概论>课的教学活动中,文学鉴赏课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它对启迪思维、陶冶情操、提高审美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适当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安排组织阅读鉴赏活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