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夏启云 《江苏教育》2004,(12A):37-37
我们在教学中,曾经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在谈他们心目中的屈原形象时,有如此一说,即“屈原不识时务;屈原之死,不得其所”。闭目沉思:这算不算“创新”,是否独到见解?为何成人阅读时没有这种想法?对青少年学生来说,除了屈原,他们还怎样看待自愿为变法而流血断头的谭嗣同、拒绝元朝高官厚禄而绝不投降的天祥、置生死于度外而痛斥魏阉的左光斗?对历史人物的误读,这不是一个学鉴赏的问题,不是“有一千个读,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问题,也不仅是学生对人物事迹的一知半解,对人物精神的不求甚解。根本的原因在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教学中,曾经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在谈他们心目中的屈原形象时,有如此一说,即"屈原不识时务;屈原之死,不得其所"。闭目沉思:这算不算"创新",是否独到见解?为何成人阅读时没有这种想法?对青少年学生来说,除了屈原,他们还怎样看待自愿为变法而流血断头的谭嗣同、拒绝元朝高官厚禄而绝不投降的文天祥、置生死于度外而痛斥魏阉的左光斗?对历史人物的误读,这不是一个文学鉴赏的问题,不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问题,也不仅是学生对人物事迹的一知半解,对人物精神的不求甚解。根本的原因在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我们在教学中,曾经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在谈他们心目中的屈原形象时,有如此一说,即“屈原不识时务,屈原之死,不得其所”。闭目沉思:这算不算“创新”?这是不是独到见解?为何成人阅读时没有这样的想法?对青少年学生来说,除了屈原,他们还怎样看待自愿为变  相似文献   

4.
读与哈姆雷特是怎样的关系?笔浅谈三点。 一、一千个读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为什么“一千个读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原因有二:首先是作品本身的丰富性。这里主要是指学作品,那些用形象来说明道理的作品,形象大于思维。一个形象、一个故事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看可以说明不同的道理。如,李商隐的《锦瑟》一诗,至今诸家看法不一:有人说是咏物诗,有人说是爱情诗。可以说各有道理,难下定论。《教参》上也是这样处理的。这不是一个是非选择题。再举一例,《水浒传》的思想内涵极其丰富,是“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的壮举,抑或是“招安”、“投降”。一句话:作品本身的丰富性已为读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可能与基础。  相似文献   

5.
我在教读戈宝权先生的《汨罗行》一文过程中,曾经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在谈他们心目中的屈原形象时。有如此一说,即“屈原不识时务;屈原之死,不得其所”。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在某县上“校长提高班”的课,讲到“评价学习困难学生”的问题时,我曾提出讨论题:“您怎样写或是怎样指导老师给学生写评语?”有人说:“这不是太麻烦了嘛,老师哪有那么多的时间注意每一个学生?给你讲一个秘密吧,我们写学生的评语是这样的,把学生分成优良中差四类,每类挑出一个学生写出评语,其他同类的照抄就是了,反正都差不多的。这样省事呀……”下面哄堂,但在笑声中我分明听出了许多认可。于是有些尴尬,为自己,也为我们的教育……“罗森塔尔效应”是教育史上颇令人惊奇的心理现象之一———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随…  相似文献   

7.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词语训练,对培养学生语感,丰富学生的语汇以及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以《喇叭花》一文为例,谈几点具体做法:   1.辨析比较,理解词意 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有这样一个句子:“花蔓沿着竹竿向上攀,一直攀到屋檐上。”这句话准确地描写了喇叭花生长的情景。怎样让学生理解这句话呢?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花蔓是怎样生长的?“攀”是什么意思?(用手抓住物体往上爬)“攀”在这句话里是指什么?(花蔓缠住竹竿向上爬)如果不用“攀”而改用“长”或“爬”行吗?(不行,因为这样花蔓长到…  相似文献   

8.
郭振海 《教书育人》2008,(11):42-42
课堂教学实况回顾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第四单元有司马迁的两篇文章:《报任安书》和《屈原列传》。笔者在教学这两篇文章时,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生命高于一切,人应当珍爱生命。那么,屈原的自杀是值得肯定的吗?在对待生死的问题上,屈原与司马迁究竟谁做得对?”  相似文献   

9.
在进行有关“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与发展”这一内容的课堂教学时,由于学生课前看了相关教材,故于课上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拜上帝教和拜上帝会是什么关系?”说实话,我在备课时没有特别关注这个细节,并认为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因而就不假思索地告诉学生:“拜上帝教是一种宗教,而拜上帝会是其具体的组织机构。”当时这样说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但课后回想起来总觉得有些不确定,因为我本身并没有研究过拜上帝教和拜上帝会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有这样一道智力测验题:现有三个馒头,要分给两个孩子,不能把馒头切开,怎么分?这是一道儿童智力测验题。面对这一问题,西方的儿童很快作出了正确的回答。可是,这个简单的问题却把中国儿童难住了。是我国儿童不聪明吗?显然不是。他们也曾出现过这样的想法:给一个孩子两个馒头,给另一个孩子一个馒头,不就可以了吗?但是,他们很快又作出了“自我否定”,感到这样做有点“不对劲”,似乎“不合理”。这种所谓的“感觉”,是没有能够解决问题的关键。我们常常给孩子们灌输这样的观念:只有平均分配才是合理的。孩子刚上幼儿园,游戏时…  相似文献   

11.
杨铭 《小学生》2011,(2):39-40
我在教学中时常有这样的体会,或者说是苦恼,同样一个知识点,讲解时,在同一个班会遇到这样的三种反应:“重复多少遍了,还讲啊?”“好像有印象”“好似天书,我一点也不懂啊”。这便是同班不同层,同师不同生的具体写照。学生的学习程度迥异,怎样顾此又不失彼?那么我们就分而教之,分层次教学。  相似文献   

12.
目前,在语文教学和考试中,有一种“淡化文体”的倾向,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看待文体问题?能否简单地说“淡化文体”?如果不是,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又应该怎样体现文体意识?下面这一组文章在不同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释,希望对老师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懂不理解的词语和对表现中心思想有较大作用的词语,以便他们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景阳冈》中的“挨”,就是这样一个词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的:首先,我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个问题读课文最后一节:“课文最后一节是怎样描写武松打虎后下冈的?”这个问题比较容易理解,学生读后即可明白:“武松在石头边找到了毡笠儿,转过乱树林边,一步一步挨下冈来。”我把“挨”这个字板书在黑板上,然后问学生:“挨”是什么意思?学生只能从字面上或查字典理解,认为“挨”是“顺次”“靠近”的意思。有的…  相似文献   

14.
语感是一个人对语言敏锐的感知力。从现象上看,语感是对语言的感觉,实质上它是心灵的感觉。 语感具有个人性,阅读同一作品,不同的读者就有不同的感受。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教学不是要把这一千个哈姆雷特变成标准化的一个,而是通过莎士比亚原作中的“这一个”去丰富、提升学生心目中的“这一个”。这样,学生心目中的“哈姆雷特”就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与提升。正如  相似文献   

15.
周庆祥 《教书育人》2007,(12):40-41
《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人,我们时时感受到老师们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独特体验的尊重,但同时也有这样的体会:有些尊重似乎过于放任,趋于盲从。那么,课堂上哪些“独特体验”我们应该警惕,又有哪些有效的对策呢?笔者作了以下思考: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们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观摩了几节公开课之后,小组学习的形式便风靡开来。课堂上常常看到学生们在那里热热闹闹地讨论。但效果又怎么样呢?不容乐观。比如一位老师讲《江雪》,老师伴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完诗文后,组织小组讨论:《江雪》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我认为这一讨论意义不大,因为根据诗文想像情景,这是学习者个人的事,每个学生头脑里都有不同的景象,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教学中,像这样“滥”用“小组讨论”的现象带有普遍性。问其“小组讨论”的作用,教师虽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很…  相似文献   

17.
语文不是一个有着严密知识体系的学科,语文知识的教学可多可少,丰俭由人。尽管有人对语文知识做过“树型图”之类的总结梳理,书店中也不乏砖头一般厚重的语文知识手册。而事实上,这些知识到底对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多大作用?一位同学说自己“语基并不扎实,字音常常读不准,甚至常常会写错别字,写一篇文章,最后总有几个字要查查字典才能确定。如果让我参加‘汉字听写大会’,一两圈下来定会被淘汰”,这些当然不是什么光荣的事,但就是这样一个学生却成了北京市语文学科状元,她凭借的是什么呢?为此,这位同学感谢自己的爸爸:“永远不会忘记父亲为我完成了小学所有超出实际需要的抄写词语的作业,而让我在他抄写时去读我想读的书、永远不会忘记我第一次为书中的人物命运泪流满面、第一次为书中的幸福欢乐欣喜若狂……”也许不是每个父亲都能这样大胆,也不是每个学生都以读书为最钟爱的游戏,但是,值得语文人反思的是,从小学到中学,我们似乎有上不完的语文课,时间都用来做什么了?某个字写错了、某个词解释得不很恰当、某个作家作品记不住名字,这对一个学生的一生有多大的妨害呢?一方面,我们决不拿着问题当优点,混淆是非;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警惕将问题放大以遮盖或忽视更大的问题。语文基础知识在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中到底占多大比重?“地毯式”的知识教学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有多大的意义?同样,作为考试命题,引导师生多做一些什么事情对考生的终身更有价值呢?  相似文献   

18.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真理;有了爱不等于有了教育,这也是真理。也许很多教师都会有这样的困惑:“对问题学生,我付出了那么多爱,给了他那么多关怀,为什么他不领情?为什么他一点儿进步都没有?”假如我们不是问问题学生为什么“不领情”,为什么“一点儿进步都没有”,而是问自己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还要怎样改进和完善。就  相似文献   

19.
一、哲学为何而存在哲学为何而存在?这是对哲学最朴实无华而又最切中要害的追问。一个基本的事实是,怎样看待哲学,哲学究竟属于怎样一种学问?哲学的精神、品格又是怎样的?哲学的态度、方法又该是怎样的等等,这通常是属于哲学理论中的“哲学观”问题,即哲学精神的问题。那么,我们应注意彰显怎样的哲学精神呢?我以为:第一,永恒的思———用哲学的态度理解哲学。人们往往把哲学看作是一种玄奥高深而实际无用的知识。因为,哲学不能烤出面包,也不能走进实验室去求得普遍有效的结论。学生有这个印象大致是不错的。哲学的这一特性决定…  相似文献   

20.
王磊 《贵州教育》2014,(12):39-41
怎样上好中职信息技术课,怎样成为一名合格的中职信息技术课老师?这是很多同行冥思苦想希望得到解决的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很难也很简单。很难是因为很多老师部习惯了以“己”为主,以一种高高在上的角度教书育人,而我们的中职学生又普遍基础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简单是因为教师只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学生,你会喜欢这样的老师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