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电视新闻采访中,有时记者用摄像机如实地记下了被采访者的语言和行为,但报道出来的新闻所反映的并非新闻真相,因为被采访者是戴着公众的面具在说话.怎么让被采访者卸下面具说出新闻真相呢?由此引出一个"浸入式"采访的概念.本文拟就如何运用"浸入式"采访获取新闻真相作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采访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做好了采访,才能做出让人满意,让读者感兴趣,有价值的新闻。采访工作者在进行采访之前要做好足够的预期准备工作,对被采访者进行足够的了解,在心里有一个对其的自我见解与认识。采访时要灵活有技巧地使用所掌握的采访技巧,善于提问、注重观察、做好记录、最终实现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之间的信息沟通,从而实现一个高质量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3.
从某个角度来看,采访是一种艺术。在这种艺术中,记者怎样和被采访者交流直接反映出了记者自身的素质与专业水平。与被采访者交流沟通的效果优劣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记者采访技巧。所以说,要想获得一次成功的采访,就必须要掌握一定的采访技巧,实现最优的交流沟通效果。对此,本文从多个方面分析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的采访技巧和采访方式,以此来为记者顺利完成采访任务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隐性采访这一特殊的采访形式,越来越多地为新闻记者所采用.由于隐性采访是秘密性采访,触及被采访者隐私权的机会要比显性采访多,这就涉及如何保护好被采访者隐私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新闻采访是新闻从业人员的基本功。在业内,有句话说得好,七分采,三分写。可见采访在新闻宣传报道中的重要性。采访这项工作是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来实现的,采访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采访者和被采访者之间信息的传递,还是采访者和被采访者之间的一次思想交流过程。一次成功的采访,不仅能体现出采访者的提问水平,也能展现采访者的个性魅力...  相似文献   

6.
在采访中,从表面上看,记者是主动的,而被采访者是被动的,但许多时候恰恰相反,被采访者其实是处在主动的地位。比如,记者提的问题,他可以毫无保留地回答,也可以来个无可奉告。所以。记者在采访中对主动与被动要有一种辩证的看法,要力争变被动为主动。记者要掌握采访中的主动权。有两层意思:一是记者要想法让采访对象配合自己的采访,让他提供记者所需的新闻事实;二是记者在采访中要注意不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避免因做了被采访者的“传声筒”而为其所用。  相似文献   

7.
对电视记者而言,如何让那些不愿面对镜头的人开口说话,接受记者的采访?与采访对象保持合适的距离、在采访活动中给予对方心理支持、善用心理学中的示弱定律、转移受访者的注意力,这些都是在采访过程中可以运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对电视记者而言,如何让那些不愿面对镜头的人开口说话,接受记者的采访?与采访对象保持合适的距离、在采访活动中给予对方心理支持、善用心理学中的示弱定律、转移受访者的注意力,这些都是在采访过程中可以运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记者要采访各种人,而这些人多数是陌生的,采访的时间又是短暂的。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这些陌生人敞开思想,道出肺腑之言?我认为,理解被采访者,是尽快打开被采访者心扉的钥匙。你真正理解了被采访者,他就和你有了共同语言,从而在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思想感情的桥梁,被采访者就会毫不隐讳地把心里话告诉你,使你达到采访的目的。 1986年春天,我到衡水汽车站采访车站服务人员和乘客打架的事件。这是一篇批评报道,而且时过境  相似文献   

10.
电视采访中如何能让当事人开口说话,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电视采访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尊重的问题,尊重通过倾听来体现,本文就有效倾听的度、层次、双向沟通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采访是新闻报道中的重要环节,如何与被采访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进而达到采访的目的,这就需要记者掌握一定的采访技巧并将之用于实践之中。而换位思考则可以让记者站在被采访者的角度去想问题,拉近与被采访者的心理距离,从而提高采访质量。  相似文献   

12.
记者的工作重心在采访。可以说,采访的效率和采访质量,不仅决定着一篇篇具体的报道的水平,也决定着一个记者终身成功的程度。所以,有事业心的记者一方面在日夜地奔波,一方面在钻研如何用眼睛观察,如何讲究访谈技巧……很多人可能忽略了一个问题:采访的效率和采访质量并不是完全由记者单方面决定的,它还决定于被采访者——不仅决定于被采访者的友好的配合,也决定于被采访者  相似文献   

13.
(1)学员张铁国、薛海荣问:初次采访,最感挠头的是不好意思提问,特别是采访干部,就更不知所措。自己也深知,初学乍练,能不能见报心里没底,因此老担心稿子登不了报无法向人家交代。请问,我应当怎样面对被采访者? 答:一个从来没搞过采访的人,初次采访多半都会感到胆怯,这不奇怪。然而,采访主要是通过向被采访者提问来完成的,不提问就完不成采访任务。因此,在采访之前必须有这个“豁出去”的思想准备。“万事开头难”,只要开口提问有了“第一次”,以后就会逐渐丢掉胆怯,树立自信。 另外,一个业余报道员,特别是战士报道员…  相似文献   

14.
正在业内,有句话说得好,七分采,三分写。可见采访在新闻宣传报道中的重要性。采访这项工作是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来实现的,采访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采访者和被采访者之间信息的传递,还是采访者和被采访者之间的一次思想交流过程。一次成功的采访,不仅能体现出采访者的提问水平,也能展现采访者的个性魅力,更重要的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掌握好新闻采访提问技巧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作为新闻从业人员,在采访中怎么做才能把握好提问的方式方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相似文献   

15.
新闻采访是写好新闻的基础,也是记者为获取新闻对客体所进行的观察、倾听、记录等活动。而新闻采访技巧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为了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而进行的带有一定目的性和采访技巧的方法。当前媒体环境,要求记者具备更高的知识素养和交际沟通能力。有句话说得好,七分采访三分写。因此,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采访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采访者和被采访者之间信息传递,更是采访者和被采访者之间一次思想交流的过程。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提问技巧,在采访实践中不断积累,完善自己,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采访风格。  相似文献   

16.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睿 《新闻窗》2009,(2):42-43
作为一个记者,要想写出一篇好的新闻报道,前提是要采访,通过采访获取大量的材料,在此基础上,合理安排文章结构,取舍素材,才能成就一篇好的新闻稿件。“记者不开口,材料难到手”。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采访对于新闻创作的重要性,而提问又是其中的关键。提问,是谈话采访的核心,它是记者与被采访者通过对话来进行语言交流的一种方式。提问得当与否,  相似文献   

17.
有些通讯员时常为采访时抓不到典型感人的细节而报怨采访对象不配合,谈问题谈不到点子上。 其实,把责任全推到被采访者身上,似乎欠妥。因为所接触的众多采访对象多数人是第一次被采访,紧张、畏惧在所难免,对采访者所提的问题自然很难做到细致、全面地回答,甚至有的不少以为报上登的模范人物都是些和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一样,总套着这些人的路数,说些“高大全”的话,致使采访很难听到有个性的动人情节。  相似文献   

18.
一次成功的采访,提问的方式不但要多样化,更重要的是要善于提问,问得巧妙。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深挖内涵,升华主题。 在采访中,有时因为提问得当,被采访者能把记者想了解的情况说到、说透,反之,则叫被采访者摸不着头脑,难以回答。之所以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说明提问是有技巧的,而不是信口开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笔者在留意许多基层电视台运用同期声采访的新闻报道中发现,一些被采访者面对镜头口若悬河、出口成章。细细察看却见他们的神态总是游离于谈话的内容之外,有的甚至眼睛死死盯着一个地方,呈斜视状,不禁让人哑然失笑,原来被采访者在镜头前念稿仿作“脱口秀”,这种大煞风景貌似访谈的镜头是记者一手导演的,拙劣的表演让同期声成为报道中的画蛇添足之笔,访谈成了“仿谈”。这种模拟访谈的采访作风在不少基层电视台普遍存在。之所以出现这可笑的一幕是源于多方面的原因:一是长期以来基层电视台围绕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营造强势宣传形成的惯用…  相似文献   

20.
新闻采访中的沟通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淑宏 《新闻窗》2009,(4):54-55
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离不开前期的充分准备和后期的精心撰稿,而新闻采访的成功与否则关系到整篇新闻报道的成功与否。新闻采访要靠人与人的交流和沟通来实现,在这一过程当中,记者无法要求改变被采访者,只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采访的成功,因此,“沟通”在新闻采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记者要善于利用沟通来获得被采访者的信任,打破陌生人之间对话的尴尬,这样才能使采访顺利进行,新闻报道也才能做到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