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介绍了国内外数字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分析了公共图书馆参与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义,探究了面向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的公共图书馆角色定位,最后提出了面向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策略,希望能促进我国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章梳理加拿大公共图书馆开展文化遗产数字开发与保护的相关实践与工作保障,探析加拿大公共图书馆参与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的政策扶持和文化价值,选取7所加拿大公共图书馆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总结出加拿大公共图书馆在面向土著文化、地方区域历史文化、艺术类文化遗产以及融合数字遗产资源库等方面文化遗产的开发模式和特色实践案例。这些实践对我国公共图书馆参与文化遗产有以下启示:倡导多元化主体合作,建构数字保护联盟联合创作;以技术为核心驱动力,兼顾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开发;运用地方馆藏资源推动本土文化数字开发;创设基金协会,以申请制资助计划模式支持文化遗产数字保护。  相似文献   

3.
为推进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文化遗产资源的建设、开发与利用,文章采用网络调查法,从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流程与规范、数字文化遗产资源体系建设、数字文化遗产研究团队、数字文化遗产人才培养与素养教育等方面对美国排名前30的高校图书馆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与开发利用实践展开调研。同时,文章以此为基础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如下建议:我国高校图书馆应加强数字文化遗产标准化与规范化建设,完善数字文化遗产资源体系,组织专业研究团队推进数字文化遗产活化研究,推动数字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4.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在21世纪由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发生了很大变化。廊桥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必须做好基础性保护工作,利用现代最新数字化技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最新理念,构建廊桥数字博物馆,进行数字化收藏和保护,以及数字化传播和展示。文章重点介绍数字博物馆建设中廊桥名录数据库、廊桥调查数据库、廊桥文献数据库、廊桥保护数据库和廊桥展示平台建设,依托世界一流大学浙江大学的图书与信息中心,收藏廊桥世界文化遗产方面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廊桥数字博物馆,构建廊桥世界遗产文献信息特色资源,为浙江大学和国内外研究廊桥世界遗产提供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5.
杨森  刘少勇  赵利利 《大观周刊》2012,(19):289-289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破坏就永存遗憾,因此文化遗产的保护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等重视,各国都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和措施来保护文化遗产。所谓“文化遗产数字化”,是指采用数字采集、数字存储、数字处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数字化技术,将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并以新的视角加以解读、保存和传播。  相似文献   

6.
关联数据能以“数据”为单位揭示数字资源实体之间的关系,推进文化遗产的数字人文研究,实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系统地梳理国内外基于关联数据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可以为学者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开展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在讨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关联数据概念的基础上,采用归纳和比较方法,从理论、技术、案例研究、开发利用等方面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该领域的研究已具备如下特点: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立足技术研究推进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理论研究,注重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实证研究,加强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以及重视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主体研究等。参考文献63。  相似文献   

7.
聚焦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与实践,首先通过文献调研对国内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然后对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进行梳理,并重点关注公共图书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建设情况,最后基于国外相关研究与实践以及部分综合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平台,对图书馆如何更好地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8.
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永林 《文化遗产》2015,(1):1-10,157
本文基于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与保护、传承与传播,以及创新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重点探讨了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分类和检索体系构建、虚拟现实和可视化展示技术、新媒体传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现与传播的作用,以及数字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运用等问题,试图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运用网络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探析德国图书馆参与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项目的整体情况,将德国图书馆参与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项目分为数字记录、数字修复、虚拟展览、数字集成四个类别,分析得出其具有数字记录主题多样化、数字保护模式多元化、注重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合作多方协作的特点,并由此得出对我国图书馆参与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项目的相关启示。表1。参考文献56。  相似文献   

10.
以非遗建档式保护工作与文化自信的深层关系为线索,在文化自信视角下阐释建档式保护的基本思路,探析数字时代非遗档案资源积累、专题数据库筹建、"数字记忆"领域探索,揭示"非遗档案+数字人文"跨界项目的实践契机.立足文化自信,阐释建档式保护的工作过程实际上是自身传承与建构,通过成功的跨界案例,说明非遗建档式保护工作与数字人文技术紧密结合的空间,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