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7年,我校提出了“备课——说课一上课——评课”的“四结合”教研模式,形成一个以“课”为核心的循环往复的教研过程,后命名为“链式”教研活动。其目的是引导教师人人参与到教研活动中,个个都是主体,人人都有承担活动的义务和责任,通过教研活动,整体提高教师素质,保证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办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在这个崇尚“校本”的时代里,与“校本课程”、“校本培训”等一样,“校本教研”也是遍地开花。在我去过的许多实验学校里,“校本教研”都已成为学校日常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随手点击“校本教研”这个词,网上的相关文章铺天盖地——这几乎是一个热得发烫的时尚概念。但仔细检索这些文章,再加上亲身经历许多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一个问题时常萦绕在心头:“校本教研”到底为什么?这是一个原点性、基础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贾欣 《宣武教育》2005,(11):23-24
我发现在校本教研活动中,组织者、参与者对“记录”或者说“笔记”的重要性还没有重视起来,这是制约校本教研活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刘长兴 《天津教育》2008,(10):14-15
最近两年,“教研”和“进修”不知不觉连在了一起,拼成一个新词叫“研修”。教育界业内人士都知道它的具体含义,只是此处的“研”,专指“教研”而已。细想起来,还真有些道理。作为帮助教师“充电”的教研和进修,总是相融相促、相辅相成的,很难将二者割裂开来分得那么清楚。有时,一个活动难以说清楚到底是属于“教研”,还是属于“进修”。看来,它们能够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5.
目前,对于传统的教研活动。从形式到内容都让广大一线教师有“如今已觉不新鲜”之感。教研活动正面临着新的挑战,这种挑战蕴含着教研活动的机制和方式的创新潜力。为了探索有效开展教研活动的途径,我们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像“仙居县小学四年级语文命题竞赛”这样的竞赛性教研活动便是较为成功的一个案例。  相似文献   

6.
当新课程改革经过“活动化”、“制度化”阶段后,新课程改革实质上已进入了“文化构建”阶段。“主题式”教研是一种新的教研活动。更是一种新的教研文化,它与传统的教研活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无论是教研的背景,还是教研的内涵和策略。“主题式”教研都有别于传统的教研,“主题式”教研应有其独特的价值追求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7.
课题引领式教研活动是以教研组研究的课题为基础,以课题研究的一个方面作为教研活动的主题,通过“一立”“二研”“三试”“四议”“五展”“六评”这六个环节而开展的一种教研活动。  相似文献   

8.
在近两年的上海中小学教研组建设过程中,“862”资源是教研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一些教研员和教研组总结了他们运用“862”开展教研活动的经验,这里选取部分与读者分享。[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一、海盐县现实教研活动中凸现的困惑1.现实教研活动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精英教研”倾向传统意义上的教研活动,从教师参与省、市、县、片各级教研活动的人员比例结构来看,主要是一些骨干教师,而且随着教研活动级别越高,参与活动的教师人数越少,参与活动的教师级别越高,所以,呈现出“精英教研”的倾向。当今教师群体当中明显存在两个群体:一个是已经成为业务骨干的“精英群体”,这个群体规模较小,绝对不到整个群体的百分之二十;另一个群  相似文献   

10.
何黎明 《学前教育》2014,(12):15-17
教研活动中存在着“收”和“放”不均衡现象。“收”得过紧,容易出现教研主持人或者个别教师的“一言堂”;过于“放”,典型的就是“你说,我说,大家说”,教研容易停留在“交流”层面,缺少深度思考。那么,在教研活动中,如何把握“放”的艺术,引导教师真实参与,让教师经历过程,自主建构相应概念呢?  相似文献   

11.
鞠远方 《福建教育》2023,(16):23-25
在幼儿园教研实践中,找寻一个“好问题”并不容易。从园本教研价值角度来看,教研的“好问题”不一定是流行的话题,不一定是经典的话题,而应是当下教师实际面临的问题,即真实存在、真实阻碍教师教育观念提升和课程行为转变的“真问题”。本文对幼儿园教研活动中的“真问题”展开讨论,以期为挖掘教研活动深层价值、提高教研活动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县级教研室根据县域特点组织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要组建特聘教研员队伍,构建“点”、“线”、“片”教研网络;要落实教研评价体系,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要促进教研均衡发展,摸索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模式。  相似文献   

13.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一个“亮点”引发的争论让我们不由对“亮点”产生追问。  相似文献   

14.
在这个崇尚“校本”的时代里,与“校本课程”、“校本培训”等一样,“校本教研”也是遍地开花。在我去过的许多实验学校里,“校本教研”都已成为学校日常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随手点击“校本教研”这个词,网上的相关文章铺天盖地——这是一个热得发烫的时尚概念。但仔细检索这些文章,再加上亲身经历许多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一个问题时常萦绕在心头:“校本教研”到底为什么?这是一个原点性、基础性的问题。有些“校本教研”效果不佳,甚至出现某种偏差,往往是因为偏离了“校本教研”的原点。之所以要有“校本教研”,首先是为了呼应…  相似文献   

15.
教研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但是,许多学校的教研活动基本上由学校教学行政人员或校外专家主持“包办”,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基本上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这使教研活动流于形式而难以取得实效。受班级管理中的“班干部轮换制”启发,我校开始让教师轮流主持教研活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其一,教研制度不健全,研讨流于形式导致教师热情不高。一些学校的教研组形同虚设,其作用无非是上传下达,平时活动几乎没有正常开展,即使学校规定一定要开展的研讨活动,也是“临时上轿”,凑合一下,做做样子罢了。  相似文献   

17.
刘毅 《中国基础教育》2006,(1):20-22,11
“校本教研”为新形式下教师的发展提供了个有效的平台。“校本教研”就是一种融学习、工作和教研于体的学校性活动和教师行为;它通过学校内教师广泛开展各种活动,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提高技能,深化专业知识,更新教学手段和观念,从而推动教师专业化和教师的发展。本文从我校校本教研实施的四个层面、校本教研的七个模式和校本教研得以实施的四个保障三方面论述了我校高中英语教研组在一个学年里是如何进行校本教研的探索与实践的,并阐明了校本教研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呼唤根植于教学实践的教研活动,课例教研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平台,这种教研方式是以一个个实际的课堂教学为例的教学研究,它是围绕一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展开的一系列研讨。提供教研的课例不是优质课的观摩,也不是应付评比、评估的“做秀”课,而是立足于自然状态下的常态课。为此,我区在课改实验中,积极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教研活动,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9.
学校成功的内在机制.在于建立一个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集体。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把教师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是提升学校的教研水平.促进教师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实施新课程以来.我县提出了校本教研的新思路.积极探索校本教研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教研模式上由原来的“一级教研”到“二级教研”.再逐渐升华为”四级教研”模式,切实实现校本教研模式的转变.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构建学习型学校方面做了一些有益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一、传统教研的“弊端” 传统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是教学研究的“弊端”之一。通过调研发现,这种“弊端”的根源在于学校的教学研究活动一是依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令和安排;二是学校管理的教研思路狭窄;三是没有充分激发起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其教研内容往往脱离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缺乏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针对性。由于教研活动内容大都局限于统一听课、评课等,而不是基于教师教学的内在需求上,导致教研内容的一般化,从而使教研活动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广度。教研形式单一,缺少互动过程,教研活动对研讨环节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往往采取“开会式”或“告诉式”的活动形式,教研人员之间缺少互动和争鸣,教师的困惑没有得到及时解决,相关的信息不能共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