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无论是过去小学的《品德》课,还是当今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在教学工作上都存在一些华而不实的教学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其原因甚多。历史的应试教育观念,教师的素质差异,安全稳定工作的压力等,都制约着这门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教学工作飘浮。如何才能使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人们认为的副科呢?几十年来,我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始终体会到《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必须突出视实式,才能取得该科教学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2.
<正>《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可是由于许多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使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常常偏离和违背了教学的总目标。笔者长期从事小学教学工作,现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如何搞好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一、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存在的问题1、教学思想陈旧,教学过程脱离社会生活。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由于没有开展专门的教研活动,新兼任教师对《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搞不  相似文献   

3.
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教学组织形式,符合了当前教学改革需要,破除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在探究中自我发展,在探究中走专业化道路。本文对小学《品德与生活》课采用探究式教学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着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提高探究式教学应用于小学《品德与生活》的认识,为素质教育下小学《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处在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只有教育内容适合他们的需要,教育方式生动活泼,使他们乐于接受,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要让《品德与社会》课上得鲜活生动起来,“教师应尽可能使现代化教育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5.
正当前《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缺乏与生活的联系,对教材内容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德育教学效果不明显,特别是农村小学这种状况比较突出。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是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及教师本身素质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那么,如何才能使当前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呢?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学生  相似文献   

6.
倪宇涛 《教育艺术》2010,(2):76-76,75
实现儿童品德生活化是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课程宗旨,《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必须始终立足于生活。只有以此为出发点把握教材.组织教学.指导活动,才能保证《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达到“培养个性健全的人”的目标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如何在小学课程《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认为应该把握《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前提,以学生自主探究为途径,以学生小组合作为形式,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8.
李万飞 《甘肃教育》2008,(12):50-50
指导学生的行为实践,引导学生学会生活,热爱生活,有创意的生活是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重要目标,其应是“学”与“思”的结合,“导”与“行”的结合。而“导行”应符合学生实际,教师要科学安排,合理引导,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人拟从教材本身的特点入手,谈谈如何利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指导学生的行为实践。  相似文献   

9.
小学品德课程是由1—2年级的《品德与生活》和3—6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组成的。《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新课程和原来的《思想品德》、《社会》课在教学的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为此,我们在品德课程的教学改革中,紧扣“通过生活、学习生活”这一课程的显著特点,在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和教学形式三个方面,进行了新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了信息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作用,探析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和信息技术整合的有效策略,旨在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以及相关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新课程中的“新课程”,这话从另一个层面道出了品德这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在诸多方面亟须探究、实践与完善。虽然,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教材更有神采了,教学手段更先进了,教学方法更多样化了,但品德课堂教学中的空洞说教等问题仍然存在。构建“高效教学”,需要教师深入地细读“文本”,找到真正属于学生的品德生长点,才能设计出真正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  相似文献   

12.
孙艳生 《教育》2012,(7):49-49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实施学生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对引导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品德和文明习惯起奠基作用。然而,由于品德与社会课程大多是理论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讲,内容显得枯燥乏味,如何使这门课程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课程,这就对执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  相似文献   

13.
一、拉萨市城关区小学综合学科教学现状小学综合学科包括小学《科学》和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其中《品德与生活》在一、二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则在三至六年级开设。这三门课都是这轮课改新开设的课程。三门课程的《课程标准》中都强调本课程是综合课程,是跟语文、数学、英语同等重要的课程(在我区的传统主干科目中还有藏文)。从2005年我区小学开始全面实施新课程,那么  相似文献   

14.
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可以培养教师开展校本资源、社会资源的意识和能力,掌握有效探索开发与利用《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指导思品课教师优化教学设计,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从而实现知、情、意、行的紧密结合,达到道德的感化,灵魂的熏陶。“有效教学”的前提是对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5.
<正>在现代社会身心健康的人才能称之为一个健康的人,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探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有重要意义。作为一名品德与生活课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儿童心理,这样才能使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效果更加明显,从而培养出品学兼优、心理健康的学生。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也要重视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品德与生活课提倡"活动、综合、开放",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其具有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6.
桂花 《成才之路》2014,(21):69-69
如今,我国农村牧区小学的教育教学存在有些问题,尤其是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获得的课堂效率甚微。因此,农村牧区小学的教学模式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每一门课程都要进行多元化和准确化的定位,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让农村牧区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取得更大的效果,逐步迈向成功。  相似文献   

17.
傅瑞珏 《福建教育》2005,(8A):50-51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目标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多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还强调:“教学活动要侧重于有学生主体参与的体验、探究、交流研讨等实践性教学活动。”可见,“活动”应该成为品德教学中的灵动音符,“弹奏”好这个“音符”必将使品德教育更富实效和高效。  相似文献   

18.
德育简讯     
在新课程改革中,小学德育课教师应该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结合《品德与生活》中《他们需要关爱》一课的教学,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学时,我们只有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灵活地组织教学,才能让教学变得“丰满”,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一、让生活与教材交融《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极为广  相似文献   

20.
《塑料与我们的生活》是四年级上学期《品德与社会》(苏教版)第三单元的第三课.从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我是中国人”中的有关要求来看.本课教学旨在让学生“通过身边的生活用品.探究工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工人生产劳动的情况。”从生活的角度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