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法律上,我国的土地分类主要按土地的用途和利益性质两个标准进行。按照用途,土地被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依土地利益的性质,土地被分为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2002年的《土地分类》(试行)中的土地分类以服务于农业生产为主要特征,以生态功能为主的生态用地被作为"其他农用地"对待。2008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设12个一级土地利用类型,也未将生态用地作为独立的地类。为此,法律应明确公益性用地的层次,将生态用地作为独立的地类,且为层次较高的公益性用地。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分析主体功能区规划背景下甘肃省建设用地需求与耕地保护的矛盾,探讨主体功能区规划背景下保护耕地与建设用地保障的途径。研究方法:在分析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与耕地保护政策的基础上,指出甘肃省的重点开发区域主要分布于甘肃省水土条件好的绿洲、河谷川地、盆地,耕地分布比较集中。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将使甘肃省耕地保护面临严峻的挑战。然后通过分析甘肃省耕地变化趋势、耕地减少流向和建设用地的现状,提出甘肃省耕地保护途径。研究结果:甘肃名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生态退耕的实施,建设用地对耕地的占用只占一小部分;现有建设用地的开发利用比较粗放,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和农村人均居民点用地过高。研究结论:适当安排生态退耕,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有针对性的扩大重点开发区的土地供给,提高现有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加强土地开发复垦。  相似文献   

3.
生态足迹是以土地为度量单位的生态可持续性评估方法.根据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利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分析了江西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结果表明,江西省的土地承载力已不能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需求,而且生态赤字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针对江西省各类土地资源生态足迹状况,为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第一、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第二、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树立积极的土地资源保护观,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的宏观调控工作.第三、采用高新技术,高效利用现有资源存量.  相似文献   

4.
论生态文明视阈下驻马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文静 《天中学刊》2010,25(3):130-132
如何在驻马店市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充分体现生态文明的内涵,是时代提出的一项崭新课题.针对目前驻马店市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切实做好驻马店市文化资源开发的科学规划与管理,积极创建生态型特色文化产业,大力培育文化资源开发建设的生态人文氛围.  相似文献   

5.
昭通市昭阳区北部新区规划区域内历史文化景观资源十分丰富,有着巨大的利用潜力.但大多仍然处于原生态状态,尚未开发利用,即使开发利用,也是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没有形成规模.区域内景观文化内涵少、附加信息少、景观单薄。北部新区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发展,必须坚持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为前提,对文化景观进行节制性的开发建设,实现对文化景观资源的高效利用与有序保护.注重自然环境的生态修复,建构凸显地域文化显山露水的生态景观网络,凸显复合生态的规划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最基本的资源环境基础。人口增长、工业化以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严重地威胁着土地的生态安全状况。土地生态安全的评价及区划研究,能深度剖析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状况,为我国各级政府部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提供科学依据。已有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及其区划研究主要侧重于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这4个层面。乡镇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及区划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借鉴已有研究成果,首先阐述了土地生态安全的概念,然后构建了一整套适合于乡镇进行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及区划的技术方法体系,最后选择云南省禄劝县作为案例进行评价和区划。  相似文献   

7.
旅游用地即是土地利用中用于旅游业发展的土地资源。广义的旅游用地是指旅游业用地。通过对旅游用地概念的诠释以及对其复合性特征的描述,分析了旅游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概念系统、存在的问题及规避的对策,提出政府应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中加入对旅游业用地的专门规划。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云南省目前旅游用地现状及实现旅游业旅游用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是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城镇化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两者之间存在良性的互动关系。在大连全域城市化战略的大背景下,分析大连花园口经济区城镇化的发展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在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花园口经济区在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路径,即确保发展规划的编制与宏观上位规划的协调一致性,及时调整和完善现有规划;探索生态文明的和谐发展方式,加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土地制度的创新,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式的创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
土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基本的生态环境要素,既要被开发利用,又要受到必要的保护。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会导致生态平衡破坏,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土地整理过程中,要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更要把土地资源作为生态要素进行保护,在保障合理建设用地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土地整理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内蒙古自治区"十一五"土地利用与保护的现状,认为"十一五"期间自治区在耕地保护、规划与计划管理、盘活存量土地、规范土地市场行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推进基础工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存在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耕地质量总体不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低、土地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等土地利用问题。从破解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两难角度出发,提出今后自治区土地利用与保护应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健全土地利用现状遥感动态监测机制、加强建设用地预审和计划管理、严格执行用地标准和供地政策、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制度、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加强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等对策措施,对进一步加强自治区土地利用与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苏南的张家港市,苏中的如东县,苏北的涟水县2000年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2010年的土地规划数据为基础,从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三方面结合三个市县的环境特点,构建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按照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因子权重,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综合评价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对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地整理规划有助于区域综合环境的改善,且发展越快的地方其环境综合效应提升也越快。  相似文献   

12.
以湖南省郴州市为例,对耕地这一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采用动态度、相对变化率等模型计算其数量变化。运用相关性分析耕地面积与地区生产总值、总人口数、城市化率等区域经济驱动因子之间关系。结果表明:耕地变化与经济发展呈高度负相关关系,而与农村人口数高度正相关。针对郴州市经济发展中土地资源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耕地保护利用、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建立与生态安全协调的土地资源利用体系等安全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根据安顺市2001~2008年与土地利用变化相关的数据资料,选取了土地资源承载、土地生态环境和土地经济社会贡献3方面37个因子,采取相关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土地利用可持续性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安顺市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在8年期间呈上升趋势,土地质量状况向好的方面转变,按照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标准,距可持续利用阶段相差甚远。基于这一评价结果,提出了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内蕴着生态文明的理念,显现了生态文明的"共生平衡"和"公平"。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农村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在现实中农村土地利用存在着制度性和根源性的障碍,导致了农村土地资源的浪费、土地市场化滞后与农村生态环境的退化等问题。从社会生态系统的视角构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体系,需要树立生态伦理观念、建立健全土地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农业支持与保护制度和土地产权制度,从而保障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可持续性、长效性。  相似文献   

15.
Implementation of ecological migration (eco-migration) policies may improve the f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emigration areas; however, it also places enormous pressure on the human-environment systems in immigrant resettlement regions. Via the application of 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 (PRA) methods, ecological footprint (EF), and stochastic impacts by regression on population, affluence, and technology (STIRPAT) models, 21 villages of Huanjiang County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China were used in this research as a case study area for the environmental appraisal of eco-migration policies in immigrant resettlement regions. Results show: (1) In the past 20 years of implementing eco-migration policies, the EF per capita constantly increased, the biocapacity (BC) per capita constantly decreased, and the ecological deficit gradually increased, indicating an extremely negative impact of eco-migration projects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immigration areas. (2) Cropland and forest land are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the per-capita EF. The per-capita EF of cropland experienced overall a first increasing and then decreasing trend, and the per-capita EF of forest land constantly increased and showed the most rapid increase among all types of EF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3) The proportion of per-capita EF of different types of productive land is in the order of forest land > cropland > carbon uptake land > built-up land > grazing land from high to low, and this is a significant change from the original order of cropland > forest land > carbon uptake land > grazing land > built-up land. (4) Because of unequal possession of ecologically productive resources, the overall per-capita EF, overall per-capita BC, overall per-capita ecological deficit of productive land use by migrants, and their component valu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productive land use are all lower than the corresponding values of the natives. The ecological deficit of natives is more severe than that of migrants. (5) Whereas population growth and overexploitation of resources lead directly to the increased pressure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immigration areas, increasing nonagricultural income and improving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can reduce the dependence of farmers on the land, thus inhibiting the increase of EF.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地区由于其自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以及人类长期以来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目前毁林开荒和开垦草原、土地沙漠化、草原退化等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过程极其严峻,应该尽快建立和完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动态监测体系、资源与环境法律体系、土地利用可持续管理体系和退化土地生态重建工程体系,实施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调控模式。  相似文献   

17.
滇池流域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其自然环境承载力已达最大边际,加上对滇池进行污染治理,发展低碳农业就成了共识.滇池流域发展低碳农业既有资源环境、区位、中央和地方政策以及时机上的优势和机会,但也面临土地、资金、结构调整以及产业化方面的问题和挑战.对此,要结合昆明市环境资源进行合理规划,积极推产业结构布局,创新和改革土地政策、投融资以及农业管理的体系,以此实现滇池流域低碳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西部大开发中的环境资源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部大开发的目标既包括经济开发、又包括环境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做好西部开发的环境资源保护工作,必须从西部的实际出发,正确认识西部环境的优势和不足。在现有环境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做出适当调整和改进。从分析西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入手,提出了在西部环境资源保护中必须完善相关立法;贯彻宏观环境影响评价:正确把握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关系;积极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保护环境这几项建议。以期尽快调整和完善西部开发中的环境措施和环境政策。促进西部开发环境资源保护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淮南是一个百年老矿区,煤炭资源丰富.煤炭开采产生了地面沉陷、固废增加、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环境生态问题;如何减少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引发的环境生态问题;实现煤炭开发与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和谐发展,是淮南矿区现阶段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淮南矿区近年来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和总结了其综合发展的成功经验.为其它具有类似条件的煤炭矿区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