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6 毫秒
1.
张翔 《文教资料》2013,(32):127-128
《树艺篇》是一本明代的手抄本文献。该书对明代字形的研究存在一定的价值,本文试图通过对书内俗字的归纳整理来梳理出书中俗字的类别,分析其成因,并与唐代的俗字进行对比看看有无出现新的类型。  相似文献   

2.
《读书杂志》是清代乾嘉学派王念孙的校勘著作,书中作者广泛利用俗字进行校正错讹。据统计,书中利用俗字进行校勘的字条凡计120条。文章试从书中的俗字观、应用俗字进行文献校勘的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以窥探王念孙的俗字观及对古籍校勘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饶宗颐编的《法藏敦煌书苑精华》中的十七篇唐代卷子为材料,精选一千个俗字,以《干禄字书》等三部唐代正字书为正字标准,分析出唐代俗字的八种类型,进而指出八类俗字中,保持正字理据的仅一类,弱化正字理据的三类,破坏正字理据的占四类,从而得出俗字的理据性比正字要弱得多的结论,因此唐代俗字多为后代正字书所排斥。此外,还有两种外部因素影响了俗字转化为正字。  相似文献   

4.
王抒情 《语文知识》2013,(3):106-108
《广韵》中记录了大量的俗字。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广韵》平声卷的俗字进行整体分析:一、俗字概述;二、《广韵》俗字的来源;三、从异写和异构两个方面来分析俗字的类型;四、总结《广韵》中俗字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陶美玲 《文教资料》2012,(34):114-116
汉字系统中存在大量的俗字,唐兰先生的《古文字学导论》是文字学方面的一部重要作品,然而书中也存在大量的俗字。对俗字的研究虽然比不上古文字那么久远、深厚,但是俗字研究却是文字学的重要领域,对俗字的研究意义重大。本文将对唐兰先生《古文字学导论》中的俗字进行收集、整理,进而进行分类概括,希望能够对该书中俗字的一些特点作简单的概括总结。  相似文献   

6.
汉语俗字随正字一同传入日本,为日本吸收。日本上代金石文包含了大量汉语俗字,其类型与汉魏六朝以及隋唐碑刻的俗字具有一致性。其中部分俗字业已进入日本现代规范用字。考察上代金石文中的俗字,对于中日汉字的对比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汉语俗字随正字一同传入日本,为日本吸收。日本上代金石文包含了大量汉语俗字,其类型与汉魏六朝以及隋唐碑刻的俗字具有一致性。其中部分俗字业已进入日本现代规范用字。考察上代金石文中的俗字,对于中日汉字的对比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唐代《干禄字书》、《五经文字》、《九经字样》这三部字书(简称唐代“三书”)是汉语文字学史上重要的三部字样书。本文主要从七个方面对唐代“三书”中的俗字类型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9.
唐代是文字发展史的重要阶段,处于俗字入典的重要时期。唐代的专书中收录了大量的俗字异体.对书中的异体字进行研究将对汉字文化、汉字发展史、字典辞书编纂、中文信息处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提取俗字时应注意区别俗字和错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关系,目前俗字类型划分存在问题,本文在与异体字关系保持一致的情况下提出了新的分类方法.并从心理和载体形式两个方面探讨了俗字的成因。  相似文献   

11.
依照现代学术话语,元曲是散曲与杂剧的总称,从“曲”的层面看,作为合乐而唱的“韵”文学,杂剧与散曲均可归属于诗歌的范畴。但是,如果我们回到元代的文学语境,从当时文人的视角观察,散曲与杂剧仍有明显的区分,散曲可归为“乐府”的范畴,杂剧则归属为“传奇”、“院本”一类,它们不仅各有其独立的艺术生命形式,甚至称谓也不尽相同。明代以来,散曲与杂剧的观念发生了微妙的衍变,散曲逐渐与杂剧并称为“元曲”,与元代文人固有的“曲”的观念或多或少存在着差别,因此有必要对“元曲”的称谓及观念作细致的梳理.以彰显杂剧与散曲的渊源流变与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2.
学界虽对关羽信仰关注较多,但对蒙元时期的关羽信仰却探讨较少。关羽这一汉人信仰在少数民族统治的蒙元时期同样流行且被广泛信仰;元文宗对关羽的册封虽带有极大的偶然因素,但用意深远;元杂剧的繁荣推动了元代的关羽信仰。对比宋明和元清对关羽信仰的不同利用,可以洞悉他们不同的文化统治策略。  相似文献   

13.
杜仁杰是金末元初山东文坛的领袖,他在诗、文、曲诸方面的创作实绩既有对"以诚为本"的唐宋诗风的实践,又有对通俗诗风的尝试,体现着元初东平地区诗风的变化,甚至促成了元初诗坛新风尚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元代曲家面对污秽黑暗的现实,常常很自然地借助于古代的英雄和让人同情的帝王,以表现民族的耿耿之气和亡国之痛。因此元代历史剧总是蕴藏着一种幽远的呼唤声,具有浩然之气和愤懑绝决之情这样的情感基调。  相似文献   

15.
戏曲研究者通常批评臧懋循《元曲选》大量删改元杂剧,这是一种错误认识。《元曲选》所载元杂剧与元刊本比较,在情节、思想内容、人物、曲词等方面,差别确实很大,而将《元曲选》所载元杂剧与早期明刊元杂剧比较,虽有差异,但并不太大,有的甚至完全一样。所以,如果说《元曲选》对元杂剧有所修订,这种修订也应该是在之前明刊本基础上的修订,而非直接取于元刊本。因此,臧懋循“师心自用”改订元杂尉之说实属臆断,《元曲选》同元刊本杂剧不同处应当看作是明人的集体作为。  相似文献   

16.
嘉靖锦本《沉香》声腔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嘉靖《风月锦囊》本戏曲选出《刘昔投店》是久已失传了的宋元南戏《刘锡沉香太子》在明代流传时改编了的传奇。该剧为民问改本,改写的成分很多,既吸收明代说唱艺术,又直接采用民歌、谜语入曲。从演剧的流行地域、使用的方言等多项考证,我们得出一个结论:该剧属于明代弋阳腔传奇。  相似文献   

17.
试论宋元明时期的六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元明时期是六书研究具有特色的时期,主要人物前期有“二徐”、“二王”,转机为郑樵,后期有戴侗、杨桓。创见性研究成果有“右文说”、汉字形体结构研究、词义系统研究、贯穿整个时期的转注研究,还有对指事的精辟见解和启迪后人的“四经二纬”说。六书研究为清代的文字学鼎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海南道教的兴起与扩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道教最早出现于唐代,勃兴于宋元时期。宋元两代,海南州县普设道观,出现一批知名道人和道教名山胜境。明清两代,海南道教逐趋民间化,县以下观堂祠庙增多,民间授道,山尖道旁修筑风水宝塔,民间盛行多神崇拜。近代以降,海南道教世俗化,几于无处无之,并传人少数民族地区。宋代海南信奉神霄派和金丹派南宗,元代以后主要崇奉正一道。  相似文献   

19.
元代道教盛行,对当时的文人创作影响甚大,在元曲特别是散曲作品之中,体现出极为浓厚的虚幻意识。表现在对历史兴亡更替的透视与淡漠,对功名富贵的消解与否定,对避世隐居、学道求仙的追求与向往,以及对纵情声色、及时行乐的认可与肯定等几个方面,反映出了元代的社会环境、文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20.
《论语》及其注疏久传于世,其中文字使用情况复杂,值得深入研究。以李学勤主编阮元刻本《论语注疏》为对象,就其注释用字进行考查,归纳分析其类别及形成原因,针对各种情况提出处理意见:在古今字的使用上取其当时的“今”字;假借字尽可能保持其借字不变;同源通用字取其更为通行的那个;异体字选择符合造字理据、更易为人接受的形体;近义词选择其中更为通俗流行的,力求浩繁典籍在久远的流传过程中能够维其原貌,服务世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