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力图解决落后国家怎样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掌握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来龙去脉是研究这一理论最基本的依据。笔者拟按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之发展历程,把它划分为萌芽、初步形成到最终形成、发展之最高成果、再逐步降温以至最终放弃和中断等四个阶段,以此来把握毛泽东向社会主义转变思想的脉络。  相似文献   

2.
该不该过早地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但由于种种原因,毛泽东过早地放弃了这一理论,使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践昙花一现。为后来的革命和建设留下了诸多遗憾。笔者着重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角度就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经阶段、毛泽东过早地结束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回归”三方面。对该不该过早地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根据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新中国成立后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然后才能走向社会主义。但是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无疑就取消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的合法性,随后三大改造的加速和提前完成,标志着毛泽东已完全放弃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论。  相似文献   

4.
建国初期,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国际环境对毛泽东放弃这一理论有着重大影响。首先,面对二战后两大阵营对峙的政治格局,中国共产党“一边倒”外交政策的提出,使毛泽东重新审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其次,苏联方面对待中国革命的态度和行为,使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成为可能。再次,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更坚定了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从现在起就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决心。  相似文献   

5.
从社会论的角度,以恢复理论原貌为切入点,研究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论被放弃的来龙去脉,围绕着社会性质、主要矛盾、主要任务及过渡步骤等四个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揭示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与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关系。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从七大以后便逐步降温,到七届二中全会,它便发生了一个明显的转折。由于这次会议所提出的一些新的判断、论点及其内在的缺陷和矛盾,便在尔后出现的新环境、新条件的影响之下,到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时,便导致了这一理论的最终放弃。  相似文献   

6.
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研究中的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1.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特征的概括前后出现过变化,先是主张使用"民主的"口号,后又放弃了"民主的"口号,最后在"大众的"口号中充实进了"民主的"内涵;2.中共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确立的标志是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发表;3.中共之所以最终采纳毛泽东的而弃用张闻天的认识,一是因为毛的认识修改后与张基本一致,二是因为毛对"民主"的认识与当时中共党内多数人的认识更接近,三是因为毛、张在中共党内的地位发生了急剧变化。  相似文献   

7.
1952年毛泽东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看似突然,但从其理论思维演变看又是事有必致,理所固然。从认知框架上看,毛泽东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从实然逻辑转向了应然逻辑。因此急于超越发展阶段的社会主义化而不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是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提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根本动因。而因新民主主义实践而产生的党内分歧,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中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战略选择,以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为正统的社会主义现等多重原因最终促使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8.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是毛泽东思想的一大重要创新,也是近年来理论界研究毛泽东思想的一个热点问题。新民主主义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尚未充分展开就匆匆结束,毛泽东在领导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是什么原因促使他改变了十多年的设想,决定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设?理论界的研究和考察还很不够,需要进一步深入的历史考察。  相似文献   

9.
三大理论系指毛泽东建国以来构建的改造论、建设论和继续革命论。改造论的提出始于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放弃,改造论又是建设论形成的历史前提,继续革命论则是改造论的延续。在发展的进程中,建设论又与继续革命论结合起来,并最终成为它的附庸。贯穿于三大理论的主线是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这条主线使三大理论形成具有紧密内在联系的理论体系。三大理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能正确对待苏联模式的问题,存在偏离本国国情的问题。它们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和过渡时期学说。这两个理论并不完全适合于像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另外,被毛泽东曲解的关于反作用的理论,对于构建三大理论也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和过渡时期总路线作为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两种不同战略构想,其关系是既有相同之处,又有重大差别。笔者认为,探究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与过渡时期总路线关系的前提是确定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参照系。如果我们以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有关这一问题的报告和讲话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参照系,那过渡时期总路线就背离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如果我们以七届二中全会的基本精神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参照系,那过渡时期总路线就是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再评价》一文中,胡绳先生着重考证了毛泽东与民粹主义的关系。通过考证他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不但没有丝毫染上民粹主义思想,而且是坚决反对民粹主义的。胡绳的考证驳斥了那些鼓吹毛泽东具有民粹主义思想的观点,有力地支持了改革开放,为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挪开了理论上的一块绊脚石。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化上的一代巨人。由于其深谙中国传统化之精髓和马克思主义化观的真谛,为中国的新化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开创性贡献。探析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化观的内在先进性,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和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对我们准确把握中国先进化的前进方向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有两个方面,一是其主要理论内容已形成,二是这一思想的活的灵魂的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福建古田开始了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历史新阶段,红四军在古田召开了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古田会议决议》。根据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古田会议决议》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  相似文献   

14.
在“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合理设计理论比较教学步骤。牢牢坚持全面性、客观性、历史性和积极性原则,把毛泽东思想与相关社会理论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在新时期更坚定地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它既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又是中国化的,是植根于"中国土壤"之中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发展.毛泽东思想不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它具有特定的科学涵义.它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理论原则的代名词.因此,毛泽东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延安文学模式",在20世纪40年代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解放区。它以毛泽东的延安《讲话》为指导思想,以新的主题、新的人物、新的语言和形式为特点,强调文学的政治性,强调文学为工农兵服务。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确认毛泽东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总方针,这是"延安文学模式"推向全国的标志。"延安文学模式"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它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讲话》对新中国的文艺事业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新文化在20世纪30—40年代发生了新变,主要是新文化与风起云涌的无产阶级运动和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运动有了密切的联系。这一变化主要由毛泽东带来的。毛泽东以实践理性思想从政治上将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隐藏的社会政治革命的维度突出来,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精神作了合乎时代要求的改造,或者说重构。他还从文学上以《在延安文艺产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为范本,将文学革命化,强化了文学的组织原则和党化特征。这些改造一方面受当时抗战大环境影响,更主要是受毛泽东本人的个性气质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在如何处理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如何充分利用"资本主义文明优秀成果"等方面实现了"桥梁理论"的创新;新中国建立以后,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政策与"和平赎买"政策的实施,通过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多种非公有制经济存在与发展的合法性,实现了"桥梁理论"的实践创新。这些理论与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关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及其思想的世界性意义决定了毛泽东研究的国际性特征。国外学者十分注重对毛泽东思想来源的研究。概而言之,有两源说、一源说、异端说、空想说等四大观点。这些观点颇具独到之处,尽管其都还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没有全面、准确地反映毛泽东思想来源的实质,但对于我们深入研究、理解和认识毛泽东思想依然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