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前不久,我在《新民晚报》上读到了一则新闻;一位大学生和父母约定,自己在大学中就读所需的费用不要父母给予,而是向父母“贷款”,在工作之后再把钱还给父母。读了这则新闻以后,我真想为这位大学生拍手叫好,同时也为他有这样明智的父母感到高兴。我觉得,这位大学生的自立精神十分可贵,而且懂得如何真正地孝顺父母。作为一个十八、九岁的大学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完全可以通过勤工俭学等方式,用自己  相似文献   

2.
大学的天职就是培养人才,本质是关心人的解放、人的发展以及人的完善。大学的精神魅力,最主要也是来源于自由,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青年学生更好地自由发展,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然而,部分大学生在对"自由"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一些行为令人费解,给自己带来了伤害和灾难。本文从自觉、自立、自律、自尊四个方面树立正确自由观,为当前大学生实现自由发展和自我价值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超七成大学生不满高等教育10月20日至24日,国内知名媒体《羊城晚报》联合腾讯QQ平台发起了对于体制内高等教育满意度情况的问卷调查。此次调查专门定向向全国大学生Q友投放,回收3396份有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7.4%的受访学生对自己的大学满意或基本满意,认为能够提高自我价值。剩余52%左右的大学生觉得读大学是为了混文凭,浪费青春,根本学不到东西。对自己专业课程设置及师资力量不满意的受访人数超过五成。  相似文献   

4.
教育体制改革、社会经济转型、信息传播迅猛异常等系列变化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认知,大学生怎样正确利用大学教育、实现自我价值显得极为重要。本文从大学生自我定位意识入手,通过大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和信息筛选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大学生在大学里应该如何作好正确的自我定位,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考失利,外出打工屡受挫 1995年的夏天对16岁的张林锋来说是那样的漫长,因为考场上没发挥好,他中考惨败.本来他可以去读高中,但作为农民的父母没有能力去实现他的大学梦,他也不忍心给父母增加负担,只能自己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6.
黄小平 《师道》2003,(9):28-28
有一位大学生,想自己亲手创办一所大学。在当时,办一所大学至少需要100万美元。而他只是一个穷大学生,100万美元对于他来说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同学们都笑他是异想天开,神经不正常。而这位大学生却不以为然,他坚信:只要敢想,事情就成了一半;只要敢做,事情就成了另一半。  相似文献   

7.
西部大开发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你经常会看到或听到许多令人搞不懂的新名词。"名词·新视野"栏目专门介绍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新名词,相信你一定会感兴趣的。1陈鹏是一名重点大学的大学生,由于他在学校里成绩十分优秀,毕业前,学校里就决定保送他读研究生。但他考虑再三,最终放弃了这个机会,选择了到西部去支援那里的教育事业。他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为我国的西部大开发这一伟大的工程贡献自己的力量。尽管他的决定很多人不理解,但他仍然不后悔,他说:“我也是从穷苦的山区走出来的,我比其他人更清楚,西部的发展需要我。”由于受…  相似文献   

8.
选择是你的自由。 在中国,有 40%的大学生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中学生里有多少人不喜欢他们现在的读书方式呢?没有人去调查,但我们可以相信,一定超过 40%。当父母斥责他们的孩子不肯 的东西,并且希望父母和老师和夜做练习题“不能吃苦”的时候, 他们有同样的愿望。定是忘记了一个简单的事实: 潘正磊就是在这样的希望中子是因为不喜欢才会烦恼,不 读了 12 年书,却一直没有能够如因为烦恼而不喜欢。事实上, 愿,然后她到美国读大学。多年一个孩子都有为了自己喜欢的 以后回想刚刚来到美国的情形,情而废…  相似文献   

9.
正画好成长路上的每个点,你的人生就不会留遗憾。酷咖网(kuka.hnjy.com.cn),愿做你人生起点的引路者。乔布斯创建苹果电脑,引领了电脑时尚的潮流;他创立皮克斯,拨动了娱乐业的风向;他创造iPod(数字多媒体播放器),又通过它影响了不只一代人的生活方式。17岁的时候,乔布斯进了大学。当时他选了一所学费几乎和斯坦福大学一样昂贵的学校。当工人的养父母倾其所有,为他支付了大学学费。读了六个月后,乔布斯却看不出上学有任何意义。他既不知道自己这一生想干什么,也不确定大学能帮助自己什么。所以,乔布斯决定退学。  相似文献   

10.
幸福的矛盾     
由高中进入大学,离开长期相处的父母亲,大多数学生感到与父母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在学校特别想家,回到家又会为一点小事和父母争吵;想静下心来和父母好好聊聊,却又因为父母一味的嘱咐而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对某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63.5%的学生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79.54%的学生认为与父母有代沟,大多数学生感到很多时候都无法与父母很好地沟通和交流。为什么大学生会普遍有这样的感觉?从生理角度讲,大学生与其父母都处在各自的生理转型期。父母已是人到中年,进入俗称“更年期”的中年转变期,而大学生也开始脱离稚嫩的少年期,真正进入意气风发、英气逼人的青年期。两个转型期相遇,必然产生矛盾。具体分析大学生与父母之间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成人感”开始产生,人生观与价值观初步形成。进入大学,大学生就更多地融入到社会中,并且逐渐强化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希望其他人给予自己成人应有的同等地位和平等关系。而这种自我感觉,往往会表现在模仿成人的行为,如抽烟、喝酒、打牌,而这些往往容易引起与父母的冲突。面对外面异彩纷呈的世界,大学生开始思考和辨别,直接和间接的经验开始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有很强的时代色彩...  相似文献   

11.
据俄罗斯一位经济学教授调查询问,在莫斯科一所大学中每十个大学生中有九人不知道自己父母的工资收入,他们中只有1/10的人能说出每一度电的费用,几乎没有人能全部说出家庭中的大部分开支,只有一半学生知道面包的价格,然而却有另一半人知道香槟酒的价格。这位教授为此感慨良久。他认为,如果学生连自己家中最起码的  相似文献   

12.
多年来,深信同学都和我一样,当父母拿自己跟别人比较时,会有这样或那样不愉快的反应,有时撂下一句“人比人,气死人”便气呼呼地走开。人比人,真的气死人吗?自读了台湾著名作家刘墉的作品《比,才有进步》后,才从中感悟到了“比”的含义。作品中有一封写给他儿子的信,因为他儿子也同样抱怨父母喜欢拿自己跟别人比。刘墉在信中提到:比,确实不是很愉快的事情。为什么不愉快?就是因为打破了自己编织的“满足梦”,也可以说是使自己面对了现实。有什么事情,要比你面对敌人,当面交手,来得更真实呢?“人比人,气死人”是中国的一句…  相似文献   

13.
当我漫步在恬静的校园里的时候,我的内心却莫名地烦躁起来。当我躺在校园里绿色的草坪上的时候,却不知道自己的生命是否可以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添上一抹绿色。迷茫与困惑交织在一起,散落在大学生的脑海里,不得消解。据可锐职业顾问调查显示,在现有的大学教育模式下,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三成的学生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不知道如何应对不喜欢的专业。案例魏伟是一名大二的学生,在一所农业大学的计算机系就读。魏伟来自农村,家境不是很好,父母没有什么文化,靠种田供他上学,他很是心疼,想放弃学业,减轻父母的负担。可是父母不希望自己苦了一辈子,再让…  相似文献   

14.
面对同学们的科研、政府、企事业工作,李鹏说我走的是不同的路,不能说哪条路更好,因为哪条路都很难,大家都付出了很多,发展的方向不同,不具有可比性。告别了学生时代,他选择当一名大学生农民。大学生当农民,这在当时是大多数人不理解的,是在大学生中鲜有的。选择这样的道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信心,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大家都不理解李鹏,甚至还有人说是因为找不到工作才回家种地的,大学白上了,面对这些,他选择了沉默,选择了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实力,用事实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于是李鹏在别人怀疑的眼神和讥讽的言语中,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旅,那一年他只有21岁。  相似文献   

15.
我们会发现陌生人和亲人之间的不同点是很小的。有一个在越南打仗的小兵 ,有一天打电话给他的父母 ,告诉父母他快退伍 ,可以回家了 ,父母当然非常高兴 ,在电话中表示希望他越快回家越好。小兵告诉父母 ,他有一个战友也要和他一起回家 ,父母当然表示欢迎。孩子告诉他父母 ,这位战友在战争中失掉了一条腿和一只手臂 ,而且说这位战友要和他们一起住。孩子的爸爸一听就告诉孩子 ,这绝不可以。他说只剩下一条腿和一只手臂的人 ,将造成家人的沉重负担 ,他不欢迎这种残疾的人和他们长住 ,他建议这位残疾的战友自己设法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孩子听了…  相似文献   

16.
引子 :有一位国有大型企业老工人曾带着他工作几十年的多项发明创造、革新成果证明材料 ,以及各种奖状、奖章找上门来 ,要求参加考评技师。按理这位工人完全具备技师考评资格条件和报考条件 ,但由于种种原因 ,企业以比例限额、择优推荐等理由将其拒之门外。这位工人不服气 ,明确表示不争技师这个技术职务 ,而要争技师考评的参与权 ,希望通过公平、公正的考核 ,肯定自己的任职资格 ,使工人身份的人身价值得到一个具体体现顺应经济发展与人才社会化的需求广东省经过多年发展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道路上有了初步经验 ,经济建设总量水…  相似文献   

17.
周娜 《学子》2004,(8):20-21
从小的理想就是上清华大学,他也一直在为这个理想努力着。可是当他已经能够确定自己有实力去实现理想时,看着在病痛中受煎熬的父母,他毅然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报考了医科大学,为的就是有一天治好父母的病。这个贫家孝顺的孩子就是以661分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部本硕博联读的双鸭山一中的王永强。日前龙江卫视的《新闻夜航》节目报道了这个从贫困家庭走出来的高分考生。《新闻夜航》记者汤庆勋告诉我:“王永强的家  相似文献   

18.
最近一段时间,有关贫困生的话题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本刊记者走访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了解到一些在校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贫困生不能只读书王伟,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99级的学生,现保送读研究生。他来自陕西省眉县的一个小山村,全家4口人,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全家年收入5000元左右,并且很不稳定。母亲有病,弟弟也在上大学。王伟说,他知道家里很困难,也从没想过要上大学。只要能有个工作,有工资拿就可以了。初中毕业时,老师问他是考中专还是考高中?他说他要上中专。老师根据他的学习情况,在取得他父母…  相似文献   

19.
作家汪曾祺69岁的时候,写了一首有趣的打油诗,概括了自己一生的所作所为。虽然语带调侃,但也还有真实的一面。他这样写道:我事写作,原因无它。从小到大,数学不佳。考入大学,成天“泡茶”。读中文系,看书很杂。偶写诗文,幸蒙刊发。百无一用,乃当作家。  相似文献   

20.
汪战浩 《学子》2003,(11):37-37
他生长在某城市的一个清贫的家庭中。母亲下岗好几年了,家里生活就靠当工人的父亲的低收入勉强维持。从小,父母就经常教育他,你看当工人生活多么不容易。你一定要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将来找份好工作。与此同时,烙在他心底的,还有家里生活的拮据带来的隐隐自卑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