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山水诗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水诗的概念,可分广狭二义。狭义的山水诗,乃诗人在描写山水景物中,集中体现其对山水自然景物之美的赞叹欣赏情感的诗,这类诗作甚少。大量的山水诗属广义的山水诗,即诗人在新临山水的过程中,将自然山水景物作为主要的表现对象,体现诗人思想情感且山水景物描写应占诗的篇幅一半以上。  相似文献   

2.
唐诗排行榜     
"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诗中耳目所及的山水状貌声色之美,则是诗人内心的一种外化,一种情感与景色融合互映的绝妙体验。面对形态各异的山水风景,不  相似文献   

3.
羁旅诗长期遵循着言志抒情的咏怀思路,自然物象无法凸显独立出来,随着魏晋时代山水审美意识的勃兴以及山水游览风气的盛行,行旅诗也逐渐增加山水描写的比重,并将山水游赏与羁旅情思结合起来,二者融合才有谢灵运羁旅山水诗的出现。其间玄言山水诗以山水阐说玄理,注重祛情去累、以理遣情,将羁旅的困境体验导向证悟哲理玄境的解脱,山水显得外在而与诗人的精神世界难以相契,至南朝尤其是谢朓的宦游山水诗篇,山水形象与世俗生活情感相交融,才有羁旅山水诗歌传统的正式定型。从羁旅咏怀到羁旅山水,情事相生转变为情景相照,正是山水诗诞生的内在理路之一。  相似文献   

4.
王丽 《中国科教博览》2005,(5):175-175,142
唐代是中国山水诗创作的辉煌时代,而王维正是这个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他以景做诗把诗情画意赋予山水景物,生动地描写自然风光,使读者悠然神往,王维的诗具有意境美、田园风光美、景观美,音响色彩美等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王维山水诗与电影艺术的关系,即:山(?)自然诗的视觉感受和电影表现方法、山水自然诗的空间描写和电影表现手法及山水自然诗与电影蒙太奇。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研究,探索王维山水自然诗与电影艺术手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6.
山水田园诗是中国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谢灵运和陶渊明分别开创了山水诗和田园诗,到唐代,王维、孟浩然继承发展了陶谢诗歌的题材和创作风格,在描写田园风光的同时渗入山水景物的描绘,使山水诗与田园诗得以合流,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 我国古代山水诗的起源,虽说可以追溯到《诗经》、《楚辞》,但那时,自然山水还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描写山水自然景色的片言只语在诗中只是起到因物起兴的作用。直到我国最早的一首完整的风景诗——曹操的《观沧海》出现之后,由于陶渊明以及我国最早的山水诗人谢灵运、谢跳的努力创作,在汉魏六朝时期的晋宋之际,一种专以隐逸生活和自然景物为描写对象的山水田园诗才真正形成。  相似文献   

8.
清代浙派领袖厉鹗一生创作以描写江南山水为主要题材,堪称山水诗人。厉鹗的诗歌中,描写山水的诗作占大部分,包括与友朋同游、自己孤游和重游;游山玩水,杭州西湖的各大美景在诗中展现,而且各个季节、时间都有涉及,纷繁复杂。诗人沉浸于山水之中,与其人格及当时社会背景息息相关。从《文选》中的山水诗萌芽到厉鹗笔下的山水诗,有了很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庐山山水诗的生成与中国山水诗的滥觞同步,是中国山水诗初期作品的重要代表;庐山山水诗的发展史与中国山水诗同构,是中国山水诗长卷的一个缩影,代表着中国山水诗发展的基本态势;庐山山水诗的艺术成就,鲜明而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山水诗的辉煌成就,在中国山水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一、山水题材与山水诗的区别和联系所谓题材,是指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即作品具体描绘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山水题材,就是作为材料而出现在作品中的对山水的描绘。诗歌中有山水题材并不表明即是山水诗。作为山水诗至少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第一、诗中对山水的描绘较多,山水是该诗的主要表现对象。第二、山水是该诗的主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为旅游诗词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魏晋时期士人对山水的游赏更促成了山水诗歌的诞生.山水诗的概念在唐代早已出现,但旅游诗词的定义至今尚无定论.从创作的角度来看,古代很大一部分山水诗以及纪行诗、游览诗其实就是旅游诗词.山水诗词和旅游诗词既有本质上的联系,在内容上二者互相交叉重叠,在创作上旅游诗词又是山水诗词的先导.山水诗词和旅游诗词又有明显的区别,山水诗词重描摹景物,旅游诗词则重记述过程;旅游诗词观照范围广,山水诗词则相对较窄;山水诗词更多观照自我心灵,以静为贵;旅游诗词更着眼于旅游过程,因而内涵丰富,更显神采飞扬,气韵生动.  相似文献   

12.
山水诗与田园诗同样属于写景诗的范畴,都以描写自然风光为主要对象,两者的创作初衷建立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之上,都是对对立于山水田园生活的俗世生活的厌弃与不满。但是相比较而言,二者在情感内涵与情感表现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造就了田园诗与山水诗的不同,本文着重从山水诗和田园诗的这两方面分析二者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吴澄的山水诗代表了元代山水诗的特点,一是他的山水诗融有丧乱的色彩,反映了国土沧亡的衰伤;二是吴澄的山水诗似人意象构诗,表现诗人的主体意识;三是吴澄的山水诗重视神拟,善于以画家的笔触捕捉山水中的画意,将祖国山水描绘得如诗如画,这些都将为研究元代山水诗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4.
清代浙派领袖厉鹗一生创作以描写江南山水为主要题材,堪称山水诗人。由于仕途多次受挫以及不谐俗的孤僻个性,厉氏宦情淡薄而转向山水自然,以求得涤荡胸襟、消解苦闷。生活阅历狭窄与气质情趣的孤澹,决定了厉氏偏爱描写清寒、孤寂的山水之境;而逃禅倾向,又使厉氏喜写佛寺山水,以得禅悦之趣。虽然其诗风格欠丰富,又好用僻典替字,但清幽的风格、典雅的文词,使厉氏山水诗于王士禛、朱彝尊之外自树一帜,并影响到浙派诗人创作旨趣。  相似文献   

15.
一、山水题材与山水诗的区别和联系 所谓题材,是指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即作品具体描绘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山水题材,就是作为材料而出现在作品中的对山水的描绘。诗歌中有山水题材并不表明即是山水诗。作为山水诗至少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第一、诗中对山水的描绘较多,山水是该诗的主要表现对象。第二、山水是该诗的主要审美对象。  相似文献   

16.
中国山水诗常有追求理趣的倾向 ,这对周边国家的汉诗中的山水题材也多有影响。成书于日本天平胜宝三年 (公元 751年 )的汉诗集《怀风藻》,是日本现存最古的汉诗集 ,也是我国域外现存最早的汉诗选集。本文通过对书中描写吉野山水的诗句中难解诗语的考释 ,探明诗人的山水诗观念中表现出的玄言诗与谢灵运山水诗影响的痕迹 ,证明诗中吉野的山水与玄理的结合即日本固有思想与晋宋儒道佛思想的融合——这正是奈良贵族游览吉野诗里似隐似现的思想背景。在东亚比较文学研究中有关山水诗的交流与比较 ,是不可缺少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孟浩然"山水诗"的主要特色,乃是以平实而清新的用词,流畅的叙述文句,依照逐渐形成中的唐诗新格式,来描写他所目见、耳闻的山水景物。如此的过程与结果,所造成的当然是蕴含了他个人的经验和感受而成的孟浩然式的"山水诗"。孟浩然创作"山水诗"时,不但不可能做到把他个人的"知性"和"情绪"与"山水"完全隔离,而且也未曾以"使山水保持其原来面目"为创作"山水诗"的目标。相反的,他创作"山水诗"的基础是心中的"情意"与外在的"山水"已混同为一的心灵状态。正因为如此之故,他反而写下了许多令人感动和激赏的"山水诗"。孟浩然的"山水诗"便大都是诗人借助诗中的"山水"来婉转表达心中"情意"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近代诗人姚燮,在山水诗歌创作方面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其诗歌理论主张“诗道性情”,且有复古倾向。其山水诗题材以描写浙东一域的山水风光为多;风格雄奇俊逸,造语奇特。其诗风前后期变化较大,后期风格转向沉郁;其诗歌也有不够含蓄的缺点。  相似文献   

19.
山水画和山水诗一样,均萌芽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所谓的“庄老告退,山水方滋”就是描写了当时山水诗萌芽的状态。古代诗画同源,山水诗的萌芽与兴盛,也带动着山水画的萌芽与兴盛。古代的所谓“名士”风流,即“琴、棋、书(诗)、画”四者皆通。正因为如此,山水画伴随着山水诗的萌芽与盛行而萌芽与盛行。当然,萌芽于魏晋南北朝的山水画,除了与山水诗的萌芽有关,还和当时的玄学思想的盛行,玄学之士标榜隐逸的风气有关,也和江南秀丽的山水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有关。晋代著名的画家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  相似文献   

20.
<正>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起源于先秦两汉,产生于魏晋时期,并在南朝至晚唐兴盛起来。山水诗鼻祖是东晋的谢灵运,他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诗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他的创作,不仅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出来,而且加强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并影响了一代诗风。其著名诗人有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诗人们把细腻的笔触投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