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录像观察法、文献资料法、技术统计等方法研究中外女排比赛接拦回球的阵形及效果,结果表明:中外女排接拦回球保护阵型大多采用五人接拦回球阵形中的“三、二”和“二、三”阵型,也有极少数采用“二、二”阵型.从强攻接拦回球运用的总体效果上看,中国队接拦回球失误率比美国和巴西女排高,但比日本队、塞尔维亚队和韩国队低.说明中国女子排球队在强攻接拦回球的保护战术优势不足.对于快攻的保护多是采用“马蹄形”和“二三”的保护阵形;被拦回球落点多数是集中在两米线和一米线,自由人和二传应该在里层保护,其他队员在外层积极参与保护.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防守技术的运用现状和中国男排防守的差距,本文通过对世界排球大赛进行统计,分析了接扣球和接拦回球这两个防守环节。研究结果表明,正面垫球、侧面垫球、跨步垫球与单手垫球技术是当前男排主要防守技术;防守失误率率是影响防守效果的主要原因,在失误中落地失误又是失误的主要因素,特别在双手垫球技术运用中更为突出;中国男排接扣球防守效果明显差于世界强队,接拦回球防守效果优于其它队。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法、视频观察法、比较分析法对2015年女排世界杯比赛中国女排和美国、塞尔维亚、俄罗斯女排的攻防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窥探其它强队的攻防能力,正确认识中国女排的攻防能力和技战术上存在的不足.结果表明:中国女排扣球总数少、扣球得分能力薄弱;接发球和一攻质量差;接扣球、接拦回球和反攻得分能力差.建议:主动出击,全面采用大力跳发球和跳飘球;注重快强结合,快变结合进攻模式的建立;构建高效拦防反击系统.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对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与塞尔维亚女排的两场比赛进行技术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女排在网上占有较大优势,拦网高度远超塞尔维亚女排;单人拦网有效拦网率和拦死率均高于塞尔维亚女排;双人拦网和三人拦网有效拦网率低,二号位拦网效果较好.通过分析影响中国女排拦网效果的因素,提出改进措施,为促进中国女排防守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2015年女排世界杯中国女排在3场11局比赛中的进攻技术、防守技术、及参赛队员基本情况等,探讨我国女排技术的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女排参赛队员的基本情况较为理想;在胜负场比率、胜负局比率和得失分比率三方面表现令人满意;在发球技术、扣球技术、拦网技术和传球技术等进攻技术以及在接发球技术、拦网技术和后排防守技术等防守技术方面都好于其他11支世界女排强队.依据本次女排的技战术发挥状态,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希望为提高我国女排的竞技水平和训练效果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采用录像观察、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中国女排及其对手国(本次比赛的前八名球队)在17届女排世锦赛中7场共30局比赛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从相关数据中反映出中国女排在比赛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研究结果表明:与世界女排强队相比,中国女排发球得分能力不强,接发球稳定性较差且失误较多;在扣、拦方面虽具备一定的实力,但还需进一步提高。建议中国女排应努力提高发球的攻击性,并加强对接发球的练习,提高一传到位率;进一步改善扣、拦技术,以提高成功率,减少失误。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对中国女排二队在第17届亚运会女子排球赛上与对手7场22局比赛的得分手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女排二队年龄结构合理、队员身体条件出众;中国女排二队的主要得分手段依次是扣球、对手失误、拦网和发球得分;中国女排二队的各项得分手段特别是发球、扣球和拦网三项均与韩国队存在差距;女排队员主要技术的运用和心理素质的表现不稳定,自身失误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8.
接拦回球防守阵形,可分为在强攻和快攻两种进攻方法下防守。各种进攻体系中的强攻接拦回球防守,以集中优势防前区为重点,防守阵形相对比较固定。快攻下接拦回球防守,由于快攻的突然、快速、多点进攻等不同情况下的变化,其防守阵形则是变化不定的。对抓好接拦回球防守训练,必须加强保护防守的意识训练;反射性接球能力接球动作训练;成队的各种进攻战术被拦回球的整体防守阵形训练。  相似文献   

9.
1.中、俄女排近几年征战回顾中、俄女排比赛虽然各有胜负,但是中国女排在关键局、关键球和技战术的运用上、拼搏作风上都优于俄罗斯队。2.队伍梯队建设中国女排走在前面中国女排从组队至今,没有出现过二次重大的重组,这说明队伍稳定,优秀队员基本入围,成绩上升。而俄罗斯女排在梯队建设上稍有滞后。2000年不敢采用大换血的办法对队伍进行调整。直至2002年又进行了第二次队伍的调整,留下部分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再换上一批年轻的新秀。队员平均身高达1.90m左右,最高2.05m。由于水平不一,经验不同,比赛时有起伏。3.技、战术上中国女排优于俄罗…  相似文献   

10.
2007年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中国女排综合实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女排在2007年世界女排大奖赛上以四胜一负的佳绩获得了亚军。以2007年世界杯女排大奖赛中国女排与世界强队的几场重要比赛为研究对象,分析发现中国女排最主要的制胜因素是稳定的一传和优秀的防守。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参加2011年瑞士女排精英赛的中国女排和日本女排不同位置队员的单项技术指标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日本女排的接发球能力、二传传球技术和扣球技术以及发球技战术均强于中国女排.本次比赛表现出各位置技术特点鲜明、场上队员职责分工明确的特点;中国女排在拦网技术、防守能力方面优于日本女排,在接发球、传球技术环节中落后于日本女排,发球和扣球技术环节主动得分能力差,每个位置主动得分技术相对来说比较均衡、主动得分能力差异不大,中国女排的发球技战术、主攻的接发球能力及副攻的拦网能力亟需提高.  相似文献   

12.
对排球后排自由防守队员相关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第13届世界女排锦标赛和‘98-’99维达杯全国排球联赛电视现场直播的技术统计,以各队上场队员与后排自由防守队员在比赛中一传和防守统计相对比,阐述了后排自由防守队员在比赛中的作用和影响,以及如何选拔、培养和动用后排自由防守队员。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 99世界杯女排比赛中、外自由防守队员的技术统计分析和现场观察 ,分析比较了中、外自由防守队员的技术运用状况及技术特点、作用 ,提出了培养自由防守队员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世界女排强队得分手段及效果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现场统计与观察的方法,对中国、古巴、巴西及俄罗斯4支世界女排强队比赛中的得分手段与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除发球外,中国女排在扣球与拦网上,与其他女排强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定量的角度出发,通过统计学的方法对第30届奥运会中国女排与比赛对手在参赛队员身体形态指标和发球、扣球、拦网、接发球技术指标这五个方面进行量化分析,反映出中国女排在相关数据上与比赛对手的优势和差距,进而剖析中国女排在比赛中的不足之处,得出结论,并根据结论提出相关建议,从而制定出适合我国女排发展的具体措施,提高我国女排的技战术水平。  相似文献   

16.
运用DATA VOLLEY软件分析、现场及录像观察、数据对比分析,对2013年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中日比赛及2013年亚洲锦标赛中泰比赛中的进攻、拦网和防守反击技术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面对类似日本、泰国女排这些技术全面、打法快速多变,充分利用2、4号位球网长度展开高速进攻风格的球队时,中国女排拦网及防守反击环节的效果较差。建议中国女排面对此类风格的球队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拦网和防守区域相结合,提高防守反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采用对比法对中国和巴西大学生女排的发球、进攻、拦网、双方失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决赛中,由于年轻的中国女排心理压力大,在发球、进攻、拦网以及防守上发挥不稳定,造成失误偏多,这是造成失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2013年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的5场比赛进行数理统计与对比,分析了中国女排在比赛中的表现,中国队在本次总决赛中表现非凡,但在技战术上仍存短板。女排在一传稳定性、强攻杀伤力、防守串联和二传调度都出现了程度不一的问题,得出了与其他世界女排队伍之间的差距,进而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运用录像统计法、数理统计等对伦敦奥运会中国女排与欧美强队(巴西女排、美国女排)比赛技战术的运用进行比较分析.结论:中国女排在快攻数量上占有较大优势,进攻效果比对手略好,但快攻方式过于单一;强攻和后排进攻及调整攻有改进与突破,但与巴西、美国队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拦网方面与巴西、美国队的差距尤其明显.建议:中国女排应坚持快速多变的战术指导思想,在快攻中大胆创新,使进攻手段更加丰富;在以后的训练及比赛中提高队员发球及拦网技战术能力.  相似文献   

20.
对新一届中国女排技术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观察、专家访谈和比较分析法,对新一届中国女排在2005年度宁波市北仑主场三项高水平国际赛事中的技术统计数据,与FIVB公布的28届雅典奥运会女排比赛的技术排名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扣球技术老将状态稳定,新队员表现突出;拦网技术整体差距明显,已成为制约中国女排进步的一大问题;发球技术达到了世界较高水平;一传技术表现比较稳定;二传进攻组织流畅;防守能力新老队员水平不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