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邓小平同志在谈“一国两制”时指出: “历史上不是没有这样的先例。”的确,我国历史上北魏就曾实行过“一国两制”。北魏的统治者是鲜卑族拓跋部贵族。鲜卑族拓跋部居住漠北时,还是一个小部落,过着原始的游牧生活。该部从拓跋力微时强大起来,取得部落联盟世袭大酋长的地位。公元338年,拓跋什翼犍即代王位,始置百官,后又建都盛乐(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公元376年,前秦击代,拓跋什翼犍战败逃跑,被其子所杀,诸部离散,代国遂灭亡。十年以后,拓跋什翼犍的孙子拓跋(王圭)纠合旧部,在牛川(今内蒙古锡拉木河)即代  相似文献   

2.
北魏政治制度由原先胡汉杂糅的二元政治体制向魏晋以来的汉族政体转换,并通过三次较大变革使北魏政治体制逐渐南朝化,政治制度的转型推动拓跋鲜卑由部落联盟走向家国一体的帝制时代。经济体制主要由军事掠夺和畜牧经济向农业经济转化,农业税收占据北魏财政收入的比重居于主导地位标志着经济转型的完成,而经济体制的转型又引发诸多新矛盾产生。北魏文化的转型就是拓跋鲜卑抛弃本民族旧有的语言、宗教信仰、服饰、发式、丧葬习俗等而全面向汉文化靠拢,对周礼的吸收与运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北魏文化转型的彻底性。  相似文献   

3.
北魏初期,宗室的界定沿袭着拓跋部的直勤传统,凡是神元帝拓跋力微的子孙都属于宗室的范畴。孝文帝时采用五服制改革宗室结构,只有"五属"和"四庙"子孙才能成为宗室。但是,并非每个宗室成员都有宗室属籍,疏属或谋反都会导致宗室属籍的丧失。北魏宗室属籍的管理机构是宗正卿。北魏宗室属籍者享有许多政治、经济和司法特权。  相似文献   

4.
北魏拓跋政权在处理国家贱民问题上循序渐进地采取了三种不同的统领方式:代政权时期,是贱民产生的萌芽期,部落制是这一时期的唯一统民方式;拓跋复国后,是国家贱民的形成和大发展时期,营户制方式(即军营体制管理方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拓跋焘始光四年后,落籍官府的杂户制逐渐定型,成为贱民统治的主要方式。北魏贱民制度的这种变化,反映了拓跋政权在管理上的不断完善和成熟。  相似文献   

5.
一从州、镇制看镇人以拓跋氏为中心的集团是北魏王朝的母胎。据载,在太祖道武帝拓跋珪的祖父什翼犍的时代,这一集团因仿效晋朝,采用官僚制度,进入了部落联盟国家的阶段。当时,这个部落联盟国家的全体是一个“国”。而构成它的各部分小的部落联合体(“部”)也是“国”。除了有作为联盟国家官僚的“大人”以外,各部的酋帅也称为该部的“大人”,而各部也一直实行着以各部大人为核心的自治。什翼犍时代的部落联盟后来因前  相似文献   

6.
唐代军事制度是在隋代府兵制的基础上承袭而来的,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几经变化。大体上说,以安史之乱为界,可以将其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有府兵、兵募、团结兵和健儿等;后期,伴随着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唐中央有禁军,地方上则有藩镇军。一、唐前期军事制度唐朝前期军队,主要有府兵、兵募、团结兵和健儿等。其中府兵和兵募都具有兵农合一的性质,同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所不同的是,府兵是封建国家的一种正式的兵役,而兵募则属非正式性,募兵与否一般因事而定。府兵完成任务后还是府兵,兵募遣散后即是一般农民百姓。  相似文献   

7.
道武帝拓跋Gui据有中原后,北魏政权进入了从部落联盟到封建国家的蜕变期,而变化的根本点是专制皇权的形成,这一过程突出表现在其都城的建立,部落离散,官僚政体的建立,正统形象的确立等方面,最终以嫡长子继承制的初步确立而宣告完成。  相似文献   

8.
鲜卑拓跋部在长期的南迁过程中,逐步接受汉文化,在宗教信仰、婚姻丧葬习俗、发式服饰、生活习惯、政治礼仪等方面与汉族日益趋同。文化上的及时转变,保证了鲜卑拓跋部在魏晋诸民族中独领政治风骚。同时,鲜卑文化在汉化过程中的二元化特征,直接影响到北魏早期国家的政治结构,使其呈现出部落联盟大酋长制与封建皇权制并存的二元架构  相似文献   

9.
<正> 拓跋珪氏封建化的过程大至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拓跋珪以前——国家的形成及封建制萌芽;拓跋宏以前——国家的确立及向封建化过渡;拓跋宏以后——封建化完成。拓跋珪设八部大夫是北魏封建化的重要措施,而拓跋嗣设八大人和六部大人则是拓跋氏部落制残余的反映。本文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拓跋珪重视农业不仅是统治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0.
鲜卑族拓跋部首领拓跋珪于登国元年(386年)建立北魏。天兴元年(398年)七月,“迁都平城”(今大同)。至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又迁都洛阳,在平城建都凡九十七年,历六帝七世。北魏定都平城后,大同就进入了历史上巨大的转折时期,不仅经济上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而且在政治文化诸方面对中国北方领土也发生过重要作用。本文拟就北魏平城的地理位置发表一点肤浅看法。北魏以前,大同地区是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杂居的边郡之地。东汉末年,中原大  相似文献   

11.
论北魏地方官吏考课制度的演变杨钰侠关于北魏时期的官吏考课制度,不少文章有所论及,但对于北魏地方官吏考课制度的前后演变过程,却尚无专论。本文试就这个问题略述己见。一、从道武帝拓跋到文成帝拓跋时期,为制度的草创阶段这个时期,对地方官吏的考课主要是通过二个...  相似文献   

12.
辽、西夏、金、元是由生活于我国北方草原森林地区的契丹、党项、女真和蒙古等游牧狩猎民族先后建立的政权。其军事制度具有典型的北方民族色彩,在中国古代军制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一、辽西夏金元时期的武装力量体制和领导体制武装力量是国家实现统治和推行内外政策的工具。契丹等北方诸族在建立政权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与本朝社会经济基础相协调的武装力量体制,并随着汉化和封建化程度的加深。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武装力量指挥与控制体制。1、契丹早在北魏登国三年(388年)就  相似文献   

13.
太平天国军事制度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太平军的编制与统兵体制1、太平军的兵源和编制。太平军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军事组织,产生于1850年11月的“金田团营”。前期兵源的基本成份是来自广东、广西一带的汉、壮、瑶族的贫苦农民,矿工和烧炭的山民。史载“从者俱是农夫之家,寒苦之家”。他们是为了反抗封建剥削和压迫而从军的,也有少量的地主或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参加。太平军团营  相似文献   

14.
北魏作为一个由拓跋鲜卑民族建立的政权,对中国中古史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北魏政权能够形成这样的影响,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也是根本性的一点,是北魏统治者能够根据统治形势的变化,适时的进行了汉化改革。在北魏具体推行汉化改革的过程中,拓跋鲜卑统治者与汉姓士族的互相选择,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本文即从拓跋统治者和汉姓士族两个方面,分别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北魏文学自拓跋鲜卑族建国之后就在缓慢之中发展,迁都洛阳之后文学突显繁荣的局面。究其原因在于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使学习汉族文化与文学成为社会时尚。在全面接受汉族文化的过程中,拓跋鲜卑族也向汉族文学学习。若从洛阳时期拓跋鲜卑族、北漂南人、本土士人的文学创作来看,他们并非全盘南朝化,而是吸取南朝文学之长,融合北魏文学固有传统,形成独具特色的北魏文学风格,表现出明显承袭汉魏文风的倾向。  相似文献   

16.
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主要体现在说汉语、穿汉服、用汉姓、通汉婚、讲汉俗等多个方面,透视洛阳城,从北魏里坊区的命名、官学教育、城内建筑等三方面论述孝文帝汉化之功,这些也是北魏王朝改变拓跋鲜卑尚武传统,提倡以文治国,把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方针的重要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7.
北魏自道武帝拓跋珪建国(386年)至太武帝拓跋焘时期(452年)的六十多年间,是征伐扩张的时期.鲜卑族,凭着骠悍凶杀的气质,有战必胜,征服了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奄有中国的半壁河山.鲜卑族拓跋部,原是一个文化很低、社会落后的部族,以武力统一北方进入中原以后,汉族人民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到他们.正如马克思所说:"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因此北  相似文献   

18.
一、湘、淮军军制1、湘军鸦片战争后最早建立的非经制兵是湘军,由大地主大官僚曾国藩创建。其基础是他在湖南湘乡的团练和江忠源的“楚勇”以及湖南各地的团练乡勇。1853年(咸丰三年)正式创建营制,因这支拥有五营、六千人的乡勇起源于湖南,便被称为湘  相似文献   

19.
拜读黄佩瑾先生《论鲜卑拓跋部向封建制的转化》一文,获益良多,但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今不揣冒昧,撰文求教。一、拓跋珪建立的魏不是奴隶制国家黄文说:“拓跋珪即位以后,就建立了主要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封建主利益的国家。”这个论断,虽未明确地说拓跋珪建立的国家是奴隶制的,而只说它是“主要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的”。但根据“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原理推论,黄文所确定的拓跋珪建立的国家性质应是奴隶制的,即使它处于过渡阶段,也应属于这一范畴。  相似文献   

20.
新乡市地处中原,市博物馆的许多珍贵文物,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平原省文管会从现今的鲁西、冀南、晋东南和整个豫北几十个市、县征集而来。现将部份有价值的石造像略作介绍,供读者研讨。从公元386年,拓跋珪在代北建国,称北魏。后有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五个朝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