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陶渊明美学思想核心在于一个"真"字,陶渊明美学思想核心的形成有着厚实的现实基础和深刻的哲学基础,他把人格之"真"与艺术之"真"完美的融为一体,陶渊明"真"美显示出来的境界主要表现在他对诗意乡土生活的营构和死亡意识的超然解脱以及其"自然化迁"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2.
作文之法,郭沫若曾说:“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化。”有效的作文教学亦是如此。“我”“真”“美”是本人在初中记叙文写作指导中总结出的三字“经”。“我”字体现的是以我为主体的写作理念;“真”的情感是写作的动力;“美”的语言则彰显出个性。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真”作为一种诗歌意象在他的诗歌中多次出现,究其内涵,就是朴实无伪的自然本性。陶渊明的复杂思想、独特个性和他的出身阶层以及当时的生活环境都促使他在人格上追求率真朴实,在诗歌创作上也形成了一种描真景、抒真情、表真意、悟真理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4.
孙红震 《天中学刊》2005,20(4):91-93
科学是“五四”时期新思潮向传统势力宣战的两大旗帜之一。“真”是科学的本质,科学思潮在当时强大的渗透性与潜在的导引作用以及“五四”文学先驱对科学的崇奉使得“五四”小说家在创作中注重于对“真”的展现,即求“真”。写实主义小说与浪漫主义小说均是如此,只是二者对“真”的追求在表现形态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诗文中存在着大量的异文情况,其中最受关注的是《饮酒》其五中“悠然望南山”与“悠然见南山”,即“望/见”之异,宋代苏轼对于陶渊明《饮酒》其五的精妙解读,对于该诗的经典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陶渊明经典地位的确立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将通过“望/见”之异看后世对陶渊明诗文异文的接受情况,尤其是苏轼文人集团对陶诗的解读从而产生的“苏轼效应”,并结合田晓菲的《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分析这种对于异文的选择对陶渊明诗文及陶渊明本人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美学角度来探讨陶渊明诗文中“真”的境界,指出其“真”的境界来自于陶潜对生活的真诚、来自于人格的力量;同时又分析了“真”的境界的构成因素及其特点;阐述了这种“真”的境界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梅大圣 《九江师专学报》2004,23(2):11-15,36
魏正申教授在《辽宁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上以《彭泽归田后的陶令真的没有“事功”思想吗——答梅大圣教授》一文中,释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之“志”,是“以诗文传世”之“志”,并把立德、立功、立言,以及立善与陶渊明的诗文创作等同起来。这样认识陶渊明的文学活动,是与陶渊明以诗文来显示、阐释他的独特的崇尚自然的文化性格相违背的,陶渊明归田后之“志”决不是“以诗文传世”。  相似文献   

8.
有人说:“文本解读可不求甚解。”这话我不敢苟同,任其说我也只能赞同一半。在学生解读文本时,可如陶渊明所言:“好读书不求甚解。”然而,《说文解字》云:“读,诵书也”,“读”字的本义是背诵朗读的意思,后来“读”又引申为“阅读和理解”。书大体上具有文本与意义两个方面,陶渊明的“读”和“解”实际是说了知意而后达理这样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读和解读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求真 什么是作文的“真”?在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人、事、景、物是真,基于生活的艺术加工和合乎情理的虚构也是真。说假话大话不是真,无病呻吟不是真,胡编乱造不是真,抄袭作文更不是真。作文求真,就是要求我们怀着一腔真情去写作,写出“我”的生活和想象、“我”的情感和体验、“我”的思考和感悟……作文求真,首先是要求我们具有十分认真的写作态度。这是写好作文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苏轼对“平淡”风格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他对陶渊明诗歌“枯淡”美的批评上。“枯淡”风格的形成是一个“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过程,体现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就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美学效果。从“枯淡”风格出发,苏轼发现了柳宗元、韦应物诗风与陶渊明“同源”,并作出了“柳在韦上”的判断。苏轼还创作了大量的“和陶诗”,这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1.
彭静 《江苏教育》2006,(3B):10-11
小学生的作。概括地说是所谓“真”.即体验真、感情真,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作的“真”从何而来?来自作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笔以为,只要教会学生用“两条视线”读懂生活,感悟生活,不断获得“自然得之于己”的愉悦,便能达到“欲罢不能”的乐写境界。  相似文献   

12.
[简评] 问人间“情”为何物?在本中不难找到答案。本贵真,本即以真取胜,不是母亲却胜似母亲的老师,无不让人肃然起敬。全围绕一个“幸”字展开。以“你”对我的关心为明线,以“我”对“你”的变化为暗线。一张一弛,扣击读的心灵。让真情缓缓舒展。一切都在自然中发展,一切都在不经意中延续。笔法细腻,平淡中见真情;细节连缀,细微处显爱心;再现情境,历历在目。情之深,可感;情之切,可察;情之浓,可品。这是对“情”的珍爱,更是对“真”的颂扬。是一篇难得之作。  相似文献   

13.
数据意识是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一,是数据素养形成的先决条件。让学生经历“真学习”,在“真情境”“真经历”“真表达”中,通过“真问题”“真任务”“真评价”,体会数据收集的价值,不断积累数据处理的经验,提升数据分析的素养,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  相似文献   

14.
引题2005年6月11日,高考后的第三天,我收到了一条短信——“上辈子杀猪,这辈子教书;上辈子杀人,这辈子教语文。”发送短信的正是一个“上辈子杀人”的老同学。我有理由相信编写这则短信的人肯定是位语文老师,而且还应该是位曾经深爱过语文而又被它深深“伤害”过的同志。短信不免夸张,但至少反映了相当一部分语文老师“迷惘”、“困惑”、“尴尬”、“痛苦”的真实处境。为什么引领人们去感受“真、善、美”的语文却没能给语文老师带来欣慰与快乐呢?!我一直都很固执地认为语文教学所恪守的“真”,主要应该表现为指导学习者用得当流畅的语言…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释“真”发端,分别从陶渊明思想之“真”和诗歌之“真”两个方面深入细致地论述了它们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和表现特征,揭示了二者的内在联系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神奇的梦     
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我拿着一个遥控器,上面写着“春”“夏”“秋”“冬”。我一摁“春”,花就开了,青蛙也来了;我一摁“夏”,天就阴了,要下雨了;我一摁“秋”,秋天来了,果子熟了:我一摁“冬”,雪花就飘落下来。可有意思了!我真想拥有一只可以控制四季的遥控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现状 当下,学生作文中有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无“我”,我手写出来的并非“我口”,文中之“我”并非真我,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三个不同侧面,论述了陶渊明之“志”的具体内涵,探讨了陶渊明之“志”产生的时代和个人性格方面的原因,并对魏正申陶渊明“以文传世”的观点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9.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提出了“境界说”理论,而“境界说”的灵魂与核心就是“真”,只有那些表现了真景物、真感情的诗词才能得到他的赞赏和推崇。  相似文献   

20.
7月11日 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我拿着一只遥控器,上面写着“春…‘夏”“秋”“冬”。我一摁“春”,花就开了,田野绿了;我一摁“夏”,天就阴了,要下雨了;我一摁“秋”,果子全熟了;我一摁“冬”,雪花就飘落下来。可有意思了!我真想拥有一只可以控制四季的遥控器。[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