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爱尔兰著名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在他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采用了"精神顿悟"的创作技巧来展示人物错综复杂的感情。本文分析了《都柏林人》的压轴篇《死者》中主人公加布里埃尔的"精神顿悟",他的"精神顿悟"是在与三个女人交锋受挫的基础上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刘婷婷 《文教资料》2009,(10):32-33
《红字》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浪漫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品,作者以“A”为线索,描写了主人公海斯特·白兰的遭遇。作品通篇使用象征手法,起到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本文以“A”的多种象征意义、主要人物名字的象征意义入手研究象征手法。  相似文献   

3.
《招生考试通讯》2014,(9):43-43
2013年2月,李安凭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随后,更多的片约开始源源不断飞向李安。其中,美国福克斯有线电视网的新剧《暴君》,更是坚决要请李安当导演。最初,李安在看了这部连续剧的剧本之后,也曾为之心动。可是,就在大家无比期待之际,李安忽然发布了一则“辞职说明”:“《暴君》的剧集是一个精彩绝伦的构想,它的创意是我见过的电视剧中最棒的一部,对此我非常感兴趣。  相似文献   

4.
将于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劳动合同法》还未生效。其对企业产生的冲击和震撼已然发生,裁员风潮相继出现。其中,知名民营IT企业华为公司“鼓励7千老员工自愿辞职再竞争上岗”的举措,引起了人们对一些企业为规避《劳动合同法》的约束而提前”解套”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5.
《红字》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小说中红字“A”的象征意义丰富,在海斯特·白兰身上成为爱与反判的象征,在她的情人亚瑟·梅斯代尔身上成为罪与罚的象征。  相似文献   

6.
吴志梅 《考试周刊》2009,(13):28-29
《归宿》是澳大利亚当代小说家伦道夫·斯托的第三部小说,其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创造性使他成为一个早熟的作家。本文借助20世纪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原型论对这部作品进行解读,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寻找自我之旅。通过分析小说中主人公在旅程中逐步撕破“人格面具”,展示内心;走出“阴影”,净化灵魂;最后找到“自我”的过程,探索作品的现实意义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张锋 《教育与职业》2004,(16):20-20
我去年和公司签定了3年的劳动合同,上个月我找到一个更好的发展机会,想从公司辞职,不知道《劳动法》对于辞职是如何规定的? 读者:李平  李平同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31条规定:“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明确  相似文献   

8.
《四百下》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主人公在家庭、学校、少管所的一系列日常生活描写,挖掘出深层社会内涵,传达出对社会的看法和人生理念。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赫伯特·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探讨当代小说家安东尼·伯吉斯的作品《发条橙》,论述了《发条橙》主人公亚历克斯自由意志的丧失与重获,结合"单向度"理论分析人类对追求自由意志的种种尝试与思考。结合现代人的思想生活境况,提出自由意志选择的真谛所在。  相似文献   

10.
“灰姑娘”的故事是世界上最流行的童话故事之一。最早记录于我国唐代《酉阳杂俎》卷一《叶限》中,后经阿拉伯人传至欧洲。在漫长的发展中,此类故事形成了相似的母题,由于受到不同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等因素的影响,这一母题下的故事也会存在一些细节上的差异。主要以魏以新译的《格林童话》中的灰姑娘与《酉阳杂俎》中的叶限为代表,从女主人公的态度、神力相助、男主人公行动以及恶势力结局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这一母题故事中所蕴含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1.
高等学校的教师辞职是我国法律中的一个盲点问题。按照法律的规定,高等学校实行教师聘任制度。我们如何理解聘任制度?是把它作为一个劳动法律制度还是把它作为旧有的人事制度的延续?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牵涉到教师辞职的法律性质,我们应当把高校教师辞职当作是违约还是行使自身的权利?这个问题现在已经非常尖锐地体现出来。在此,通过对聘用合同的性质研究,结合《劳动合同法》的相关制度,对这个现实问题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12.
1919年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爆发后不久,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自动去职,辞职事件之原委究竟如何?至今学界对此仍有不同的看法,故本欲从蔡元培、学生、北洋政府当局三方加以考察,通过分析他们之间的微妙关系加以理解。  相似文献   

13.
金斯利·艾米斯是二战后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同时也是英国“愤怒的青年”小说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代表作《幸运的吉姆》讲述了一个出身于中下层社会的知识青年吉姆·迪克森在一家大学任教但不容于重视出身的上层社会而闹得笑话百出的故事。金斯利·艾米斯一方面表现了主人公吉姆所处的“沉重”的世界;另一方面他也借用“轻逸”的视觉意象、轻质的语言和人物形象,表达了主人公对沉重的主流文化的成功抗击。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有意识地通过分层叙述的独特设计,将作者与叙述者和主人公之间互相映照和喻指的关系暗示出来,让读者领会《红楼梦》故事的自我抒写意味,这是跟《红楼梦》的创作目的和思维特征“自况”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著名的通俗小说《红楼梦》,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融会了古典书面语言的精粹,其文学语言具有生动形象、准确精炼、自然流畅的特点。在《红楼梦》中“的”字的使用情况比较复杂,通过分类法具体分析副词、形容词、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动词等的后附成分“的”字的使用情况,探求汉语常用虚词“的”的变化发展情况。研究归纳《红楼梦》中“的”字的应用情况,对于现代汉语语法关于“的”字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我们也可以领略体会曹雪芹通俗精炼的文学语言。  相似文献   

16.
《红字》是美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萨尼·霍桑的代表作。通篇洋溢着浪漫主义情调,同时也充分展示了霍桑矛盾彷徨的宗教观,这在“红字”内涵的丰富性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红字”在清教徒及世俗的眼中是“通奸”一词的缩写“A”,即罪恶和惩罚的意义,而在主人公海丝特·白兰的心中却是自由、爱情、幸福、善良的展现。所以她在形式上虽然接受了惩罚胸前佩戴红色“A”字,而在思想上却“没有接受惩罚她的那些道德规范”。而且这一罪之罚的形式标志“A”字也被绣得光彩夺目,并成为“她进入别的女人不敢涉足的领域的通行证”。本文通过对《红字》中“红字”丰富的内涵浅析,来揭示霍桑在宗教上的矛盾和彷徨。  相似文献   

17.
《论语》中“然”字共出现了38次,其中有1次是用作构成人名(季子然)的;《孟子》中“然”字共出现184次,其中有6次是用于构成人名(然友)的;我们将用作人名的“然”排除出研究范围,对比《论语》中的37处“然”和《孟子》中的168处“然”用法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菲茨杰拉德是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美国小说家之一,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写尽了“爵士乐时代”的繁华与虚空.通过表现主人公盖茨比的理想和爱情与当时社会和环境的冲突,菲茨杰拉德揭示了主人公的毁灭性命运,塑造了一位社会悲喜剧中的“反英雄”形象.本文通过分析盖茨比的“反英雄”形象和展示“爵士乐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社会价值观,来揭示盖茨比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在狄更斯的《远大前》(Great Expectations)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两部著作中,其标题中都不约而同的使用了“Great”一词。该词在文中的蕴意十分丰富,展现了两位主人公所处时代最动人的梦想及其幻灭的过程。本文拟从此切入,揭示作品的思想主题,凸显作者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对西方文明的考问,通过呼吁人类道德和精神文明回归而体现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0.
郝利军 《文教资料》2010,(28):15-16
在《飞越杜鹃巢》这本小说中,肯·凯西将基督教文学中的“替罪羊”原型进行了移植,通过写主人公麦克默菲代替人类受罪而死这一替罪,希望以此能唤醒大众逃离非人道的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