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梅培军 《广西教育》2014,(28):44-47
正何谓现象学语文?简而言之,现象学语文就是在教学论的层面提倡语文教学以"生活世界"和"学生体验"为出发点,用文化还原法还原、重组生活世界与主体间性的关系(胡塞尔现象学专业术语,意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这里指师生之间的阅读主体关系),将语文还原为多彩、真实、质朴、鲜活的语文。现象学语文汲取胡塞尔现象学的主体间性理论,提倡语文教学应将"学生体验"作为切入点,其文本解读观以理解、解释和建构文本的意义为指归。现象学语文认为,读者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总是通过文本与潜在地存在于文本中的作  相似文献   

2.
胡塞尔“回到实事本身”和“生活世界”的理论为现象学奠定了基础。将现象学理念运用到教育领域,帮助我们走进教育发生的现场、充满丰盈实事的生活世界来重新理解教育,使教育不再枯燥、抽象。作为一种实践的教育哲学,现象学教育学注重研究教学的意向性、教育的生活世界和师生的“主体间性”,为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视界。  相似文献   

3.
在胡塞尔现象学中,语言分析是意向分析的准备工作之一,语言与意向性、现象学还原、主体间性和生活世界等现象学问题都有紧密关联。这些关联包括:第一,语言与意识一样,也有指向性、构成性和发生性等意向性特征;第二,语言也需要现象学还原,以通达本质;第三,语言是主体间性构造的要素;第四,语言参与了生活世界的构造的全过程。总之,语言贯穿于胡塞尔现象学诸问题之始终,正是凭借语言,我们才有可能把握意识的本质结构。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5,(63):185-186
现象学是现代西方哲学最重要的哲学思潮之一。生活世界、回到事情本身、主体间性等思想无不渗透着许许多多的感动教育思想。本文在现象学的若干教育思想下阐述教育中感动教育的必要性及教学过程中感动教育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一、主体间性的哲学本源主体间性是胡赛尔现象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胡氏现象学属于先验唯心主义的变种,要理解现象学就必须追溯西方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元知识论。  相似文献   

6.
文艺活动的主体间性问题是近年来文艺学研究中一个日渐引起人们关注的话题。从思想史上来看 ,主体间性问题最初是由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提出来的 ,这一理论以后逐渐发展成了现象学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系统地梳理这种理论在现象学运动中的发展过程 ,对于促进我国文艺学界的相关研究无疑是大有帮助的。本文即集中讨论了现象学文艺理论的三位代表人物萨特、乔治·普莱和杜夫海纳在这一问题上的相关论述 ,试图勾勒出主体间性文艺学的基本轮廓。  相似文献   

7.
基于现象学视阈下的对话教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象学以研究现象的本质为己任,试图系统地解释和描述生活经验中的内在意义。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具有现象学的主体间性特征,这种主体间的对话和共同反思的关系是回归教育本质的路径。对话教学是师生基于关系价值和关系认知、整合反思与互动、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合作创造知识和生活的话语实践。有效对话发生在对话双方自由的探究中或自发的讨论中。有效对话教学应该具备这样几个特点:交流中相互平等;沟通中相互理解;合作中共享;存异中创造。  相似文献   

8.
当代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向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提供了哲学基础。按照主体间性哲学思维,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摒弃传统的主体性教育理念,树立和贯彻主体间性教学理念,改革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实现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途径和手段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9.
一、主体间性的哲学本源 主体间性是胡赛尔现象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胡氏现象学属于先验唯心主义的变种,要理解现象学就必须追溯西方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元知识论。自笛卡儿提出了“我思故我在”这个著名命题,启动了近代西方哲学主体建构的宏大工程,把世界分为主体和客体两部分,确立了近代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传统。  相似文献   

10.
主体间性是现象学的重要概念,它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性和统一性,是两个或多个主体的内在相关性。我们一直提倡教师与学生在民主平等对话的氛围中进行交往,而主体间性正是贯穿于这一过程的重要因子。文章通过对主体间性内涵的解析,并对传统的师生关系进行反思,进而揭示主体间性的师生交往的内涵及特征,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师生关系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现象学开启了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向。作为现象学的重要概念,主体间性(交互主体性)为我们理解德育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对主体间性的哲学内涵进行了探讨,并对传统的德育观进行了反思,进而揭示主体间性哲学视角下的德育观的内涵及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主体间性:理解师生关系的新视角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现象学开启了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向。作为现象学的重要概念,主体间性(交互主体性)为我们理解教育、理解师生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对主体性和主体间性进行了探讨,并对传统的师生关系进行了反思,进而揭示主体问性的师生交往的内涵及特征,同时论证了对话作为师生主体间性交往的可行性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主体间性是现象学、解释学、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哲学的重要概念,把主体间思想应用到教育领域就称为主体间性教育。新课程改革提出了生成性课程资源的概念,在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过程中,要摈弃现代主体观的单分子式主体性,主体间的交往对话赋予了生成性课程资源的生命意义,对话中的民主平等是创生课程资源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主体问性转向的融合,要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学方式选择等问题。在明确在主体间性转向维度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好教师问、师生间、学生间交往的三个环节;践行学生主体、互动教学、共同发展等理念;通过采用课堂讨论法和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式,真正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衣东丰  刘丹 《时代教育》2016,(5):182-183
课程课堂教学质量关乎大学的成长,必须重视大学课程课堂教学质量。本文以电子商务专业专业课《网络营销》为对象实施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在主体间性教学理念下充分考量课程课堂教学中两个主体——教师与学生两个智慧个体的有效协同,理实一体教学法推动课程教学的效果得到显著提升。通过在《网络营销》课程教学中运用主体间性教学理念下的理实一体教学法探索一条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16.
教育的主体间性作为构建新时代师生关系的理论基础,解决了主体性教育的困境,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然而主体间性理论在认识论方面的共识始终无法解释本体论方面的分歧。萨特在本体论方面指出的体验主体与经验主体的不同无疑给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构建打开了新的视野。对现象学主体间性理论的反思,有助于我们重新洞悉师生关系的本质,从而确立主体性教育原则,促进师生关系走向和谐。  相似文献   

17.
主体间性视阈下的品德课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主体性与主体间性是主体教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主体间性作为继主体、主体性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哲学思维方式,为我们认识教学、理解师生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角。在品德课教学中,自觉运用主体间性理论,可收到品德教育教学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师生关系:走向身体间性——师生主体间性的本体论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身体现象学理论看,师生在教学中的相遇首先是身体的相遇,身体是介入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学过程处于身体之中。同时,教学过程也是身体—主体从情感出发,借助于身体的实践,实现身体从自然性向文化性生成的"人化"过程,展现了身体—主体"我—我"的主体间性关系。身体间性的师生关系不是一种理论知识的建构,也不是一种技术知识的塑造,而是一种实践知识的机智表现,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养成反思的习惯。  相似文献   

19.
主体间性对主体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子式个人主体理念导致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为了使人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对立分离状态中结合起来,西方哲学提出了“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的范畴。倡导主体间性对现实主体教育的价值取向、实践观、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以及教师教学研究和课堂教学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因此,主体教育应把主体间性作为一种新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0.
优秀教师被认为是集智慧与技能于一身的教学模范.他们的课堂教学是民主、宽松的,师生间是平等对话的.通过观察和研究发现其中渗透着现象学的相关理念.我们应充分利用现象学使其服务于教学.在教学中关注师生的"生活世界",巧妙地把他们转化为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师生对话,使其成为师生美好、和谐关系的纽带;促进师、生、文本间的理解,创建新"文本"的关键情感因素.在实践中,教师应研究并运用好现象学的核心理念,促进自身成长,促使教学高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