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王蓉 《江西教育》2009,(11):27-27
《规定》第十六条使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在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的同时.可以采取适当的批评方式教育学生.保证了班主任有更大的施教空间,我们为之叫好。《规定》出台之前,有责任心、有作为的班主任并没有放下“批评”这一促进学生成长的利器。看来谈论批评教育,“应当”与否已是定论.关键还是要把握“适当”.  相似文献   

2.
批评的艺术     
古春笋 《师道》2005,(5):37-38
批评也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方式,对教师而言并不新鲜。若批评学生的方法不恰当,采用“压服”、“训服”式,往往是压而不服,而且会引发新的思想问题,造成师生对立.不利于思想品德教育的开展。今天重提“批评”这话题时,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沉重。这种沉重源于我偶然翻阅学生的一篇周记:  相似文献   

3.
批评的自觉     
文学批评中要有一种“批评的自觉”意识,即一种既承认理论的有效性也承认理论的有限性的自觉。文学在表现一个可能的艺术世界,这个艺术世界最经久不衰的批评方法是审美批评和意识形态批评。当然,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理论中,人们对审美和意识形态的看法也会有所不同,但审美批评和意识形态批评不一定是必然对立的,我们也许可以在人本主义批评中找到这两者的一个最佳结合点。  相似文献   

4.
沈梦瀛 《天中学刊》1999,14(4):42-44
批评界似乎没听说过有这么一种批评方法称作作家批评,这不过是从艾布拉姆斯的批评图式的四要素中,根据批评的侧重点临时立下的名目。美国批评家M.H.艾布拉姆斯在他的名著《镜与灯──浪漫主义批评传统》一书第一章‘批评理论的趋向”中提出了通行的批评模式图[1]艾布拉姆斯说:“显然一切符合情理的理论,多少都要考虑到这四个要素。然而我们将看到,几乎所有的理论都明显地偏重于某一个要素。也就是说,批评家倾向于在这四个要素的某一个要素里提取他们的解释,区分和分析作品的主要范畴,以及鉴定作品价值的主要标准。因此,这种分析…  相似文献   

5.
批评是我们学生管理工作者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运用好管理中的批评艺术,使批评的“正效应”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切实作到动机与效果的协调一致,始终是我们批评的终极目的。下面从三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粗浅的认识,以供参考。一、批评的前提条件著名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说过:“我谅解犯错误做错事的孩子。”这句话实际上道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即谅解和宽容能减轻学生接受批评时的敌对感,能在师生间架起情感沟通的桥梁。犯错误的学生经常接受老师的斥责、惩罚和同学们的耻笑、歧视,一般都表现的比较自卑、敏感。因此,批评学生时诚恳的态度,真实的爱…  相似文献   

6.
写下这个题目,在我是有感而发的。极目文坛,创作中的“祛魅”已行进了二十来年,而批评中的“魅”仍然笼罩不散。顺应20世纪是批评的时代这一国际气候,中国的文学批评在抽象晦涩的理论模式和花样翻新的形式泥淖中越陷越深,颇有找不着北的趋势了。感叹于斯,在这里我重新翻拣一下主观的文学批评话语的精华,意欲在一片客观批评的科学理论崇拜之“魅”中见出一丝批评主体与批评对象灵魂契合的感悟印象之光。  相似文献   

7.
学生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教育教学中教师怎么去批评和教育却大有学问。许多人认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喋喋不休”的批评声中,一遍又一遍地向学生解释我这是为你好,可学生就是不领情,依然如故。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开展学生乐于接受的、入情入理的批评呢?殊不知,再好的良药不进口入肚怎会利于病,忠言不入耳怎能利于行?巧用批评,变“良药苦口”为“良药爽口”更能为学生所接受,更能展示教师的德才和风度,以真正达到批评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为人师长者,难免给“患者”开出“批评”这剂药,但如何让“患者”口服心服,确实是一门艺术,我就着实在这上面有过几次大的失误。  相似文献   

9.
现在人们吃“绿色食品”,买“绿色家具”……,难道批评不可以“绿色”吗?回顾、反思十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使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内心世界里都有一颗向上的心,都希望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好学生。但由于年龄还小,缺乏意志力和自制力,他们往往还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不过这是很正常的,我们做老师的一不必要大惊小怪,二更不要大做文章。小学生需要更多的是赞赏,但也需要批评。关键是面对他们的错误,我们教师是选择责难和声色俱厉的批评方式,还是选择启发和严而不厉的“绿色的批评”方式,我们当然应该选择后者。我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五种“绿色批评”方式。  相似文献   

10.
王文茜 《学语文》2013,(3):76-76
在讨论金圣叹的批评文体之前,笔者认为有必要先对“文体”和“批评文体”的概念做简短陈述。首先,什么是“文体”?童庆炳先生将文体划分为“体裁”、“语体”、“风格”,认为文体是个大概念,并且是关于文学形式的大概念。我们再来看“批评文体”这个概念,蒋原伦先生曾提出,批评文体是体现在批评文本中的批评家的言说方式。知道了什么是“文体”和“批评文体”,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对金圣叹的批评文体做出分类。  相似文献   

11.
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犯这样那样的错误,需要我们老师的批评教育,但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自尊心,这就给我们老师批评学生带来了困难,可有时又非批评不可。怎样批评才能既不伤学生的自尊心,又能使他接受批评呢?在我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以下三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审美印象批评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园地中一道小巧而亮丽的风景。在本文中,笔者试图对这一批评话语的总体特质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对其核心概念如“灵魂探险”、“趣味”、“人性”等进行辨析,最后从批评文体的角度阐明现代审美印象批评以美文批评享誉现代文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第四届鲁迅文学奖于2007年年底揭晓并在绍兴颁奖。在这一届的获奖作品中没有杂文,陈鲁民对此深表不满。他在(作品与争鸣)上撰文说:”我详细看了活动的相关报道,对小说、诗歌、翻译等其他奖项无异议.只对优秀散文杂文奖有不同看法。既然叫‘优秀散文杂文’奖,那就应该既有散文又有杂文,即便散文多一点。无论如何也要给杂文霉下一席之地,可是。  相似文献   

14.
杂文是以批评和讽刺为特征的,因其如此,杂文便以其短小有力在诸多文体中凸显出来,人们也更多地看到了杂文的力量而忽略了其柔美的一面,尤其在“鲁迅笔法”出现之后,“投枪”和“匕首”更是作为杂文精神被广泛推崇,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杂文的美的缺失。杂文需要力量,也需要柔美,需要借助柔美使力量得到充分的渗透,这就要求杂文写作中注重柔性笔法的合理运用。  相似文献   

15.
一次闲聊中.女儿跟我说:“老师的—句表扬胜过一千句批评”。我惊呆了,她说这是她这么多年做学生的感受。我无言回复我的女儿,沉默中想到了我的那两个学生……  相似文献   

16.
批评的艺术     
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管理中要讲究批评的艺术,将批评与鼓励相结合、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冷处理”与“热处理”相结合、批评与书面教育相结合、“讲道理”与“摆事实”相结合,如此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7.
孟庆义 《山东教育》2002,(14):14-14
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是班主任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本文就批评学生的方法提出十条供同行们参考。一、关怀批评。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批评。班主任批评学生时,切忌以教育者身份自居,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而要以同志式的诚挚关怀与热爱的感情去感动批评对象,以引起批评对象感情上的共鸣,化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一旦批评对象完全理解了班主任的善意,不但会把班主任的批评当成忠告,还会从心里产生一种克服缺点和错误的强烈愿望和力量,这就是关怀批评。关怀批评最忌偏心、成见。二、示范批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班主任…  相似文献   

18.
杂文,尽管除批判性杂文外,还有歌颂性杂文和知识性、趣味性杂文,但是,作为一般杂文,它更多地与“匕首”、“投枪”、“灸针”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以其锐利的“针”和“刺”,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萨斯拉夫斯基,摘自高等教育出版社1956年版《文学理论学习参考资料》831页),担负着对人类中的可笑、可鄙、丑恶的人和事,对“社会的锢疾”的批评任务。而这锐利的“针”和“刺”,其锋芒就是由于讽刺的磨砥而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9.
邱茂君 《山东教育》2011,(11):14-14
校园里有一块长满杂草的闲地,我们几个勤快的教师把它开辟成了种植园。夏天种豆角、茄子、黄瓜等,秋后种些白菜、萝卜等。在菜的生长过程中,我们不打各种催熟、长花、灭虫的药剂,所以大家都说这才是纯天然的“绿色蔬菜”,吃着放心。由此,我想到学校的批评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批评也带上点“绿色”,那么,孩子们会不会听着更舒心些呢?  相似文献   

20.
袁华 《教书育人》2002,(3):37-38
学生犯了错误,老师批评批评、帮助帮助,这无可非议。但我们作老师的,可不可以注重和研究一下批评人的技巧,让批评艺术化,良药不再苦口,让批评对象更易于接受。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虽然也是老师的“下级”。学生不比成年人,他们的心理承受力是有限的,换言之,他们身心都还很脆弱。对成年人适应的批评方法,对社会人适应的批评方法,对学生未必适宜未必有效。现代社会和这些年特殊的人际环境,以及家庭由于独子而家教歧途,使不少学生的心态与我们那些时代有了太多的不同。我们读书时,老师或打或斥或训,严得象个龇牙咧嘴的天神,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