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8 毫秒
1.
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伟大的传记文学著作,“《史记》学”中文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全书130篇,悲剧人物传记有70多篇,悲剧人物120多个,构成《史记》人物形象的主体部分,他们的精神光耀千古。作者运用了互现法、比较法,抓住主要事件和生活细节,以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悲剧性格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给后世留下一座挖掘不尽的宝藏。  相似文献   

2.
《史记》悲剧人物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的《史记》以其数以百计的悲剧人物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目光。他们的一生都在与天命、与生死、与现实的搏斗中度过的,而他们在面对挑战时所表现出来的大义凛然、顽强抗争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人们的心灵。也正是有了他们,《史记》才显示出一种苍远而悲壮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3.
一、被誉为“千古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巨著《史记》,千百年来之所以在文学和史学的殿堂上位置显赫,固然因其在史籍体例、思想观念、语言风格、人物塑造等多方面具有垂范后世的意义,但还有另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不能忽略,那就是其憾人心魄的悲剧艺术效果,令人为之或慷慨激昂而悲歌,或拍案惊奇而诧异,或唏嘘连声而叹惋,或切齿震栗而竦惧。那惊天地而泣鬼神的卓越的悲剧艺术效果成为建构《史记》文学艺术成就的重要成份,“悲剧气氛无往而不在”。  相似文献   

4.
由于司马迁处于逻辑性思维高度发达的时代,因此《史记》中据实而录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渗透着他对当时社会的深刻观察和认真反思.《史记》记载的许多历史人物往往成为一类高度的典型;它所展示的历史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则因其体现了社会的本质和生活的必然而不断在历史上重演、复现.《史记》提出了大量的带有普遍性的社会人生命题,因而它超越了实录的历史和形象的文学而步入了哲学的境界,呈现出象征主义色彩.司马迁记载历史人物时在实录的基础上对之进行了清醒的选择,这体现了《史记》象征主义的自觉意识.同时司马迁对历史现象的悲剧主题体会尤深,这就使《史记》的象征主义具有了悲剧色彩.《史记》象征主义的方法学价值正是在记叙和观照中得到了体现.  相似文献   

5.
《桥》作为废名的代表作之一,是典型的诗化小说,文风清丽,意境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与美学价值。但细品此文,不难发现在“美”的背后隐含着一些“悲剧色彩”。这种悲剧是主人公含蓄隐忍的情感,是作者无可奈何的心境,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唯美,是一种与世隔绝的沧桑感。本文结合作者生平经历,采用作品中人物与现实中人物对比的方法,从景物悲剧美、人物悲剧美两方面探讨《桥》的悲剧美,挖掘其深层次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6.
元代文学具有其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在这种背景下,《史记》在元代的接受研究就更具价值与意义。《史记》精神源远流长,滋养了后世文学,在元杂剧中主要表现在对《史记》批判精神、侠义精神、悲剧精神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韩兆琦教授这样评价:“《史记》是一座大山,永远耸立在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之林;《史记》是一曲悲歌,永远回响在中国与世界的历史长河上。”执教以来,对于《史记》的阅读教学,经验是很少的。在指导学生学习了《(史记〉选读》后,感觉首先要有整体认识:了解司马迁;了解《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它体现了司马迁的价值观、生死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和进步的历史观,带有其鲜明的感情色彩。对待不同人物,他的感情是不一样的。可以借助《报任安书》一文来了解司马迁“隐忍苟活”,以生践志,从创作《史记》中找到自己的尊严和生命价值,从自比古圣先贤中获得安慰与自我肯定的心路历程。同时在阅读教学中,注意抓住表现情感的语言来分析司马迁的情感倾向。当然,在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中,也不可偏重一家之言,可以站在历史与现实的角度,以时代的视角解读历史,观照现实。  相似文献   

8.
《史记》是一部体大思精的巨著,他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之间三千年的历史,囊括中外,贯通古今,有很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全书一百三十篇,其中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都是写人物的,因而它又是一部人才学资料宝库。《史记》作为以人才为中心的通史,通过对众多历史人物事迹的记叙,并以“太史公曰”这一形式所作的人物评价,反映了司马迁在人才学方面的见解,“本纪”、“世家”、  相似文献   

9.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学与文学价值璀璨古今.司马迁开创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修史笔法,本着“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描绘时代更迭中帝王将相的事迹的同时,大胆突破以往史书的惯例,为处于历史边缘、生活于社会底层的人物立传,对他们进行褒贬奖掖.《史记》社会底层人物形象类型丰富、个性鲜明,具备典型性、代表性.司马迁不惜笔墨,以赞扬为主,为这些“小人物”立传,这也是成就其“一家之言”修史宗旨的创作实践.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篇夹叙夹议的历史人物评传,相当于现代的“人物述评”。《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的历史著作,后代史学家高度称颂它是“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同时,它也是一部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批判精神的文学著作。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如何写项羽,感动读者两千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史记》是一部历史性与文学性、客观真实性与主观抒情性相统一的宏篇巨著。《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文学色彩最浓厚的篇章,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生动、最豪迈的悲剧英雄。其不朽功勋在于巨鹿之战大破秦军主力,最终导致秦王朝覆灭。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通过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等事件对项羽性格、心理和气概做了精采的描写,使项羽形象真实、生动、丰满。  相似文献   

12.
“究天人之际”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表现他对于天人关系的个人探索。他注意到天的意志与人的意志有相分裂的一面,叉特别重视人的精神独立与独特价值,并在《史记》中予以突出,使得《史记》所兼具的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具有与古希腊悲剧观念极为相近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3.
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如沧海一粟,在滚滚历史潮流中只是浪花一朵,那些在史书上留下痕迹的英雄人物,散发着无比的吸引力。纵观《史记》全书,众多的人物跃然纸上。信陵君、侯生、廉颇、蔺相如、孙膑、庞涓、李广、项羽、刘邦、管仲……司马迁笔下的这些人物,履历了漫久的历史长河,经历了无数春花秋月,风风雨雨,白云苍狗,但读后依然能透过一篇篇的文字记录,抚摸带有生命个体的体温,洞察人物的心态意绪,特别是他们的悲伤与喜悦,快乐与哀愁,憧憬与彷徨……以后的历史著作,也不再有《史记》那样的情况,这是《史记》在中国众多的史籍中特别具有文学魅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史记》是一部融悲剧与喜剧艺术于一炉的伟大著作。《史记》所以蕴含丰富的喜剧美,与其所记载的历史时代的喜剧色彩有关,也与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内涵有关,还与司马迁本人的哲人气质和他所采用的“春秋笔法”有关。司马迁以幽默笔法塑造肯定性喜剧人物,记述了他们的风趣谈吐和诙谐故事,对“滑稽俳优”人物的描绘尤其精彩;他还用讽刺笔法塑造否定性喜剧人物,展示了一些贵族的丑恶面目。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曾评价史学巨著《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气势磅礴、内容宏深、思想前卫、人物丰富,它开启了我国纪传体史学,是我国古代的历史丰碑.同时,它又具有浓厚的悲剧情调和沉郁的悲剧意识,字里行间渗透着悲剧气氛,悲剧艺术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16.
《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垓下之围》,是上海二期课改高中语文试验课本(第一册)中选用的一篇文言文。《史记》是悲剧英雄的画廊,《史记·项羽本纪》笼罩着浓烈的悲剧气氛,西楚霸王项羽是悲剧群像中的典型,《垓下之围》再现了那个充满血与火的悲壮氛围,是项羽这一典型悲剧人物历史生涯的最后一幕。在这一幕中,作者以饱满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霸王别姬、东城快战和乌江自刎三个令人心灵震  相似文献   

17.
《史记》全书共130篇,其中写人物的作品共112篇,在这当中有57篇是以悲剧人物的姓字标题的,另外还有一些是几个悲剧人物的合传,如《屈原贾生列传》、《孙子吴起列传》、《刺客列传》……粗略统计,全书写了约120多个悲剧人物,而这些悲剧人物多以惨痛的死亡经历告终。按死亡意义,可粗略地将悲剧人物分为以下几类:  相似文献   

18.
《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之所以能流传不衰,给后世文学以极其深刻的影响,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本身具有丰富多彩的美学价值,能给读者以多方面的美的享受与熏陶。“十五国风”是《诗经》的精华所在,它的美学价值尤其显得异彩纷呈,诸如:悲剧美、喜剧美、崇高美、自然美等等。本文旨在着重探讨“十五国风”的悲剧美,至于它的喜剧美、崇高美、自然美,已在另一篇拙作中论述。  相似文献   

19.
《丑小鸭》是一篇什么课文?是一篇童话,是安徒生创作的一篇经典童话,是一篇带有自传性质的美丽童话,是一篇用了多种手法写“人物”之丑的童话,是一篇反复写“人物”经受痛苦的童话,是一篇写命运转折的童话,是一篇有生动的叙述与描写的童话,是一篇表现“人物”对美的向往与追求的童话,是一篇意蕴丰厚的童话……  相似文献   

20.
《史记》中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一部以人物为线索的纪传体通史。太史公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终于完成了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巨著。由于太史公自身不幸的遭遇,使得整部书透露着浓郁的悲剧氛围。特别是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除了对史实的客观叙述与评价,他更是融合自我体会对他们抱以同情和感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