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邓小平都对社会主义共同富裕进行了探索。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局限,毛泽东虽然指出共同富裕的方向,但在具体思想和实现道路上出现了偏差.没有找到使中国人民尽快走向共富的现实道路。邓小平以政治家的勇气和睿智,吸取了毛泽东在共同富裕上所走弯路的经验教训,并对它进行了创新、突破和超越,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观,找到了一条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实现共同富裕的切实可行的现实道路。  相似文献   

2.
共同富裕是千百年来人们追求的理想目标,但是在人类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前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社会主义是实现这一理想目标的制度保证.从马克思到毛泽东、邓小平都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在新的历史时期,用共同富裕来构建社会共同理想,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符合世界历史进程中全人类共同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共同富裕是千百年来人们追求的理想目标,但是在人类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前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社会主义是实现这一理想目标的制度保证。从马克思到毛泽东、邓小平都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在新的历史时期,用共同富裕来构建社会共同理想,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符合世界历史进程中全人类共同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论述了毛泽东、邓小平对我党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探索,并对毛泽东、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分配思想进行了比较。指出共同富裕是毛泽东、邓小平分配思想的核心,正确处理物质利益与艰苦奋斗是毛泽东、邓小平都重视的分配思想内容。毛泽东、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分配思想是基本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的共同富裕思想 ,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基础上 ,依据我国的基本国情 ,积极探索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的可贵成果。但由于受到历史条件和认识水平的限制 ,其思想认识也曾出现过偏差和失误。毛泽东的探索 ,为邓小平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邓小平正是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的基础上 ,提出了允许部分先富、然后带动大家共同富裕的“大政策” ,找到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之路。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的共同富裕思想,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基础上,依据我国的基本国情,积极探索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的可贵成果。但由于受到历史条件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其思想认识也曾出现过偏差和失误。毛泽东的探索,为邓小平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邓小平正是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允许部分先富、然后带动大家共同富裕的“大政策”,找到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之路。  相似文献   

7.
共同富裕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核心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孜孜以求的理想.在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毛泽东把共同富裕作为立国执政的根本目标;并对共同富裕的实现进行了积极探索;邓小平继承、发展和超越了毛泽东共同富裕的思想,开辟了一务先富、后富、先富带后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道路;江泽民坚持并发展了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在先富、后富道路上,突出解决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加速了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使中华民族早日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是他终生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并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艰辛思考和探索,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与教训。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也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我党的奋斗目标之一。比较两位伟人的共同富裕观可以发现,他们既有相同之处,又有相异之点,正是在这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辩证发展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两代伟人的共同富裕观相同之处表现在…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为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结合我国的实际,吸收了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成分,并创造性地发展了这一理论,使之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提出了中国人民要实现共同富裕这一课题,并对它作了极其有益的探讨和实践,他关于这一问题的许多观点至今仍有指导作用;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的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成分,同时又在纠正毛泽东失误基础上超越了毛泽东。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极大丰富和发展,正是它指引中国走上了人民共同致富之路。必须坚持用毛泽东邓小平的科学的共同富裕思想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注重调节贫富差距。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提出社会主义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的基本理论构想,列宁、毛泽东在俄国和中国努力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道路,这些都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邓小平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探索社会主义的本质,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些著名论断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和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大成果.  相似文献   

12.
实现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为理论基础,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重要的价值追求,从毛泽东首次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再到新时代对共同富裕理论和实践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的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的辩证统一。新时代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进一步推动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并深化了共同富裕理论内涵与目标要求。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以坚持人民为中心为价值旨归,使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实践及其成效取得更进一步、更加实质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在邓小平的价值观念中居主导地位的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邓小平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群众在物质文化生活方面的共同富裕。与马克思和毛泽东的理想主义价值观相比,现实主义是邓小平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4.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那么如何达到共同富裕呢?毛泽东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毛泽东对共同富裕的探索已是我党的一笔宝贵财富,为改革开发以来我们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同志在列宁、毛泽东的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削除两极分化"及"共同富裕"分别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条件、生产关系方面的特征和终极的价值取向。这一理论澄清了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的模糊认识,为探索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奋斗的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对共同富裕思想有重大发展,这个问题也是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焦点。本文从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提出的背景出发,界定其科学内涵,并论证了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贯彻落实,在当前形势下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实践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各地的发展还不平衡,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道路还存在许许多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追求共同富裕仍然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毛泽东邓小平两代伟人社会发展战略思想中共同拥有的最核心的部分。但是由于思想的差异,毛泽东对社会发展的探索却严重受挫。本文通过论述邓小平对毛泽东社会发展思想的扬弃,实现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让中国人“富”起来的历史使命,阐明了邓小平对社会发展战略的匠心独运。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相继解读并实践了科学社会主义,邓小平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实现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升华。邓小平的科学社会主义观集中体现在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两大根本问题上,对科学社会主义内涵的升华则表现在消灭贫穷、消灭剥削、消除极化、共同富裕、富民强国等多个方面。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内涵的升华引领着中国社会主义于世界社会主义的衰微中实现了历史飞跃。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中,毛泽东、邓小平都提出要以整体为主导的系统论整体性思想。在认识和处理中央与地方、沿海与内地、先富与后富等关系问题上,由于客观环境、主观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毛泽东、邓小平的系统论整体性思想既一脉相承而又有所区别。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强敌环伺,毛泽东借鉴苏联模式,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采取区域平衡发展战略,并主张以平均来实现同步富裕。而处于和平发展时代的邓小平,立足整体,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采取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主张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当前,党中央提出的社会和谐思想与毛泽东、邓小平的系统论整体性思想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二代领导核心,毛泽东与邓小平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都进行了探索,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思想。当前分析比较毛泽东、邓小平的发展观,对于进一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入研究和贯彻科学发展观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文章在历史与逻辑的基础上,分析比较了毛泽东、邓小平发展观后认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是历史的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