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民间信仰的发生与人类的生存活动息息相关,并具有潜隐性、多元性、弥散性等特征。黄河流域山陕豫民间信仰的远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万物有灵观,其根脉孕育于农耕文化的土壤之中,围绕着物的生产与种的繁衍这两大需求,形成了以自然农业神信仰、社会保护神信仰、世俗化的儒释道信仰为主干系统的民间信仰谱系。九曲黄河、险象环生的地理形势和十年九旱、雨不逢时的气候条件衍生了独特的河神信仰与雨神信仰,经由灵验传说、人格化、世俗化等环节的演进机制,走向人们心灵深处,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社会转型期,民间信仰发展要加强信仰内部各要素的互动,促进民间信仰与社会结构各个环节的交融,发挥民间信仰对社会群体的道德伦理教化功能、社会组织整合功能和社会秩序的软性控制功能,彰显民间信仰在乡村振兴中的内生性力量。  相似文献   

2.
金花仙姑是产生于兰州的地域化传说,并向西流传到青海河湟地区。在传说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信仰促生了灵验故事的产生,同时促进了金花信仰的传播。在这一过程中,民间力量与官方力量都起了重要作用。而宝卷的编写与流传则进一步推动了传说与信仰圈的扩大。因此金花仙姑的民间信仰与民间传说互为作用、互为表里,构成民间基层社会极具活力的文化运动,这也是青海唯一地域化宝卷《金花仙姑成道传》形成与传播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以亲属关系比拟人神关系是中国民间信仰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前往妙峰山进香的信众们认为,神灵的灵验是基于彼此关系的阶序等级而呈现效力差别的差序的灵验。信众们通过对神灵的亲属称谓以及用亲属交往比拟宗教实践,试图与神灵建立起拟亲属的关系,进而用亲属关系的道德约束神灵的灵验。差序格局的中国社会支配了中国民间信仰的实践逻辑,形塑了信众的神灵观及其基础上的仪式实践。就这一意义而言,差序格局基础上的中国民间信仰具有比较宗教研究基点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介绍陈应功信仰的现状与现存史料情况;考证《灵显庙记》的两个版本和作者,陈应功的生平事迹、死后立庙情况、灵验事迹,及明、清以后的“盐神”传说。认为目前关于陈应功的生平记载有许多疑点,缺乏确凿证据;灵验事迹存在后人附会的可能,或为建构而成。深入研究陈应功信仰的源流和演变,对于理解我国民间信仰的流变、地方文化的延续以及历史传统的传承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灵验故事是当代人和神的生活故事。它具有不同的发生和存在形式,与民间信仰的关系密切。它既是对民间信仰生活的一种诠释和呈现,又是对民间信仰的反馈叙事。从另一个视角折射出民众的生存逻辑和乡土社会中的世界现。关照信仰活动中的灵验故事可以为民间信仰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但其自身的一些特点给研究带来很多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6.
麦益娇 《贺州学院学报》2011,27(1):50-53,126
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流传着一个动人的"刘娘传说"。刘娘传说和刘娘信仰对地方文化以及群体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民间叙事——传说的角度入手,将传说研究与信仰民俗研究结合起来,通过呈现刘娘传说和民间信仰,考察传说与民众的信仰生活之间的关系,极具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7.
回鹘文《荀居士抄〈金刚经〉灵验记》源自汉文灵验故事,梳理这一故事的源流演变有助于考察应验故事流变历程。写经灵异故事之演变体现了民间写经、《金刚经》信仰等风气的盛行,折射了佛教普及化与世俗化的时代特征。回鹘译文反映了回汉民族以佛教文化为媒介的交流现象,记录了回鹘接受大乘经典的真实情况,对研究回鹘佛教信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民间信仰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且广泛存在的、非官方的、非组织的对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体的信奉、敬畏和崇拜,是围绕着对于超自然力的信仰而形成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民间信仰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多元性和民间性、功利性和实用性、渗透性和包容性等特点。民间信仰与道德信仰有着本体论、价值观的相通,德福统一是民间信仰与道德信仰共有的理想,民间信仰为道德信仰提供教化途径。  相似文献   

9.
宾兴研究是科举学的新兴研究门类,从科举经费来说,宾兴既是政府财政性科举经费的统称,也是民间捐资助学、助考经费的统称。近年来对宾兴组织研究的相关论文多以清代江西省的宾兴组织、宾兴经费的来源及经费管理等问题为个案,间或涉及清代江苏省的有关宾兴事宜,但很少涉及江苏省所领八府之一的常州府的相关内容,也很少涉及整个科举应试过程中产生的各项费用开支细目。文章从清代江南省(江苏省)常州府不同时期的地方志入手,结合科举各级考试的程式,考察地方政府及民间助学、助考的公益行为与“毗陵独多才”关系。政府与民间重视教育经费,尤其是科举经费的投入,才催生常州府的科名之盛。  相似文献   

10.
深入研究浮丘山功德碑记、捐金碑记等史料和相关文献,可以认为,明清以来大伍、浮丘两山民间信仰朝拜圈形成的关键因素有:两山丰富的寺、庙、祠、观、庵等宗教文化建筑作为民间信仰物质载体的存在;平原民众对古渡关山原始的自然崇拜:地方神话传说、灵验碑碣的风传效应;地方政府有选择的支持与参与;华北南部相似的自然、人文环境以及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等。  相似文献   

11.
深入研究浮丘山功德碑记、捐金碑记等史料和相关文献,可以认为,明清以来大伾、浮丘两山民间信仰朝拜圈形成的关键因素有:两山丰富的寺、庙、祠、观、庵等宗教文化建筑作为民间信仰物质载体的存在;平原民众对古渡关山原始的自然崇拜;地方神话传说、灵验碑碣的风传效应;地方政府有选择的支持与参与;华北南部相似的自然、人文环境以及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等。  相似文献   

12.
孙国江 《天中学刊》2012,27(4):23-26
大禹治水传说相关叙事由区域性的传说不断向全国性的传说扩展,后又逐渐与各地文化结合,发展为各地不同的地方传说。早期传说中大禹治水的地域主要集中于西北地区,春秋战国后扩展至全国,秦汉时期发展为禹平定天下山川河流的说法。魏晋以后,治水传说逐渐与民间信仰结合,形成地方传说。自唐至清,大禹治水传说在基本定型的基础上又经历了儒家学者的考证,最终在官方话语、民间话语和学者话语的三重作用下发展为遍及全国又带有地方特色的传说体系。  相似文献   

13.
武强年画历史悠久,是民间艺术的瑰宝。传统的武强年画承载着民间信仰、哲学、道德、娱乐、教育等广博的内容。它既有传统的人物、山水、花鸟,亦有现实生活及时事新闻,其中对传统美德的宣扬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4.
选立科举考试行文范式最初出现在五代时期,当时被称为"贡举格"。宋神宗后,科举行文的立范活动开始兴起,南宋时期朝廷与士人均参与其间。元代立范工作主要由民间完成。明廷使科举行文的立范趋于制度化,民间坊刻兴盛。清代对于乡会试录的选编和民间坊刻管控较前代严格得多。历代朝廷选刊科举范文的本意是指导士子写作、改善文风,但一直影响不大。而坊间选刊的科举范文却影响很大,成为士子们考试时模仿、剽窃的对象,其对科举的作用也由有益变为有害。二十世纪初科举制度废除后,科举范文亦告消亡。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镇萧公庙度其神祗为研究个案,从分析乡绅官员的文字记载、萧侯故事建构、庙的流传分布、现实状况等方面入手,揭示民间信仰是乡绅民众与国家利益的结合点之一;历史传说,虽不可以作为可靠的史料,但它也是历史的一种“反映”;作为乡村社会历史记忆的灵验故事本身,是乡民的一种建构,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对已有“故事”进行“创作”和“再创作”的结果。总之,民间信仰的存在是一种既复杂又简单的社会现象,“复杂”在它的神话性,“简单”在它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雷州大量涉海传说的存在,是雷州的半岛地理条件以及由此形成的经济形式、民间信仰等方面对当地百姓精神创作活动影响的必然结果,这些传说反映了当地百姓利用海洋资源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轨迹,再现了历史上雷州海洋经济特点和民间信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检视千百年来妈祖信仰的起源和传播,我们可发现由民间祭祀而渐由官方主导,再由官方回归到广为民间崇祀的循环发展轨迹。尝试探讨各阶段的妈祖信仰轨迹,并借相关案例,通过对本土化妈祖信仰传说与在地特有的相关仪式庆典之举行、妈祖信仰善书(含经典)于本地的刊行与流传,以及妈祖精神之传扬近况,阐述其于马、新两国之发展和传播。  相似文献   

18.
文昌宫作为文昌信仰主要的物质载体之一,在科举时代是重要的祭祀建筑之一。清末科举制度瓦解之后,文昌宫祭祀属性降低,在民间社会承担了教育、社会救济、公共集会等多重社会功能,具有极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以浙西廿八都古镇两座文昌宫为例,从建筑布局、造型、结构、尺度、装饰等方面总结其建筑特征,揭示了清末后科举时代背景下,民间文昌宫对新功能与属性的适应,进一步分析了清末民间文昌宫新的文化内涵,以期为传统文昌宫建筑及其文化的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那棵"成精的老树"昭示了人与树、人与自然关系的神奇,昭示了报应的灵验、屡试不爽。这样的信仰在民间广为流传、根深蒂固。说到因果报应,人们常常会与"封建迷信"联系在一起。其实,因果报应很可能与"道"一样,是"惟恍惟惚"、"玄之又玄"、时而好像灵验,时而又并不立竿见影的神秘之事。而所谓"社会发展必然规律"不也常常并不那么屡试不爽、颠扑不破么?另一方面,当人们因为相信因果报应才敬畏神灵、敬畏自然、行善避恶时,不是充分体现出了因果报应的信念对于维系社会道德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吗?  相似文献   

20.
清代是中国历代科举考场制度建设的最高峰.除了殿试,从最低级别的童生县试到最高级别的举人会试,均出现了专用科举考场,但普及率各不相同.为了既能节约考试成本,又能为考生提供应试便利条件、加强考试秩序管理,清代各地将试院、考棚等考试功能建筑与政府衙署、地方官学、书院、文昌宫等公共建筑结合在一起.与其他专用科举考场一样,非独立型科举考场同样是清代地方社会努力追求科举考试制度公平的重要表现,体现了清代科举考场"以公益求公平"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