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考纲说明】2005年历史《考试大纲》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高考复习范围在以前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删减:一、2004年历史《考试大纲》中有而2005年历史《考试大纲》已删掉的内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屯田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二、教学大纲作了要求而2005年历史《考试大纲》未列入的内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手工业的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商业的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三、2005年历史《考试大纲》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指定的考试范…  相似文献   

2.
●学习提示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高考在本章的命题较为集中 ,涉及的知识点有 :淝水之战 (出过材料题、选择题 )、士族制度、江南的开发、孝文帝改革、南北朝一些朝代的地理位置等。出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考虑 ,加之高考提前 ,新出台的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对本部分内容作了大面积的删减 ,四个知识点 ,有两个知识点被首次列为阅读内容 ,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本单元内容复习只需关注 :“社会经济”和“文化”两大内容即可。●知识图解1 .魏晋南北朝时…  相似文献   

3.
依据2002年4月制定的《历史教学大纲》规定。本单元中“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夏、商、西周的文化”两节为学生阅读的内容。不列入考试范围。因此考生不必过分关注这些问题。整个先秦部分的历史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内容。复现率极高。复习本单元时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1.认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转变的根本因素。形成发展前进的历史观。2.认识思想文化的发展.是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生产和政治生活的必然反映。如科技与生产关系、百家争鸣等。3.从人类文明演变的角度看历史。即文明每前进一步。都必须付出代价。有时甚至是十分沉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4.
2004《考试说明》将《中国古代史》(新教材)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这一部分内容重新列入考试范围,反映了高考对此部分内容的重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揭开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序幕,对我国古代乃至现在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化、经济格局的确立具有重要影响,对我国现在发展区域经济构想,如西部大开发、重振东北经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基于此,我们组织了有关“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专题复习,希望对同学们的备考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一、2005年历史《考试大纲》的最新变化1. 2004年历史《考试大纲》中有而2005年历史《考试大纲》已删掉的内容中国古代史:夏、商、西周的政治与经济:周朝的强盛;井田制。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农业和畜牧业;手工业;商业、交通和城市。刺史制度。西域各族。两汉时期与越南的关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屯田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隋唐时期的府兵制和募兵制。隋唐时期的宗教和哲学;教育。庆历新  相似文献   

6.
新的《历史教学大纲》规定:“2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节为学生阅读内容.不列入考试范围。本单元复习的重点是:凡赛尔-华盛顿体系的建立。罗斯福新政。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与扩张。绥靖政策。考查主要侧重于对具体历史概念和知识点的考查。本单元与其他历史时期综合联系的题目较多。特别是有关国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依据新的《历史教学大纲》,本单元中“亚非的解放运动”一节作为学生阅读的内容,不列入考试范围。复习的重点应放在命题率较高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等内容上。因为对这两个知识的正确理解和掌握涉及了多项学科能力,同时也体现了考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8.
本单元包含《世界近现代史》下册第3、4章内容。依据新的《历史教学大纲》。“殖民体系的崩溃和第三世界的兴起”一节为阅读内容.不列入考试范围。本单元内容富有时代感、现实感.许多知识与当今国际热点问题相关。因此。历来高考命题频率较高。命题形式也涉及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等多种形式。  相似文献   

9.
2003年3月份修订并经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新教材。把“两汉的统治”、“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两节作为阅读内容。不列入考试范围。新的《教学大纲》则根本没有这些内容,因此,不必过分关注这些内容。本单元也是高考考查较为频繁的单元.应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视。复习本单元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分析政治和经济的关系。如皇帝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2.对于一些政治现象。既要宏观掌握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也要注意分析其原因。3.注意培养把握历史内在联系和规律的能力。如暴政导致秦亡。吸取教训则汉兴。4.运用比较法比较历史事件及现象。把握其共性与个性。揭示其规律。5.对于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要全面、客观、公正。  相似文献   

10.
新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把本单元的“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经济的发展和对外经济交流”列为阅读内容,不属于考试范围。但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与其经济发展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之间存在共同时态相互联系和历时态因果关系.因此这类问题,考生应引起注意。复习时应认识民族融合是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和重要形式.理解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认识三大发明及其传播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正确、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11.
依据新的《历史教学大纲》.本单元中“国民政府初期的统治”一节列为学生阅读内容。不列入考试范围。因此本节考生不必关注。复习本单元要把握三条基本线索:1.国民党新军阀取代北洋旧军阀的统治。建立国民党一党专政:2.中共从参加革命到领导革命.独立探索中国革命道路;3.日本帝国主义扩大对华侵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向民族矛盾转化。国共两党由武装对峙逐步走向合作。本单元所有内容向来都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复习时一定要高度重视。同时.本单元内容在革命传统教育方面的价值也异常重要.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的内容,对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然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依据新的《历史教学大纲》规定:“国统区的危机和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一节为阅读内容。不列入考试范围。因此.考生不必关注这些内容。本单元的基本特征是人民解放战争。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在把握这一总特征的前提下。全面复习。复习重点应放在中共为争取和平与民主的斗争。全面内战爆发的必然性。战略反攻及中共党风建设等方面。考试的特点是选择题多.涉及面广.理解分析等能力考查的意图明显。复习时.还应注重知识的理解与政治、地理等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和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3.
依据新公布的《历史教学大纲》.该部分内容中的“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为学生阅读内容。不列入考试范围。本单元内容复习的重点应放在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9世纪60至70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从近年高考试卷来看.该部分内容多以选择题和问答题形式出现.材料解析题较少,考查的知识点则涉及面较广:从能力要求方面看,重视历史阶段特征的考查:重视对历史事件共时态相互联系的考查:以及在新情境下应用能力的考查。  相似文献   

14.
依据新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本单元“唐朝后期的政局和唐末农民战争”列为阅读内容。因而考生不必过多关注这一内容。隋唐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全面繁荣时期。总的特征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繁荣。因而隋唐史在中国古代史中地位十分重要。隋唐史的考查历来侧重于政治史、文化史。而经济史、民族关系史则相对薄弱。但这些薄弱的内容在考查时的潜力和余地是巨大的。考生应引起注意。复习本单元可注意以下几点:1.重大事件采用结构分析法。如“贞观之治”可以从背景、内容、性质、结果、意义等方面全面分析。2.掌握比较历史事件、现象的方法。以得出规律性的认识。3.养成归纳概括的思维方法。如概括说明唐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特点和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5.
2002年4月制订的《历史教学大纲》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调整为学生阅读内容。不列入考试范围。但该部分中所包含的海关总税务司制度的建立.体现了列强对中国主权的侵害.不属于“经济势力入侵”。因此.对于《大纲》所规定的不列入考试范围的条目。其内涵与教材题目相近的节、目不尽相同的情况。也应引起考生的注意。  相似文献   

16.
依据新的《历史教学大纲》规定:“清朝政局的变化。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些内容为学生阅读内容。不列入考试范围。对此考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7.
依据新的《历史教学大纲》规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出现、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军阀割据下的中国政局”为学生阅读内容。不列入考试范围。但在“同盟会成立、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以及辛亥革命社会背景与清末新政”、“预备立宪”之间存在共时态相互联系。这种情况考生也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8.
依据新的《历史教学大纲》。该部分内容中的“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和“宗教改革”两节被列为阅读内容,不列入考试范围。但是“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一节中包括的知识点,如:“14、15世纪先后在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西北欧的尼德兰等地的一些城市里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和“欧洲的城市和城镇日益增多,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均在教材“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和“文艺复兴”两节有所涉及。对于这种知识点在教材不同章、节、目或《大纲》各条目中重复出现的情况,应引起考生的注意。可以这样认为.上述的两个知识点仍在考试的命题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全日制五年制小学历史课本上册(以下简称“上册”)的内容及教法谈些粗浅的看法。小学历史课本上册教材在编写体例和内容安排上我们认为有以下一些特色:(一)红线穿珠,以点带面。教材不是采取习惯用的朝代更替体例,而是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红线穿起了一颗颗珠子。所谓“珠”,即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或一件重要的历史事件,形成最具代表性的点来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概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有三百七十多年的历史,教材只穿了《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魏孝文  相似文献   

20.
【单元导读】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历史时期。高考在本单元的命题较为集中,重点突出“社会经济”和“文化”两大块内容,复习时,要注意结合课本历史地图,了解这一时期政权更替和民族交往的时序和空间关系。这一时期,北方经济遭受破坏并迅速恢复,江南经济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文化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体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特色,科学技术成就突出,思想领域异常活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