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苏轼诗歌传承了王维诗歌在禅宗影响下以表现心性主体为中心的创作方式,又延展了主体自我心性的深度探求,将禅宗美学进一步引向世俗化、人性化。其诗立足于对生存现境的关注,借自然升华现实,对自然与自我进行双重超越,在更高的层次上回归到现实,实现禅悟的解脱意义,也更深刻地体现了诗歌的人性关怀精神,张扬了人的生命主体价值。  相似文献   

2.
人从来也没有能力脱离或征服自然而存在,人认识自身如同认识自然一样没有止境。人类初现的智慧充分体现在与自然抗衡求得生存,但到国家形成之后的人类后智慧,则更多关注人与人、国与国  相似文献   

3.
生态主题的儿童电影着意于人(尤其是儿童)与自然的关系的探索,主角一般包括自然与儿童这两者.电影中的“自然”不仅表现为美丽、独特的自然风光,且多由自然界中野生动物的遭际来表征,而儿童在与自然/动物的相处中,心性也得到陶冶.这些因素给电影带来了美与爱的相交相融、相生相协,让儿童从中自然地获得熏陶.  相似文献   

4.
全真道产生于金元时期,继承了传统钟吕内丹学并融摄三教,形成了内丹心性论。王志谨作为全真道心性论的继承者与弘扬者,其心性思想深受盘山派郝大通心性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王志谨以道为统摄,结合自身修道体验,形成体究彻道、明澈心性、积功累行等一系列心性修养论,并在继承传统道教道学理论基础上,推进了对心性本质的认识,由此发展出修持路径及修道的终极归宿,拓宽了全真心性思想体系的内涵,对全真道以至道教炼养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心性论是指对人的先天本性的认识。在印度佛教中,心性是"本净"的。人人生而具有成佛的潜能和内在动力,只是因为"客尘所染",所以不能自见其心。而中国佛教认为"心性本觉",人心就是道德和精神的圆满状态,只要自认其心,当下便能成佛。因此,中国佛教心性论是对印度心性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文化心理学思想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6.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化的基本特征,表述的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传递了一种“天人合德”的精神,天不仅是自然秩序的代表,也是人间的秩序与价值的根源,人的“仁德”源于天的“生德”,所以天人能够合一,合的基础是德,合一的标志是在对天的体认中,觉解人的精神生命,而仁就是人的精神生命的最高境界,所以通过对人的“仁性”的把握,就可以体认这一超越的价值源头,臻于天人合一之境,在中国哲学中,仁对的把握,离不开对人的心灵心性的探讨,而传统的心性之学所传达的基本精神就是天与人,宇宙与人生,心性与天道的相互贯通。“天人合德”的精神气质决定了中国哲学必然走向一条内探求心性之路。  相似文献   

7.
"三言"中的忘恩负义者涉及到书生、官吏、商人、武士、闺妇等各类人物,其忘恩负义的原因主要源于他人的挑唆撺掇,自身境遇地位的变化,自身心性的不坚与内心深处的贪欲、色欲等劣根性,其受惩的程度、途径、方式和结局也因人因事而异。  相似文献   

8.
当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的认识造成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使其形成了"技术大于自然"的认识论特征,主要体现为:在认识对象上,认识者更多的是面对技术性显现而不是对象自身的自然显现;在认识手段上,认识者日益增多地依靠技术性工具而不是自然天成的主体自身;在认识方式上,由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对人的思维和认知刻下了鲜明的印迹,尤其体现出碎片化、图像化等特征。面对认识活动的这些新变化,我们需要在技术与自然之间保持必要的融洽性。  相似文献   

9.
当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的认识造成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使其形成了"技术大于自然"的认识论特征,主要体现为:在认识对象上,认识者更多的是面对技术性显现而不是对象自身的自然显现;在认识手段上,认识者日益增多地依靠技术性工具而不是自然天成的主体自身;在认识方式上,由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对人的思维和认知刻下了鲜明的印迹,尤其体现出碎片化、图像化等特征。面对认识活动的这些新变化,我们需要在技术与自然之间保持必要的融洽性。  相似文献   

10.
陆王心学思想家们不满于程朱心性论,援禅入儒,重建了一套心性论思想体系。他们吸收禅宗“即心即性”、“即心即佛”的思想,提出“心即性”、“良知即性”,使人心与人性合而为一。他们吸取禅宗的修行方法,在人性养成上,重视伦常德性的体证,强调道德实践的自然向度。他们汲取禅宗“因缘说法”、“随机摄化”的观点和方法,形成了“随才成就”、活泼自然的教育风格。陆王这种心性论重建,是封建伦常的进一步强化和内化,也埋下了撕裂、冲破封建伦理的伏笔。  相似文献   

11.
得益于佛学的影响,叶燮以《原诗》为代表的论诗文字表现出自己的特点。一方面,叶燮对文学创作中主体作用的认识追根溯源是由佛学心性理论和汲取佛学心性理论而在儒门另立新宗的程朱理学发展而来;另一方面,叶燮的诗歌艺术思维方法与佛门思维方法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均来源于生活,是一门经验性、实践性的综合课程。要求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自我在内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良好的个性品质。这说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堂不仅仅是在教室里,而应该扩大到自然和社区。但是教学中各种问题也会接踵而至。比  相似文献   

13.
教师要达到自然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首先必须让学生主动地去认识他们周围的自然事物,而不是教师代替学生去认识事物。教师的作用是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自己能动地去认识。学生自己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也就是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自然教材的编写与其它教材有所不同,自然教材主要写了怎么来研究自然事物,而没写研究的结论,这就要求我们在自然教学中展开研究过程,而要展开这一过程,就必须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4.
艺术美的追求来源于人对自然、自身的认识。这种认识的目的是找到自然和自身所存在的艺术真实加以表现。这种艺术真实有表现自然外在表象真实的现实主义;也有对自然、神话、事件进行理想化表现的理想主义;还有因对自然、神话、事件等外因的观照而激起的艺术家内心情感真实体现的表现主义。  相似文献   

15.
数学教学既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情感和意志的活动过程。认识过程与情感意志活动过程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构成了数学教学中一个自然而和谐的统一整体。课堂教学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处于“自然而和谐”状况,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而教师的仪表与教态、教师的教学语言和启发式教学的运用是构成课堂“自然与和谐”的三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教育是灵魂的转向:从意见世界上升到知识世界,教育的核心在于灵魂体认知识的能力.灵魂精细繁复,悠远邃深,无始无终,广大幽深,通天彻地,知识亦复如是,乃人灵魂固有之能力.灵魂体认知识的形式和品质,或高或低,高者与人心性的精微、高尚、永恒精神相表里,低者与人心性的粗鄙相表里.接受精妙哲学(形而上学)之辩证法教育的人,才能胜任治理国家,因为国家诸机构,犹如人灵魂之精细繁复.这个时代的技术理性,使教育与人往下走,道德也沦丧为“粗俗而精妙的技术”,唯有思想经典教育方能提升人的心性.对于自己灵魂不能把握的知识,应该保持崇敬,知道自己没有那样的心性与机缘,也是一种有涵养的心性,以免亵渎灵魂,露出下等人的寒酸相,失去读书人的尊严.因为,灵魂与精神是不可侮辱的.  相似文献   

17.
近代伊始,现代化便成为启蒙思想家们梦寐以求的目标。纵观鸦片战争至1949年,启蒙思想家历经器物、制度、心性三个阶段,对现代化的认识逐渐深化;对现代化模式的选择,也从模糊的中西文化关系着眼逐渐发展到“现代化”概念的明确提出;对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则围绕改良与革命,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工化与农化展开了论争,论争的结果使现代化思想更加趋向成熟。  相似文献   

18.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萌芽,以“天人合一”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始终关注于人与社会、自然的协调,并以看待“人”的眼光审视、关怀自然万物。这种建立在道德心性论基础上的“天人舍一”思想的生态学价值在于,它将人对待宇宙万物的态度升华成做人的道德要求,并将此伦理作为本体与宇宙自然相通而合一。  相似文献   

19.
唐君毅认为宋明儒的心性论发展到王船山时达到了其内在逻辑的最高点,船山的心性哲学正是在宋明儒重内圣的基础上开出外王之学,心性、天道、治化融为一体,成宋明儒心性哲学的集大成者。简言之,若宋明儒的心性哲学为"心性—天道",则船山的心性哲学为"心性—天道—治化"。  相似文献   

20.
韩贞继承了泰州学派崇尚自然的传统,赞赏天然之理、自然之妙,强调顺自然,并保护自然的真实性。他还认为,人应当率心性而动,排除一切外在的束缚和干扰,按照自己的本性去行事。同时,韩贞主张以"中"为准绳,调控好自己的行为,强调良知现成、天机自在。他把天机与人的良知统一起来,认为人心即良知,良知就像天机一样,触处皆真,性体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