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死问题是庄子人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道"是其生死哲学的理论基础;"气化"是生死的本质,生死的变化其实是气的聚散;"善生善死"为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一方面要善待生命,使生命本性得以自然发挥,注重养生。另一方面,以旷达的心胸面对死亡,顺其自然。对生死的超脱为现实人生一切利害关系超脱的根本。在此基础上,庄子提出了理想的人生境界,超脱生死实现精神自由。庄子这种以生死相通来反观现实人生的哲学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庄子把人的生死看成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强调对于生死应自然地对待;立足于生来领悟死的意义,并且借由死来体悟生的价值,从而超越生死来审视人生,体会生命本身的力量。文章从庄子直面生死的坦然、善待生死的豁达进而达到无谓生死的游与逍遥之境这三个方面来论述这一思想,最后强调应善待生命,旷达地面对死亡,并在生的过程中感悟生命。  相似文献   

3.
奥克塔唯奥.帕斯作品深受庄子人生哲学的影响,同时又有他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他们之间的联系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帕斯对道的体悟,二是对物化的接受,三是帕斯的生命观对庄子生命观的扬弃。帕斯深信在无不为的道的面前,爱是强大有力量的,可以做到对永恒宇宙生命的有为。  相似文献   

4.
生死问题是庄子人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道”是其生死哲学的理论基础;“气化”是生死的本质,生死的变化其实是气的聚散;“善生善死”为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一方面要善待生命,使生命本性得以自然发挥,注重养生。另一方面,以旷达的心胸面对死亡,顺其自然。对生死的超脱为现实人生一切利害关系超脱的根本。在此基础上,庄子提出了理想的人生境界,超脱生死实现精神自由。庄子这种以生死相通来反观现实人生的哲学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生活在战国时代的庄子面对人类自身从道的角度进行沉思,得出寻找内心的自由才是摆脱人生困境的最终方法,本文通过对庄子关于生命价值的看法的探讨和他对儒家“仁“的重新解释以及他对生死的参透的研究,我们将发现庄子人生哲学的重大积极意义,从而对庄子有着更具现代人文精神的阐释。  相似文献   

6.
生与死可以说是每个人所必然面对的事情,那么,以逍遥自在著称的庄子是怎么看待生死的呢?文章从对庄子"道"的理解出发,阐述了人应当安时顺命。然后通过对庄子所表达的生死复通为一的说明,指出庄子已经超越了所谓的生死。庄子对于生死的态度,就如文章开始处"鼓盆而歌"的缘起一样,在安命与"道"之中,追寻永恒的快乐和自由。  相似文献   

7.
庄子人生哲学的价值核心是"道",其人生理想的生命旨归是"逍遥游",二者互为表里且始终贯穿于《庄子》全书,并成为庄子思想理论体系之精神内核。通过对庄子"逍遥游"的解读,品味庄子"逍遥游"境界的生命情愫和美感韵味,分析庄子从生命的本原、自然的本性来思考人的本质、人格理想和人生归宿,从而悟化到庄子始终以"道"作为生命的自由皈依和审美的最佳境界。  相似文献   

8.
生亦何哀,死亦何苦——浅论庄子的生死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死问题是庄子生命伦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道”是其生死哲学的理论基础;“气化”是生死的本质,生死的变化其实是气的聚散;“善生善死”为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一方面要善待生命,使生命本性得以自然发挥,注重养生。另一方面,以旷达的心胸面对死亡,顺其自然。对生死的超脱为现实人生一切利害关系超脱的根本。  相似文献   

9.
孟骞 《考试周刊》2013,(11):12-13
生死观是人类一直面对的问题。尤其当我们面对未知的死亡,出于人类的本能,我们忧惧,但同样也对生命的去向抱有关怀和期望。古往今来,中西方哲人对生存与死亡问题不停地探索与反思,希腊先哲柏拉图认为"灵魂不朽",孔子则拷问"未知生,焉知死";海德格尔认为人是"向死而生",庄子则将"生死存亡"视为"一体"。  相似文献   

10.
庄子哲学的本体依据是"道"论,道即自然和自由,这种本体之"道"具有体悟生命、追求理想人格的色彩,是生命的本体。"道"是隐藏在大千世界万物外表之下的内在的"真"。"真"是一种审美理念,美的本质是自然无为,这种美是一种最高的美,天地之大美就在于自然而然。庄子时代面临诸多人生困境,庄子以高度的内心直觉,以崭新的眼光来重新审视生命的存在,提出建立逍遥游式的理想人格。庄子生命之和谐在于心灵的和谐,这种境界追求的就是一种和谐之美,是一种心灵与道合一的美。这些思想有着重要现实价值,有助于我们对于当代物欲文明背景下人的生存困境、社会转型背景下部分官员生活腐化困境、个人利益至上观念下道德沦丧的困境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1.
庄子认为生命是道的体现。庄子的生命和谐思想包括养生达生、体道而行、心灵和谐等。庄子与道和谐的生命观为人类提供了非宗教的、超越理性的生命关怀,使人类找到自己真正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2.
开篇语爱情、战争和死亡是文学的永恒主题。"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哈姆雷特的思考道出了人类痛苦的根源。死亡是人类不可抗拒的结局,该怎样活着是人们在有生之年最有意义的思考。"鼓盆而歌",是庄子泯灭生死的超脱;"生命的本质就是痛苦",是叔本华对生命  相似文献   

13.
"道"所表示的宇宙最高本体的概念是超越而无限的,而我们有限的感知和思维却不可能在整体上全面地把握"道"。因此庄子对"道"进行了解构,他以自然之"天"替换了玄虚之"道",又从自然的意义中分解出了天然和必然,从而就让"道"有了诸如命、造物、真宰、德……等许许多多的代名词,而这些代名词就是庄子从不同的认识层面对"道"进行的具体阐释,它们所表述的是"道"在特定的范围内所发挥的特定作用,庄子就是希望通过这样一个个具体的意义让我们一步步来体悟"道"。  相似文献   

14.
庄子认为死亡是人生的一种回归形式,同时又强调生命至上。而这样一种乐死重生的生命哲学在沈从文的作品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沈从文一方面以“生命”为“信仰”,同时在面对死亡时却表现出一种超脱和淡泊的情致。因此,无论是庄子还是沈从文,对待生的执着和死的从容都体现出了超凡脱俗的睿智。  相似文献   

15.
生死问题既是人类面临的永恒问题,也是庄子哲学探讨的重要课题。作为继老子之后先秦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子注重从道的立场来考察人的生死问题,对生死哲学中许多重大问题都作了深刻、独到的阐释,从而把先秦道家的生死哲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这样说,在先秦诸子中,以庄子的生死哲学内容最丰富,涉及的问题最多,达到的境界最深。  相似文献   

16.
庄子的哲学是人生哲学。庄子的人生哲学建立在庄子“道”的自然观的基础之上,透过《庄子》一书,可以看到庄子毕生孜孜以求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对生命的深切关注,对自由的热切探求,是那个时代“不自由,毋宁死”的强音,庄子哲学是庄子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我们能从庄子人生哲学的基础本体论、庄子对其人生理想的上下求索的分析中,体悟他那对人与人生的关注,对幸福自由的追求,以及庄子所留给后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道家的灵性关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目的在于探讨道家灵性关怀的意义、具体作为以及限度。根据我们的探讨,道家对于生命意义、死亡态度、死亡意义与死后生命等问题都抱持着自由自在的自然观点。具体作为的部分,是藉由对儒家搬铺与土葬作为的解放而来。至于限度的部分,则在于化的过程与死后生命不同归宿问题的交代不足。  相似文献   

18.
死亡是人类永恒的归宿,面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类的共性。然而,人不能因为死而放弃生,抗争成为人类历史前进的原动力。生命的意义何在?如何使有限的生命得以延续,成为中国文人一直关注、一直探索的问题,蒲松龄以其优美动人的聊斋故事延续了生命的意义,超越了死亡,获得了永恒。  相似文献   

19.
赵羽 《文教资料》2007,(23):143-145
庄子哲学有一个核心概念,这就是"道"。在《庄子》中,"道"既是代表宇宙、自然、天地、万物本体的最高范畴,也是代表一切物质、精神、客观的、主观的概念的本源。庄子"道"论,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和基础,庄子丰富的美学思想也多缘"道"而来,其艺术精神体现着"道"的特征。在庄子的美学体系中,美与丑并不是最高范畴,我们只有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庄子之"道",才能够真正领会庄子的超越性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20.
周明璃 《成才之路》2010,(30):39-39
《庄子》一书所要表达的思想无非是庄子对于宇宙的认识,强调我们只有让生命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道",遵循"缘督以为经"的原则,那我们就可以真正实现人生的"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自由状态。他又以极为浪漫的艺术手段,为我们诠释"道不远人"的观点。笔者借助《庖丁解牛》一文,着重阐述庄子描述的道的含义以及他笔下生动形象的道的化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