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作人早期散文 ,指的是周作人三十年代以前的散文。在以往的研究中 ,人们往往将周作人的全部散文放在一起考察 ,对其早期散文缺乏专门研究 ,这便给深入研究留下了断层。散文是与作家本人生活史、思想史关系最密切的文体。周作人作为新文学史上第一流的散文家 ,本人经历了生活的大起大落 ,又有着极其丰富复杂的思想。他的早期生命历程产生出来的早期散文本身就与其晚期散文面貌精神不同 ,应该划出一个时间段 ,对其早期散文作一专门深入的考察。其次 ,周作人的后期散文要比其早期散文影响大[1 ] ,闲适文章要比正经文章影响大[2 ] 。 (其实 ,…  相似文献   

2.
朱自清是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学者和作家。作为一位作家,他是以散文著名的。1935年,中国出版界编成一部重要的《中国新文学大系》,请鲁迅、胡适、周作人、郁达夫和朱自清等10多人编成。郁达夫编的《散文二集》里收入鲁迅、周作人等16家共131篇,周氏兄弟占81篇,选入朱自清的共7篇,居第3位,比冰心入选的还多1篇。可见朱氏在现代散文家中的地位。他的散文,尤其《背影》一篇,最为人称道。像我这样70岁左右的一代人,可以说没有不从教材上读过这篇散文的,要是一位教师,也就没有不教过这一篇的。我每读此篇,都深受感…  相似文献   

3.
作为现代散文大家,周作人是少数能在散文理论和创作方面均有建树并影响深远的作家之一。在为俞平伯散文集《燕知草》写的跋中,周作人提出了散文必须将文词、内容、文风等"适宜"地安排起来写作的审美构想,倡导节制有度的写作。本文将通过对周作人散文创作的分析,从周作人散文的理性思想、苦涩而幽默的文风、杂糅调和的语言文字和兼具知识与趣味的内容四方面来阐释周作人散文"适宜"的审美追求和实践,以助于对周作人散文及美文写作的审美要求和美学构想有更清晰、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周作人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关注“人的文学”的作家,也是最早关注儿童文学的作家.他的创作虽然以散文见长,但也有少量新诗存世,其中《过去的生命》为周作人创作中唯一的一本白话诗集.这些诗篇大多与儿童相关,并从更为诗性的层面将周作人对儿童问题的发现和情感思考结合起来,是他的人的文学思想在具体对象里的延伸.  相似文献   

5.
饮食散文在周作人的散文创作中占有一定比例,但与同时期或稍后的其他饮食散文作家相比,周作人的饮食散文创作有明显的特殊性。这既与其丰厚的学养有关,也与其复杂的思想背景有关。周作人饮食散文创作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充满知性,二是富有人情味。事实上,这两个特点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周作人散文的整体风貌。  相似文献   

6.
从周作人的散文观出发,探讨周作人散文理论及创作对台湾现代散文理论和创作的影响。指出台湾现代散文理论是对周作人"美文"传统的承续;在台湾散文创作中,无论是题材、语言,还是风格等方面,也都明显地借鉴了周作人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7.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散文重要的开拓者,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专门致力于小品文创作的作家之一.在他的散文集中,以故乡风物、民间信仰为描写对象的民俗学散文占了很大比重,这些民俗散文,在保持了小品文短小精悍的基本特征之外,又形成了一种新的审美特点:抄书与讲究趣味性.在确定了散文主旨后,依据自己追求趣味的审美原则,周作人一方面选取具有生活情趣、民间情味以及知识趣味的题材,一方面深入到文化、人类、历史和社会等各个领域,大段摘抄他人原著,这使他的民俗散文既有丰富的知识性,又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周作人的小品文由前期浮躁凌厉之巅向平和冲淡之谷转变,追求一种闲适蕴藉、“自我表现”的趣味之风;但透过其柔和的笔调,却又可以发现其散文貌似平淡实质蕴含“苦”和“涩”之味。由此,构成了其小品散文存在平淡与苦涩矛盾对立纠缠的二元风格。具体言之,“平和冲淡”不是周作人散文的唯一风貌,“凌厉苦涩”也不是周作人散文的仅有格调。周作人的散文风格是既“平和冲淡”又“凌厉苦涩”的,是由辐射性与内敛性这二元相结合的统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对立又纠缠。周作人小品散文纠缠于二元之间的复杂风格,既让我们看到了其散文丰富多彩的一面,也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其颇受争议的一生。  相似文献   

9.
周作人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坛的显赫地位不容置疑,要全方位的透视这样一位辗转三个时代的笃文学子是极其复杂、极其困难的。该文从他辉煌的散文业绩这个方面,挖掘出现代作家所浸润的文化背景,以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为视角,对其极具东方神韵的冲淡散文风格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周作人和鲁迅是最重要的两位散文家,他们分别开创了中国现代散文的两种不同文风。如果说鲁迅是讽刺派散文的宗匠;那么周作人则是闲适派散文的鼻祖。本文将周作人的散文按照其中“流氓鬼”和“绅士鬼”的不同含量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激烈,后期闲适;前期意气风发,后期苦涩滞重。本文还将周作人的散文与梁实秋以及林语堂进行比较,他们都是闲适散文派的大师,但他们的幽默,闲适趣味又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相似文献   

11.
汉语中的日语借词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两国在文化交流过程中语言接触的必然结果。日语借词作为长时间以来中日两国跨文化交际的产物,对将来更深入的文化交流有着深刻的意义。新时期汉语中出现了日语借词回流现象,这也象征着中日两国的社会接触和语言接触朝着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日两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历史,汉语词汇、日语词汇相互借用,互相渗透。近现代大量的日语借词进入汉语,成为了汉语词汇的一部分,为中国引进、吸收现代文明提供了便利。日语借词增加了汉语词汇的数量、丰富了汉语词汇的表现力,对汉语词义和语法都产生了影响。汉语在吸收日语词汇的过程中,对日语借词进行了改造和同化。日语借词的不断进入,会增加汉语词语结构的复杂性,需要开展日语借词使用的规范工作,以提高语言交际效率。  相似文献   

13.
初读周作人散文的第一个感觉或者最初品到的味道层次是淡,有点淡乎寡味。周作人散文品味到的第二层味道是干涩。读起来有种枯燥干涩、难以促读的阅读感受,一般读者如果体味不深、阅读不细,很容易得出枯燥乏味的结论。周作人散文品味到的第三层味道是甜味。周作人散文的价值也体现在这一点上,他文章的平淡、干涩的背后细细品味能读到内涵的腴厚与丰厚,品味到此自然感觉甘甜爽口、余香不绝。周作人散文品味的最后的味道是苦味。这种苦味才是周作人散文的精魂所在、特色旨归。  相似文献   

14.
周作人是新文学运动中最优秀的小品散文作家之一。周作人虽被归之于论语派,但周作人的散文风格与论语派却有诸多不同。笔者以30年代及其前期周作人小品散文为考察对象,分析其小品散文的幽默特色,认为周作人的幽默风格在30年代初期明显呈现出由辛辣向闲适的转变,而这种转变是由于周作人致力于摆脱政治羁绊,经营“自己园地”的“言志”文学的主观努力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曾一度与鲁迅齐名。尤其他在散文方面成就更为突出,影响更为广泛。他的散文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从“五四”运动时期开始,到一九二七年《谈虎集》发表,这是周作人散文的主要创作时期;后期从《水日集》发表开始到离开人世。周作人前期散文创诈又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富有战斗性的散文,即一九二○年前创作的散文,其中有抨击旧道德的《重来》,有对北洋军阀进行鞭挞的《关于三月十八日死者》等。二是“平和冲淡”的散文,指一九二一年革命退潮开始到《谈虎集》发表的这段时期、此间的散…  相似文献   

16.
归隐派与名士风度——废名、沈从文、汪曾祺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现代文学,自周作人始,即出现一种具有归隐倾向的审美情绪。废名、沈从文 和汪曾祺,就小说创作所体现的恬淡自然而言,似可看作周作人一脉;但是,废、沈、汪这三位具有 师承关系的作家,其对人生和自然的情趣,既超越了周作人,又各具鲜明的个性。通过对三人小 说创作的梳理,揭示其返归自然、返朴归真的哲学与审美追求及其相互的联系与差异,从而呈现 三位作家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晨报副刊》与周作人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周作人在《晨报副刊》上发表过的文章可分为为新文学运动摇旗呐喊的文艺批评、谈天说地的小品散文以及对国外作家作品的翻译介绍三大类。周作人与《晨报副刊》之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开创者和倡导者,对周作人散文的研究由来已久,本文试从周作人散文的早期散文研究、后期散文研究、比较研究、文化探源研究、理论研究以及艺术特点研究等六个方面对新世纪以来,即对2000年至今国内有关周作人散文的研究做一个梳理,并简评其成就与不足,从而指出今后周作人散文研究有待发展和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一)且看周作人怎样看《游山日记》 周作人散文中有一类“笔记体散文”,钱玄同曾戏称为“文抄公体”。此类散文最易引起争论,因为全篇以引述他人原文为主,其中仅用少量作者自己的话相连缀,不识者常批评其“专抄古书,不发表意见”,言外之意即失去了作者“自己”,这就犯了散文之大忌,也与周作人自己的一贯追求相违。据说周作人的老友林语堂晚年所写的一篇文章里就提出过这样的批评,周作人知道后颇有隔膜之感,在给友人的信中曾略作辩解。强调自己是在作文体实验。举出的例子中就有收入《风雨谈》中的《游山日记》。或许我们正可以从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20.
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形式自由的文体。文笔优美,是散文发展的一大特点。这就要求作家必须有很高的文学造诣(用写小说、戏剧的语言去写散文都不行)看来,散文的语言对作家的创作也是一个限制。纵观现代散文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五四”时期周作人、林语堂等人提倡的小品文,在散文语言的发展史上确实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