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土地作为农业劳动的对象,是农业生产力诸因素中重要的一因素。 我国农业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农业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近几年来,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出现了波动、徘徊的局面,引起了许多人的不安和关注。人们开始反思,纷纷寻找阻碍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原因。今天如何增强农业后劲,实现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转变,完善土地制度,逐步推行和实行土地租赁经营,无疑是发展农业生产力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拟就土地实行租赁经营问题,作一初步探讨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的土地制度隐含着牺牲土地生产功能而权当保障功能的特点,使得大部分地区的土地经营存在着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因此,应在切实保证农民对土地承包权的基础上,改变现行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实行适当的集中合作经营,使农村土地的保障和生产双重功能同时发挥,为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一长远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与西方农业在前资本主义时期采取浅耕粗作的粗放经营方式不同,我国传统农业实行的是劳动集约性的经营方式。 所谓劳动集约性经营,是指在耕地有限的条件下,实行劳动密集,进行精耕细作,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来增加农产品总量。自春秋、战国以降,我国农业生产逐渐地走上了劳动集约性的发展道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在较小的土地面积之上,不断追加活劳动。实际上,我国农业生产几千年来实行的就是这种生产规模狭小分散、劳动密集型的经营方  相似文献   

4.
找回村社:农地收益与农民所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土地制度安排的前提是绝大多数农地只能用于种植大田作物,在户均不足10亩地的小规模土地经营下面,农民最需要的是获得进行农业生产所必须的基本生产条件,是生产方便,而不是抽象的土地权利。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安排中,应当保持土地集体所有权和农民使用权的平衡,应当实行兼顾稳定、适当调整的方针,应当坚持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基本经营制度。  相似文献   

5.
论农村土地抛荒与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发展新阶段,农村土地抛荒严重,并呈现蔓延扩大趋势。土地抛荒造成土地资源浪费,阻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土地抛荒原因固然与农业比较效益低、农业生产条件差等农业内部因素有关,也与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存在弊端有关联。解决农村土地抛荒问题既要深化农业内部改革,更要改革现行的土地制度,推动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流转全国普遍实行,形式多样,并取得良好效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完善流转机制,推动土地使用权流转健康发展,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土地抛荒问题。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在不同时期针对当时形势的变化,分别对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不同的政策。《中国近代现代史》在讲到这一问题时,有两处教材应当引起注意。这里先说农业政策。下册第99页有段文字是这样说的:“在农村,土地改革以后,政府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允许农民自由经营,自由处理;引导农民组织互助合作,促进生产;大规模地兴修水利,增强农业抗灾能力,发展生产。”教材在讲到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时说:“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农业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第103页)应当说,这两个时期的农村政策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同学在复习时要特别注意。前项土地政策是在土改完成的基础上实行的,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而后者是在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前提下制定的,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土改完成以后,地主土地所有制变成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对土地拥有了所有权,所以“保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允许农民自由经营,自由处理”,是党在当时最基本的政策。“引导农民组织互助合作”的政策,是在土地所有权归农民所有的基础上推行的,它不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性质。  相似文献   

7.
1.稳定和加强农业12亿人口,9亿在农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c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必须从政策、科技、投入等方面大力支持农业。要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走农业专业化道路,发展“两高一优”产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要实施科教兴农,实行可持续发展,改善生产条件,大力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符合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  相似文献   

8.
光复初期,国民政府为恢复台湾农业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主要有:局部调整土地关系,扶植自耕农;修复和兴建农田水利设施;策划肥料供应,增加化肥的使用;研究和发展农业新科技,促进农业现代化以及注重经济作物的生产。这些政策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状况,不但促进了台湾农业的发展,而且推动了台湾工业的发展,并为国民党全面退台后成功地实行土地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9.
产业化开辟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新道路○严瑞珍【内容提要】本文认为: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农户小规模经营限制了农业技术的革新和进步,妨碍了农业的现代化,而十多年来我国农村发展的实际经验又表明,我国农业发展难以走以土地集中、规模经营、机械化生产为特点...  相似文献   

10.
深化农村第二步改革,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现行土地家庭承包制,实行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当今理论界的热门话题。对于如何实行我国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理论研究者们可谓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笔者试图通过分析目前家庭联产责任制中所暴露的问题,来说明完善现行家庭责任承包制的势在必行,在实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中如何解决土地产权问题,以及解决的思路、付诸实践的构想。  相似文献   

11.
敞田制是中世纪英国基本的土地利用与管理制度.土地以条田的形式呈现且分散分布是敞田制的自然形态特征;土地的个人占有与公共利用是敞田制的基本内涵;庄园习惯法或村规民约是敞田制运作的基本准则.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背景下,敞田制特有的农牧结合可以有效地保持土壤的肥力,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对社会弱势群体也起到了一定的慈善和救济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析农用地非农化过程的利益驱动力主要来自地方政府、村集体及农户,中央政府在制度和政策方面表现出控制该倾向,并以合肥市为实例量化分析。然后对控制农用地非农化过程的利益约束和配套约束机制提出设想,指出利益约束机制较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三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有五点启示,即必须切实加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加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大力推进科教兴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乡镇企业.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世界上一个非常典型的小农制国家,几千年来都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和经营。但进入清代中叶以后,我国人地比率已下降至“维生型小农经济”的临界点。标志着传统小农制的破产和瓦解。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半个多世纪,由于长期实行以自然村落为单元“不分男女老幼、一律平分土地”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其所隐含的“集体成员权平等”和“产权虚置”的农地平分机制,导致明清以后出现的“地权分散化”和“耕地细碎化”的发展趋势更加凸显。当今中国农业正处于大规模非农就业、人口自然增长减慢和农业生产结构转型三大历史性变迁的交汇之中。各级政府应当抓住这样的历史性契机,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和扶持,并通过法律制度和市场机制来促进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隐性失业问题和农业的低收入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土地是农民休养生息的命根子,土地财产权是法律赋予农民的一项不可剥夺的私权,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是破解"三农"问题的起点。土地储备制度在一些地方侵犯了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现行征地制度和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法律也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所以,必须加快土地管理法规体系修改的进程,完善对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和安置制度,运用物权法来保护失地农民的土地权益。  相似文献   

16.
“城中村”是工业化、城市化高速推进中出现的“一城两制”的城市社区。“城中村”改造的过程本质上是以城市发展与城市建设为主要脉络、从利益再分配和体制转换关系中折射出来的产权与市场、政府与农民的博弈过程。不同的土地产权制度对城市土地配置效率是不同的 ,城市土地的优化配置依赖于有效的城市土地产权制度。对“城中村”的改造是在现代城市管理体制主导下城市体制覆盖乡村管理体制、城市生活替代乡村生活的过程。对“城中村”的改造使农民失去土地 ,从而失去了与城市谈判的筹码 ,在城市化进程中处于被动和被分化的状态 ,农村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更被动、进程更缓慢。  相似文献   

17.
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目的是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宽裕”。必须改革完善现行农地制度。因为现行农地制度的小块分散经营方式存在制约农业、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土地所有权模糊,农民土地权益屡遭侵害,大量资金外流,削弱了农业自我积累的发展能力;土地使用权不完整、征地补偿过低、土地潜在保障功能等制约农转非进程,不利于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农民增收难、致富难;统分结合的双重经营体制不利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大降低了农业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18.
恭城模式是喀斯特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典范。20世纪80年代以前,脆弱的生态环境制约该地区的农业发展,人口增加,土地超载,使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恭城人变生态劣势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旅游农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9.
农村税费制度改革是我国农村继实行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制度变革,农村税费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然涉及各方面的利益。合理调整、规范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促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关键是建立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农村组织制度和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以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及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为核心,走过了一条具有鲜明特点的制度变迁路径,并显示出典型的路径依赖性。这种路径依赖性,提供了强化现存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惯性,决定了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具有双轨制特点:既要遵循发展的自身规律,又将进一步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