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职业教育研究》2006,(3):104-104
中美商会最新的一项调查表明,“海归”人才仍是不少外企争抢的人才。调查对2005年外企各级管理人员的薪资进行统计。其中“海归”中国内地职员平均薪资增长幅度超过外籍员工及港澳台员工,名列首位。  相似文献   

2.
中美商会最新的一项调查表明,“海归”人才仍是不少外企争抢的人才。调查对2005年外企各级管理人员的薪资进行统计,其中“海归”中国内地职员平均薪资增长幅度超过外籍员工及港澳台员工,名列首位。据《北京日报》消息,调查显示,去年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在外企中薪资增长达5.18%,名列第一;其次是外资企业在华雇用的外籍员工,薪资比去年增长5.03%;第三位是香港员工。不过,总裁级管理人才,港台人士最受欢迎,薪资增长均超过5%。而内地的“海归”则在担任部门主任、技术主管等职务方面最具竞争优势。虽然“海归”人才的上升势头颇猛,在外企高级管理…  相似文献   

3.
熊丙奇 《上海教育》2013,(33):69-69
日前,《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国际人才蓝皮书发布,2012年中国留学回国人员同比增长46.56%,被称为“史上最大海归潮”。调查还显示,“海归”的含金量在缩,77.5%的海归都表示实际薪资比理想薪资低,仅1.8%的海归表示实际薪资高于自己的期望值。蓝皮书还指出,海归收回留学成本的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4.
高校作为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战略逐步实施的桥头堡,对引进国外学术领域顶尖人才或鼓励青年学者出国进修等“国际化”人力资源建设工作日趋重视,现今高校已成为高层次海归人才回国就业分布比较集中的地方。妥善安置好高层次海归人才,做到人尽其才,使其长期稳定地留在国内工作,对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和国际化进程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定量分析近十年来回国就职高校的高层次海归人才工作单位流动情况,总结出高校高层次海归人才流动原因,并提出加强高校高层次海归人才工作稳定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江苏省属普通高校利用契机积极引进海归人才,人才引进工作具有跨越式增长、年轻化、持续引进、资源配置倾斜等特点,影响人才优化配置、本土人才发展、绩效改革公平和教学成效。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海归人才培养现状与个人发展要求,建议从人才引进规划、内在价值观培养、人才发展策略和具体培养对策等四个角度系统解决海归人才引进和培养问题。  相似文献   

6.
十八大以后的海归人才政策将如何进一步创新与突破,未来海归创业的新方向和新领域是什么,中国海归创业与发展,其成功的因素和规律何在,海归精英们如何在创业与发展中克服困难、应对挑战?围绕着海归发展的一系列问题,4月20日,中国海归发展与建  相似文献   

7.
月度扫描     
《留学生》2011,(2):4-5
师昌绪、王振义两院士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今年我国重点引进六类海外人才;“海归”创业有“导师”了;北京政府奖励引过拧每外高层次人才企业;“外籍人才眼中最其吸引力的十大中国城市”揭晓  相似文献   

8.
张琦  王堃 《神州学人》2014,(3):26-27
我们从事海归创业服务工作10余年,先后服务过近20位国家“千人计划”高端人才,为近千家海归企业提供创业指导和咨询。作为最早一批从事海归创业服务的工作者,亲历了李彦宏、  相似文献   

9.
焦江方 《神州学人》2005,(12):13-15
随着留学人数的增多,“海归”群体的增大,职场似乎作为一个现实的人才评定规范平台,将“海归”群体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划分。以前的几乎拥有“高职位、高薪酬”的整齐划一的“海归”群体而今却出现了多态化的发展趋势,“海归”的群体结构也显得日趋多样起来,人们对“海归”二字的认识和理解也由此趋于复杂起来,于是便善意地冠以“海归”和欲“海归”者一系列诙谐有趣的昵称:“海带 (海待)”、“海鲜”、“海星”、“海狮”,“海藻(海找)”、“海草”、“海参”、“海派”、“海鸥”、“海泡”、“海根”……  相似文献   

10.
前几年有个说法,叫做:“出国镀层金,回国拿高薪”。那时候“海归”是个令人羡慕的新名词。但最近两年.又出现了一个新词儿,叫“海待”,意思是从海外留学回来却找不到工作、在家“待业”的人。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海归”已不再是精英了吗?记者通过调查,带我们走近新时期的“海归”一族。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海归人才已成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不同年代归国教师的首聘期工作满意度及其变化趋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是对高校人才政策环境和海外引才效果的检验。课题组以全国48所研究型大学1979-2017年期间归国的541名教师为样本,开展问卷调查。研究发现,过去40年海归教师首聘期总体满意度水平不高。通过对四个时期多维度满意度的量化分析发现:薪酬待遇和文化适应等方面的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自主性、压力和科研团队等方面的满意度呈现下降趋势;薪酬待遇满意度的平均水平最低,但近年来已略有提升。基于研究发现,提出增加海归教师工作自主性和职业认同感、提高基础薪资和建立稳定的薪酬增长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归国留学人员低龄化"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双重背景中,通过对湖南省1200名新生代海归的问卷调查,采取描述性统计与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生代海归创业难的主要原困及解决之策进行了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新生代海归创业者多,就业者少,但创业者中超过78%的人创业过程面临较大困难;回归分析则发现,性别与专业等个体特质、创业准备不足、创业资源匮乏尤其是社会资本缺少、留创政策不完善且缺乏普惠性是新生代海归创业"落地难"、"发芽难"、"扎根难"与"结果难"的主要原因。为了充分促进新生代海归顺利创业,我国应建立新生代海归人才引进使用的"旋转门"制度,创建新生代海归创业优惠政策,加强新生代海归创业载体建设与融资力度。  相似文献   

13.
《神州学人》2005,(7):35-36
本文整理筛选了西部六省区吸引海归人才的有关优惠政策,辅以生活提示,给有意去西部发展的留学人员以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海归人才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科研的生力军和主力军,但同时也出现了引才渠道少、政策不完善、考核评估不规范、服务不到位、海归人员入党愿望不强等诸多问题,探究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海归人才管理中的新思路和新举措,进一步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在各项事业发展中的政治核心作用,避免人才资源浪费和流失,是新时期党建工作面临的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15.
虽然在《新华词典》上,由“海”组成的108条词语中并没有“海归”一词,但在人才市场上,人们都知道“海归”是对海外留学归来的人员的称呼。该称呼被进一步延伸和扩大,又有了如下更多、更具体的称呼。  相似文献   

16.
海归人才创业平台是专门支持归国海外人才进行创业的服务平台。它可以从创业技能培训、中介服务,信息沟通、人力资源交流、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对海归人才创业工作进行服务。本文将从定位目标、功能和建设方略三方面对新型创业服务平台的建设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7.
经过一番可以说是部分媒体几乎连篇累牍的轰炸式的“渲染”之后,关于“‘海归’变‘海待’”的报道以及有关“海归”与“海待”问题的探讨或者争论,目前进入了平静期。但是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造成的社会舆论似乎一度让有些人对“海归”失去信心,“海归”的形象和在中国社会中的分量也似乎大打折扣。那么,“海归”在中国社会和人们心目中的分量真的下降了吗?“海归”在中国的未来又将如何?……结合这些问题,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海归人才携带具有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或商业模式回国,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推动因素,也成为中国创新的重要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是在国际化人才归国回流率不断攀升、实施"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建设工程"的背景下,基于本校、本院的实际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对如何引导海归教师参与学院国际化建设问题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海归教师在国际化建设中的大多数任务中能起到主要参与者的作用,应建立院级侨联组织吸引更多的海归教师参与到国际化建设项目中来。  相似文献   

20.
以厦门经济特区为研究个案,对厦门市引进“海归”的相关举措做了简要回顾,从四个方面透析厦门引进海归的政府、政策因素,包括优惠的政策措施、稳中有序的引进机制、优质宽松的创业平台、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等,总结厦门引进海归的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