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探讨世界优秀男子速滑运动员500 m全程滑跑速度节奏特征,以2008年荷兰短距离世锦赛三名优秀男子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个案研究法对比赛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揭示其内外道滑跑速度节奏特征和个体内外道速度节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无论是内道还是外道滑跑,运动员在第一直道、第二直道和第二弯道速度节奏具有趋同的规律性,差距主要体现在入第一弯道速度控制和出第二弯道滑跑策略选择。外道起跑第二弯道换内道整体趋势表现为降速,内道起跑第二弯道换外道整体趋势表现为保持速度。第二直道前半段普遍加速明显,后半段一般保持速度,最高速度出现在进第三直道阶段。除个别阶段外,个体内外道两次滑跑速度曲线总体趋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全程速度的稳定性和两次滑跑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世界优秀女子500m速滑运动员全程速度节奏问题,以个案研究法,对2008年荷兰短距离世锦赛两名优秀女子运动员比赛数据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李相花入第一弯道速度较快,利用弯道加速能力一般,珍妮沃夫有意控制入第一弯道速度,弯道中加速较大,入弯道速度节奏可能是影响弯道加速能力的重要因素;(2)两次滑跑的稳定性是最终决胜的关键性因素,珍妮沃夫两次滑跑成绩稳定性优于李相花;(3)两名运动员保持高速滑行的距离较长,且全程滑跑速度平稳无过大波动起伏;(4)虽然在个别环节速度节奏存在差异,但两名运动员全程速度曲线的总体趋势较一致,表明优秀运动员的速度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5)"一拼到底"的滑跑策略可能不是一种最佳选择,适当控制进弯道速度和出弯道后稍作调整再进行直道加速,可能更有利于创造优异成绩。  相似文献   

3.
为深入分析优秀速滑运动员全程速度存在的问题,以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对2008年荷兰短距离世锦赛我国女子运动员比赛数据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张爽全程速度节奏波动过大,影响其竞赛成绩的进一步提升;邢爱华全程速度节奏较合理,但最大速度能力制约了其竞技表现;王北星具有较强的速度控制能力,但其起动加速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最大速度能力、速度耐力、全程速度节奏的合理分配及两次比赛的稳定性对获取优异运动成绩缺一不可;入一弯内道和出二弯道是节奏控制的关键区,运动员应适当控制入弯道速度和出弯道后的加速节奏。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优秀女子速滑运动员全程速度节奏特征以快速提高我国该项目的运动成绩;方法:以荷兰短距离世锦赛比赛数据为基础,通过归纳总结和对比分析,研究女子内外道速度节奏特征。结果:女子外道的全程速度节奏特征是:第一直道快速加速,第一弯道稳定增速,第二直道缓慢增速后维持高速滑行,第二弯道大幅降速后维持原速滑行,第三直道调整后努力维持速度滑行;女子内道的全程速度节奏特征是:前100 m快速加速,112 m分段降低加速节奏,第一弯道保持速度稳定增长;出第一弯道后速度增长放慢,然后在入第二弯道前匀速前进;第二弯道仍然保持较稳定的速度节奏,出第二弯道后主动降速缓冲,然后努力维持高速滑行至终点;突出的最大速度能力和较好前100 m成绩是获取优异运动成绩的基础,但良好的全程速度节奏分配是获取好成绩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道次、场地条件和运动水平对速度滑冰女子1000m速度节奏的影响。采用文献资料、访谈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分析了2012—2013赛季哈尔滨站速度滑冰世界杯和关国速度滑冰世界锦标赛女子1000m前后两次比赛均参加的运动员分段数据,结果认为:(1)速度滑冰女子1000m道次不同造成运动员速度节奏的明显差异,外道速度波动比内道更大;(2)速度滑冰女子l000m场地条件不同,速度节奏存在显著性差异,条件越差的比赛场地,其启动阶段加速节奏越快,600—1000m分段速度节奏越慢;(3)速度滑冰女子1000m高、低水平运动员百分速度节奏存在显著性差异,低水平运动员0—200m启动阶段相对加速节奏更快,600—1000m分段高水平运动员百分速度节奏更快。  相似文献   

6.
通过速滑短距离项目比赛全程速度稳定性与全程各区段速度差分析,指出弯道滑跑速度的加速性质。通过入弯道与出弯道速度对比分析、内弯道与外弯道速度对比分析、第1弯道与第2弯道速度对比分析,进一步认识弯道速度的动态变化特征,为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性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一、研究目的速度滑冰运动发展非常迅速,比赛争夺十分激烈。谁占鳖头,技术是关键。弯道滑跑技术比直道滑跑技术难度大,而且,弯道滑跑比直道滑跑速度快,可见弯道滑跑技术是提高速度最重要的环节。本文从力学角度对速滑弯道单足支撑蹬冰进行力学特征的初步分析与研究,目的在于探讨运动员弯道滑跑时身体产生运动数值变化一般规律,为速度滑冰的教学、训练提供科学的部分理论依据。二、动作分析与结果我们来分析一下单足支撑弯道单足支撑蹬冰动作。(见图一)弯道单足支撑蹬冰动  相似文献   

8.
在长距离速滑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在全程中的滑跑速度不断变化,有的以相对均匀速度滑跑,有的以递增速度滑跑,有的以递减速度滑跑。我们从长期训练和比赛的实践中发现,体力分配恰当与否对长距离速滑运动成绩有着重要影响。普遍认为,相对匀速的滑跑有利于合理有效地分配体力,充分发挥运动员的潜力,取得成绩。但是,这一认识至今仍停留在经验阶段,尚未见到有关长距离滑跑速度均匀性的详细研究,而且也缺少评价  相似文献   

9.
选择2010年冬奥会周期前后的国内外优秀女子短距离速滑运动员于静、王北星、李相花和沃尔夫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荷兰Heerenveen、哈尔滨冰上基地数字化冰场所采集的相关比赛滑跑速度信息,分析500 m项目优秀女子速滑短距离选手弯道滑跑速度特征。探讨了国内外优秀女子速滑短距离选手在弯道滑跑速度特征方面的差异,重点分析我国优秀速滑短距离选手于静在2009~2011年弯道滑跑速度特征的变化,旨在进一步认识女子短距离速滑运动员500 m弯道滑跑技战术特点,为深入探讨速滑短距离项目弯道技战术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近年的全国性大型比赛中,速滑运动员在弯道滑跑中常因技术犯规而被取消成绩,教练员、运动员与裁判员对此看法不一,甚至众说纷云,莫衷一是。本文对在大型比赛中运动员弯道滑跑技术犯规的情况做了详细调查,根据规则精神,运用数理分析方法进行处理,对运动员弯道滑跑技术是否犯规找出理论依据,使技术与规则精神达到统一,从而促进速滑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中国优秀跨栏跑运动员刘静为研究对象,通过全程跟踪摄像获得她的2006年全国大奖赛比赛总决赛比赛录像,并对录像进行解析,结合问卷调查、教练访谈、文献检索等方法,得到刘静100m栏全程运动学指标,与世界上其他优秀跨栏跑运动员进行对比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与国外优秀跨栏跑运动员相比,她的腾空过栏时间较短,具有一定的优势;在起跑速度以及最高分栏速度方面存在着差距,专项速度耐力水平以及冲刺能力相对较差,但全程栏的节奏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2.
现在有一个重大的课题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我们在世界锦标赛上的成绩不够理想.我们国内的成绩并不低于其它国家,但为什么比赛中的名次并不理想呢?比赛的实践使我们发现我们的运动员在技术上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在国内的竞赛中,优秀运动员能滑出与世界纪录不相上下的好成绩,而在世界锦标赛上却轻易地被别国运动员超过,这种情况在比赛中是很多的.最大的原因是出弯道技术存在问题.外国运动员在出弯道时能极敏捷地几乎靠近标志块滑跑,而我国运动员则在出弯道时被抛出,与外国运动员的滑跑路线形成鲜明的对比.出弯  相似文献   

13.
优秀长距离自由泳运动员比赛全程速度分配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明飞 《体育科学》2002,22(1):71-76
通过对173名优秀长距离自由泳运动员多年的全程及分段成绩的深入研究结果显示:优秀长距离自由泳运动员比赛全程速度分配方案均采用大致相同的“匀速游”,我国优秀选手与世界优秀选手在全程比赛速度分配上均较为合理,差距在于总体训练水平与能力较低,具体表现在分段速度水平上。同时根据比赛全程各分段成绩百分率建立百分率模型和速度分配表,为从事长距离自由泳的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制定理想速度分配方案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短道速滑超越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三维DLT法对世界优秀选手超越技术动作进行了分析得知,在弯道区域5块至7块标志处超越者实施外侧超越过程中,超越者的重心速度和滑行轨迹长度均大于被超越者;但是在内侧超越过程中,重心速度并非是决定超越成功的惟一因素。当超越者滑行的轨迹长度和重心速度小于被超越者时,只要超越者在滑行的有效运动方向上移动的位移和速度大于被超越者,就有可能超越成功。外道超越要尽可能在到达弯道弧顶前或在出弯道处完成。国外韩国运动员在出弯道处做内道超越技术运作实现超越。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世界速滑运动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男子5,000m最好成绩达6′51″17(我国还未破 7′30″)。5,000m成绩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技术、力量和耐力;就技术而言,我国选手的差距,主要在弯道技术上。作者通过观察国内外优秀运动员的训练、比赛,感到我国运动员在弯道滑跑时身体重心位置,与世界优秀选手相比,存在着不同的差别,而我国身体重心问题普遍不够重视,看法也不尽一致,这样,势必影响训练的质量和效果。从现有资料看,研究弯道滑跑时身体重心问题的文章较少,本文所研究的身体重心,是指在弯道正侧面观察到的身体重心在不同的几个动作时所处的位置。  相似文献   

16.
在对第2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全体中、外参赛运动员比赛成绩进行统计处理和全面分析基础上,着重对成绩较好的中、外运动员进行相对成绩、平均排名、速度方差和相对速度方差各项指标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优秀运动员有与国外优秀运动员抗争的实力,而团队整体实力与国外强队仍有一定差距,处于中等水平;在全程速度分配上较为合理,但相对速度能力较差,关键性赛段波动较大,参与激烈竞争的能力远不如国外优秀运动员。  相似文献   

17.
基于AMB系统的荷兰Heerenveen数字化冰场所采集的速度信息,对速滑500 m项目优秀选手张忠奇和Jeremy Wotherspoon进行了个性化速度特征分析。为有效地寻找差距和突破差距,初步建立了涉及各区段速度差异、弯道加速率与直道速度保持率、高速区滑跑长度、高速区滑跑稳定性和高速区降速量等内容的分析方法。分析结果可以为个体运动员在速滑500 m项目比赛中采取优化的体能技战术,以及进行与速度耐力相关的体能训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运用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优秀速滑运动员于静2009年和2010年各一次比赛数据及世界优秀运动员2007年世界杯荷兰站比赛数据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于静的全程速度曲线具有较强的规律性,速度提高是其成绩进步的首要因素;相比2009年,于静2010年的第一弯道技术、最大速度能力和比赛信心都有大幅提升。但与世界其他优秀运动员相比,该阶段技术、最大速度能力和速度耐力仍需进一步提高等。建议加强对入一弯道最大可控速度及入二弯道降速幅度的研究,以提高直道接弯道的效率。  相似文献   

19.
不同水平女子马拉松运动员的节奏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锋  朱瑜  高岩 《中国体育科技》2014,(1):10-16,87
为了讨论不同水平女子马拉松运动员在奥运会比赛中不同分段的节奏策略,运用被试间事后准则多样组设计将2012年伦敦奥运会女子马拉松运动员按比赛名次的25%平均分成4组,分析各组个人最佳成绩、比赛成绩、分段成绩特征及组间差异。结果表明,1~4组比赛成绩平均速度相对于个人最佳成绩平均速度比例分别为98.3%、98.1%、96.9%、96.4%,比赛中,获得好名次运动员的成绩比其他运动员更加接近于个人最佳成绩。第1组运动员全程速度变异小,表现出前慢后快的"J"型抛物线型节奏策略,而第2、3、4组表现出前快后慢的积极性节奏策略。第1组的初始速度低于比赛成绩和个人最佳成绩的平均速度,但后半程出现加速甚至高于比赛成绩和个人最佳成绩的平均速度,而第2、3、4组却相反。结论:名次靠前的运动员重现个人最佳成绩的能力强于名次靠后的运动员。运动员获得优异的比赛成绩除了身体训练水平之外,选择适宜的节奏策略也非常重要。选择适宜的初始速度,能有效避免后半程速度的过度下降。战术考虑、环境认知等心理因素影响了运动员节奏策略的选择,采用适宜的节奏策略能在运动成绩和名次上超过身体训练水平高但节奏控制不好的其他运动员。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女子5 000 m速度滑冰优秀运动员不同滑跑节奏与心率变化的关系,及该项目的最佳滑跑节奏,在实验控制条件下测量10名被试运动员采用3种不同滑跑节奏进行5 000 m滑跑时的心率变化,绘制运动员心率曲线并对心率均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实验结果:运动员以最优成绩80%强度,采用高弯低直节奏完成5 000 m滑跑时,其心率均值明显低于其他节奏的心率均值;该节奏心率曲线呈现规律性波动形态。结果提示,高弯低直滑跑节奏可能有利于速度滑冰长距离项目中大强度负荷的机体长时间保持恒定心率,有利于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