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作为特殊的文学样式,童话不仅契合了儿童的精神世界,也为儿童的审美提供了生动有趣的对象。教师应该充分发挥童话的美育功能,把童话作为实施幼儿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魏莉蓉 《考试周刊》2009,(28):39-40
童话是神奇美妙的,童话在幼儿的想象力培养过程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它蕴含着幼儿心中美好的幻想,不仅使孩子们学到许多基础知识,丰富其想象力,更可贵的是童话能潜移默化深植在儿童幼小的心灵中,对塑造幼儿健全的人格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胡艺瑾  卢清 《时代教育》2012,(7):264-265
随着人们对童话故事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入,童话故事已经渗透到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了给幼儿适宜的道德教育并实现幼儿道德教育的目的,文章通过对童话给幼儿道德品质形成的作用分析,从而从幼儿教师、家庭教育两个方面探讨如何通过童话教学达到提高学前儿童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童话是幼儿最为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体裁,使用幼儿所喜爱的童话对其进行道德启蒙教育,适应了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契合了幼儿道德认知发展的特点,幼儿在阅读自己所喜爱的童话故事的同时,能够很好的体会童话故事中的寓意,也能够很轻松自然地去理解其中所蕴含的道德概念,进而能够有效的推动儿童道德认识发展,因而受到广泛关注。对相关的研究进行梳理、评述,以了解童话幼儿德育功能研究的研究现状、明确其研究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5.
童话是最富儿童特点、最受小读者欢迎的文学体裁,但是在目前的儿童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中,教师只重视结合童话对幼儿进行德育、智育,而严重忽略了童话最根本的审美教育价值。本文通过安徒生的童话故事《野天鹅》,从情感体验、信念传递和精神依托三方面论述了童话作品对儿童的审美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6.
童话是发展儿童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等审美能力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童话教学则是一种侧重感性体验的审美教育。在游戏中实现童话与艺术教育的有机整合,可从建构主题课程,丰富幼儿多元感知;成立项目小组,支持幼儿个性表达;开展剧本展演,鼓励幼儿大胆创造等系列活动中着手,为幼儿提供一个比普通艺术活动更富于想象力、更具有趣味性、更加能给幼儿带来快乐体验的艺术游戏空间。  相似文献   

7.
<正>传统民俗文化对儿童的全面发展有着诸多益处。"知识和文化需要传承,但这只是手段,让知识和文化落户在幼儿的心智结构、转化为幼儿理解的意义,焕发幼儿的生命力,才是幼儿教学的真正目的。"〔1〕幼儿园有计划、有步骤地建构民俗文化课程,首先要完成对民俗文化资源的转化,才能遵循幼儿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童话因而也就成为最佳载体。我们借助童话的泛灵思维和独特的  相似文献   

8.
幼儿的思维具有万物有灵的特点,他们的科学观并不是纯客观的,而是带有童话的色彩。幼儿科学教育的目的与童话的虚构并不相背,一方面,科学教育的宗旨是保持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成人没有必要纠正童话中的所谓"错误"知识;另一方面,科学教育可以借助科学童话、小说等文艺形式进行。  相似文献   

9.
低幼童话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为低幼儿童提供精神食粮,一直以来是儿童文学作家们尽最大努力去做的一件事情。尽管20世纪90年代整个儿童文学界是被少年小说所占据。但是,低幼童话的所显示的蓬勃的生命力却不容忽视。首先,是在文学品质上的“提升”,表现在作品的厚重感的增强,作品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其次,是一种儿童情趣的回归,作家深入到幼儿生命的本体,以幼儿的思维、情态表现幼儿的特征,塑造了一系列成功的幼儿形象;再次,是艺术形式的超越,超越了以往仅仅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现在,低幼童话的插图大量增加,而且以童话为蓝本的幻想性图画书发展起来。低幼童话由单纯的“听”,到“听”与“看”并重。  相似文献   

10.
<正>由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北师大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中国城市出版社联合主办的苏梅幼儿文学作品研讨会暨"苏梅童话绘本系列"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儿童文学评论家束沛德、樊发稼等出席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苏梅的作品清新灵动、随性温暖,充满了童真童趣,尤其是当很多枯燥的科学原理、让孩子头疼的数学难题都变成了好听的童话时,作品本身就具有了独特性。苏梅既是儿童文学作家又是幼教专家,由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的"苏梅童话绘本系列",包括  相似文献   

11.
童话作为最受幼儿喜爱的一种文学体裁,一直是幼儿园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长期以来,人们对幼儿(欣赏主体)在欣赏童话作品时究竟有哪些特点缺少专门的研究,这直接或间接地导致童话欣赏活动的盲目性、程式化和简单化。为此,笔者以文学心理学、审美心理学以及儿童文学接受的有关理论为基础,对3~6岁幼儿在童话欣赏过程中的感知、想像、理解和情感等审美心理特点进行质与量相结合的研究,以期为幼儿童话欣赏教育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一、幼儿童话欣赏的特点在研究中,笔者根据童话的情节发展和情感变化的结构,选择了简单型、重复型和复杂型三类童话(…  相似文献   

12.
杨文华 《文教资料》2011,(10):18-19
安徒生是世界著名的童话大师.他在童话中把现实生活、个性化的诗引进了童话创作。安徒生童话背景下的中国童话,在吸收了安徒生童话的艺术特点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儿童的心理、年龄特点,以及中国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加入了本民族的一些特有元素,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童话。  相似文献   

13.
李智玲 《教师》2013,(29):56-57
童话的主要作用是教育幼儿这一观念一直影响着幼儿园的童话欣赏活动,教师在童话欣赏教学中走入只重视童话的教育作用的误区.教育作用是童话的功能之一,但童话本质是审美的,童话的功能都应通过审美来实现.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因此,我们教师在进行幼儿园童话欣赏教学中应该重视童话的审美作用,充分挖掘童话的美,引导幼儿感受美.  相似文献   

14.
胡丽欧 《成才之路》2013,(11):24-25
童话是在美丽奇妙的意境、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中,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来塑造鲜明生动的形象。童话能带给幼儿快乐,对培养幼儿真、善、美的良好品质具有积极意义。在幼儿园环境中,我们有效地运用童话载体,搭建幼儿与环境自主互动的桥梁,让幼儿在童话活动中得到更多创想、创造的空间,使其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促其走上成才路。一、运用童话载体,引导幼儿自主创想单个童话环境  相似文献   

15.
如何开发儿童的幻想智力?儿童热爱童话,抓住儿童对童话浓厚兴趣的契机,通过儿童听童话、读童话、看童话、写童话,从而把他们引上爱听、爱读、爱说、爱写之路,引入会听、会读、会说、会写之门。  相似文献   

16.
开发童话资源,是将童话视为课程,组织幼儿体验式阅读,形成一个全新的幼儿阅读轨迹,使阅读突破传统的形式,用多种感官,体验童话的审美功能、情感功能、道德功能、语言功能等,使幼儿体验到童话从静态到动态的过程。幼儿体验式阅读是基于童话资源进行的,通过创设体验式阅读环境和开展多维体验式阅读、互动体验式阅读,让幼儿在阅读中实现体验。  相似文献   

17.
幼儿的教育过程中,童话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童话可以顺应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另一方面,童话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以其精彩的内容深得幼儿的喜爱。此外,童话可以推动幼儿的身心发展,对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以极其丰富的幻想、浓厚的浪漫色彩、生动活泼的语言和美妙的拟人手法,博得儿童的喜爱。新中国成立后,童话教学始终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科目。幼儿教师借助这种文学样式对幼儿进行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可是在“四人邦”横行的日子里,童话教学也和其它学科活动一样,遭到严重干  相似文献   

19.
开发童话资源,是将童话视为课程,组织幼儿体验式阅读,形成一个全新的幼儿阅读轨迹,使阅读突破传统的形式,用多种感官,体验童话的审美功能、情感功能、道德功能、语言功能等,使幼儿体验到童话从静态到动态的过程。幼儿体验式阅读是基于童话资源进行的,通过创设体验式阅读环境和开展多维体验式阅读、互动体验式阅读,让幼儿在阅读中实现体验。  相似文献   

20.
<正>从小到大,我们读过那么多的童话。但我们真的读懂了童话吗?我们真的了解童话吗?时至今日,我们对童话的定义依然具有不清晰性和不确定性。但总的说来,童话是以儿童为受众、易于被儿童接受、具有幻想性的故事。童话中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瞬间,把美好的信念注入孩子心里,这大概就是童话的深意所在——以清浅的语言讲纷繁的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