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文清 《湖南教育》2008,(12):43-44
我们知道,“清”“静”“悲凉”是郁达夫笔下故都之秋的特点,把“清”和“静”当成一种美来欣赏好理解,但“悲凉”也成了审美的对象,则有点出乎常人经验。因而如何理解郁达夫对“悲凉”的独特感悟,正是教与学走向深入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郁达夫的散文佳作《故都的秋》,通过一系列对于北京秋色的描绘,写出了故都的秋的特色和自己的独特的感受,抒发了自己对秋的、特别是对故都的秋的深情厚意,着意突出了一种情、静、悲凉的秋的意境。清、静、悲凉是作者所描绘的意境的主题。文章一开头,作者就明确地点出了这种秋的意境的主题:“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是指秋的纯净、清彻;“静”,是指秋的静寞;“悲凉”,是指秋的气氛、万物的衰弱、给人的感觉;这三点概括了北国秋的特点。清、静、悲凉的意境是通过对于北京一系列秋色的描写体现出来的。首先,作者描写了在北京的院落里所看到的秋色。早晨坐在院子里,“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碧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这是一幅充满了秋色的天高气爽的清静的秋天院落图,在纯净的高空中,响着驯鸽的飞声,这给人的感觉是秋高气爽,静中有动,又是响在纯净的碧空中,还有那“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  相似文献   

3.
由于阿佤山长期处于“羁縻”统治的状态,因而,佤族的国家认同建构历时不长。同时,佤族的国家认同具有族群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统一特点。为此,佤族的国家认同可从历程、原因、特征三个方面来分析,进而认识佤族的国家认同状况及历史源流。  相似文献   

4.
“悲凉”是郁达夫《故都的秋》的主旋律,一开篇,作者就为全文奠定了基调:“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使众多“阅读指导”确定郁达夫笔下的“秋味”充满了“深远的忧虑和孤独者冷落之感”。诚如钱理群教授所言,由“时代的苦闷”而推出“作品必定是充满了单一的绝对的苦闷感”是“审美的误差”,但并不影响读者从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品出孤独和悲凉,只是对于这种孤独和悲凉感的成因有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增进“三个认同”是中国民主促进会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历史经验的总结升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民进要巩固“三个认同”,就要内化于心,深入开展以“三个认同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不断加深对“三个认同”的认识;要外化于行,将“三个认同”践行活动寓于会员的日常工作生活和会员履职活动之中;要固化于制,引导和激励全体会员“三个认同”践行活动.  相似文献   

6.
该文主要从政治象征的角度,考察“辫子”作为一种政治符号在明末到民初这一特殊时段所承栽的象征意义,以及它在构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社会认同中的作用。全文分为三个部分:一、考察“辫子”被“政治化”及其“去政治化”的过程;二、“辫子”在不同的政治思想脉络中所呈现出的不同意义;三、“辫子”作为个人权利的象征在清末民初是如何被运用的。  相似文献   

7.
刘丽萍 《教师》2012,(20):114-115
《故都的秋》全文1600多字,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在斗争的痕迹。本文通过评论《故都的秋》的美,来探讨分析郁达夫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8.
一、通过多组排比句,表现了故都秋天的特点 1.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上句中,作者在“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之后,笔锋陡然一转,浓烈的感情犹如决堤的洪流,随之喷泻而出:“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短短十个字的排比句,便道出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来,“来得”的反复使用,舒缓了语气,为全文笼上了一种感伤的基调。  相似文献   

9.
秋和秋     
读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自小在四季如春的南海之滨长大的我,无法切身体会那“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北国的秋,是如何吸引千里之外的作者,是如何让作者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抵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然而,轻触作者的笔锋,异地的我依然可以看到那一缕缕浓浓的秋思乡情伴着别具风味的秋景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0.
认为企业导师具有高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双重身份,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中呈现出深刻的身份认知困境,表现为自我认同的“知行分离”、处境身份认同的“交往疏离”、专业身份认同的“名实偏离”的“三离”状态。指出可从本体论、关系论、结构论三个层面阐释企业导师的身份认同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纾解身份困境的策略:赋权增能,推动企业导师能力建设,使其“知行合一”,达成自我身份认同;以实践课程、工程项目为纽带构建实践共同体,使其“交往融合”,达成处境身份认同;完善企业导师职称评定、聘任制度,使企业导师“名实相符”,达成专业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1.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可谓是一篇独具特色的美文,美就美在其“色彩浓,回味永”的画面和“清、静、悲凉”的意境,关在作者随处流露出的情趣,美在它令人“百读不厌”的浓郁书卷气和风俗味。它值得我们潜心细致地去“翻阅”,去追寻和体味。  相似文献   

12.
《故都的秋》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老篇目,许多教师在授课时每每要引导学生去理解文中“淡淡的忧思和孤独感”,并且还要将当时的社会背景与作者感时忧国的情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去追索忧思与孤独感的根源。对此笔者颇有异议,希望与诸位商榷。忧郁美的艺术追求在文中,作者直接道出北国秋的特色:“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那破屋破壁旁冷冷的牵牛花的蓝朵、那落寂的无声无息的槐树落蕊、那秋蝉衰弱的残声、那一层比一层凉的秋风秋雨……汇成了故都“清”、“静”、“悲凉”的秋味。如果武断地套用“一切景语皆情语”,似乎就可推导出作者在文中“流露了淡淡  相似文献   

13.
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中,“清”“静”“悲凉”与作者的情感形成映照,蕴含着他独特的审美情趣,体现出物哀美学的思想。本文以物哀美学的视角来对《故都的秋》中蕴藏的内涵进行深入的剖析,从秋之悲凉、词之细腻、情之真切三个层面来感受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爱国情怀,对故都、故国的怀念与热爱。  相似文献   

14.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意义的、在特定的时间举行庆祝或祭祀仪式的日子.以苗族民间传统节日“赶秋节”作为桥梁,通过研究苗族民间传统节日“赶秋节”中的认同主体,剖析节日文化中神话传说、传统习俗、语言、服饰等民族认同的构建要素,进而探讨民族节日对民族认同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感情浓郁,意味隽永,文辞优美,通过对故都景物的描写来表现作者对故都的眷恋之情,这些景物分别为清晨静观、落蕊清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并能集中体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学生在阅读此篇文章时也很容易找到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但是这却不能解决本课的根本问题——郁达夫先生怎么会喜欢带有这种悲伤调子的秋呢?而本文却恰恰相反是在对秋的清、静、悲凉的描写中渗透了作者对家乡的爱,对自身经历的体悟,对家的安全、舒心的体悟,  相似文献   

16.
一条线索贯穿文章始终文章不论是描绘北平秋色,还是赞美自然风物,抑或是表达对故都的向往眷恋,始终都贯穿着一条感情线索,那就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不但是北国之秋突出的特点,而且是作者对北国之秋深切的感受,也是全文的感情基调。郁达夫幼年丧父,生活的艰辛造就了他忧郁、沉闷的个性;后东渡扶桑,受尽异族歧视,更让其苦闷和消沉。何况作家“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而至北平,正是“九一八”之后,此情此景,故都的秋,令这位本已伤感的文人品尝到的个中滋味,除了“清”、“静”、“悲凉”,还能是什么?抓住了这条…  相似文献   

17.
《邢台学院学报》2016,(1):170-173
社会工作专业认同是指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接受和认可,依照社会心理学社会认同理论可解释为专业价值认同、专业学习认同和专业角色认同三个维度的和谐统一。通过对河北省三所高校部分社工专业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在专业认同上总体表现偏低,但在价值认同、学习认同和角色认同三个层面上又存在一定差异。针对这些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做到扬长避短,是提到社工专业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一.感秋之清、静、悲凉 1.时代背景与写作动机的对比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早已侵占了东北,并大举向华北进攻,北平的沦陷危在旦夕。作者在《青岛、济南、北平、北戴潮的巡游中明确地写道:“想在没有被别人侵夺去之前,去瞻仰瞻仰这有名的皇都。”  相似文献   

19.
流亡状态下的个体把追寻自我的认同作为生命的本能,但认同的过程必然有其复杂性,在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中就呈现出个人核心的单向认同、价值核心的双向认同和双重身份的去核心认同三种身份认同模式,这些认同模式象征性地反映出米兰·昆德拉对现代性社会下的时代和个人身份的认知状态。  相似文献   

20.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优美散文。文章所反映出的“清、静、悲凉”意境,与他的身世命运及由此形成的性格情趣有着密切的关联。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