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大学教师职业是一种学术职业。随着大学职能的演进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变迁,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在横向层面发生了功能性和类型的分化,即教师由原来"单一身份承担单一功能"发展为"单一身份承担双重功能"再到"多种身份承担单一功能或多元身份承担多元功能"。明确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分化的概念与内涵,进而明晰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分化的内在规定性,这是构建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分化体系的理论逻辑,也是解决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分化带来的教师学术职业管理实践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2.
《大学教育科学》2007,(2):F0002-F0002
2007年4月4日至5目,由湖南大学主办的“大学职能体系与高等教育质量”高层学术研讨会在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的明伦堂隆重召开。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湖南省副省长郭开朗等领导出席了会议。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16所国内知名高校的大学校长、书记和领衔学者共30余人参加了该论坛。会议围绕“大学职能体系与高等教育质量”这一主题展开,专家就“大学职能的拓展与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大学职能的分化与多元高等教育质量观”,以及“大学职能的冲突与协调”等几…  相似文献   

3.
时伟 《江苏高教》2012,(4):16-18
大学学术职业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发展过程受到了学术、政治与市场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学术因素是大学学术职业发展的根基。大学的多元性决定了大学学术职业的多样性。受世界一流大学学术职业标准的暗示,大学学术职业呈现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大学学术职业需要转变观念,从理想与现实两种维度,调适学术、政治与市场多种力量,提升大学学术职业发展的切合度与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在大学职能观视角下,西方大学理念经历了三大历史演进阶段,并形成相应的三种典型理念:具有英国牛津大学传统的“教学型”理念、德国柏林大学传统的“研究型”理念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服务型”理念。同时,每一历史阶段的大学职能新理念都是对过去理念的拓展和有机结合。因此,21世纪的大学理念要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主动服务社会需求,同时分清主次,把握好大学理念的主旨,勇于承担大学应有的社会职能和责任。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不同生产技术和社会经济条件影响下,高职教育经历了农业社会的学徒制模式,到工业社会的"工厂——学校"模式,至信息社会的多元合作模式的演进历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演进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有着自发的、规律性的内在逻辑,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演进的多视角分析表明:服务社会的根本动力、适应各国国情的文化规则、职业与学术的价值取舍,是决定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和各国实践路径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6.
选取中世纪原型大学、衍生型大学诞生和发展过程作为教师流动的考察载体,在对流动频率、方向、影响因素等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发现,流动是学术职业生而具有的天然基因,大学教师流动在学术职业形成、学术规范建立、学术自由获得、学术职业吸引力提升等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同时,大学发展具有惊人的历史一致性,中世纪大学教师流动的基本特征延续至今,有关大学教师流动的相关政策举措不应回避对于教师流动的历史过程分析。  相似文献   

7.
大学理念是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当今时代 ,大学理念也应该创新。本文提出现代大学的新理念是 :“以人为本 ,学术自由 ,服务社会 ,走向世界”。“以人为本”是现代大学的教育哲学观 ,“学术自由”是现代大学的根基 ,“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活力 ,“走向世界”是现代大学的新使命。  相似文献   

8.
大学教师:一项学术性职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职能的成功发挥有赖于对大学教师职业属性的把握和理解.大学教师职业成长与变迁的历史与实践证明,大学教师是一项以知识传播和科学探索为内容的学术性职业,是一项与大学发展密切相关的学术性职业,是一项需要学术自由权利呵护的学术性职业.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内大学分层分类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主要体现为三类:一是走学术型道路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一是走职业型道路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还有一类即是“地方大学”。本文尝试从学术性与职业性的角度对地方大学发展的价值取向进行阐释,并提出了地方大学应走“学术地方化”和“学术职业化”发展道路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教师评价是大学学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向度的演变与教师角色的延展紧密相关。由于排名机制诱导、学术“锦标赛”和多元利益主体博弈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大学教师评价多元向度之间的冲突,也催生了“五唯”痼疾,与评价的原目标相背离。在“破五唯”的背景下,大学教师评价迫切需要秉持多元化的学术观,完善同行评议制度,实施分类管理,在制度层面上加大对教师立德树人的激励,促进学术职业多元价值的平衡,推进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高校教师的质量决定着高等教育的质量,高校青年教师作为高校师资的主体和未来,其专业发展水平对保障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学学术的提出,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从教学学术视角来看,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是提升其教学学术水平。通过提升教学学术水平促进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方面教师自身需立足自主发展,即树立教学学术的观念,在教学实践中反思,在教学研究中提升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可通过强化教学培训、注重教学团队建设、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为青年教师创设良好的激励氛围。  相似文献   

12.
浅谈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图书资料情报中心,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要发挥了图书馆的作用,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素质、高深的专业理论素质、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3.
通过追溯从中世纪到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阐明高等教育职业性的发展规律。职业性是高等教育的固有属性,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其与学术性的相互博弈共同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这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有着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大学出版是以大学的孕育发展为依托的,它所形成的传播知识、促进教育、学习和研究的学术文化传统是其特立于其他类型出版的一个重要特征。我国自近代开始创建大学并发展大学出版事业,长期以来为发展大学教育事业和促进学术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目前大学出版却存在对学术文化传统的某些偏离现象,造成学术出版特色淡化和质量下降等现实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深刻反思现代大学的核心理念和精神特质,努力摈弃浮躁之气而回归大学出版的学术文化传统,从而形成大学出版的良性发展机制,实现大学出版的本质目的和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5.
教育学会的学术研究泛及近代中国教育的各个领域。教育学会从事学术研究,既反映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教育诉求,又折射着新式教育勃兴的急切呼唤,由此使其学术研究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纯学术研究。依托学术研究的开展,教育学会成为中国教育近代化历史进程中一股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加速了中国近代教育学术的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University provision for academic development is well established in the USA, UK and many other countries. However, arrangements for its provision and staffing vary. In Australia, there has been a trend towards professional rather than academic staff appointments. Is this appropriate? In this paper, the domains of academic development work are explored and roles that are essentially academic in nature – and those that are not – are identified. Upon investigation, the current staffing balance in Australian central units appears appropriate, but a further move to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professional appointments in central Australian academic development units would be counter-productive.  相似文献   

17.
学生积极学业情绪的培养和引导,不仅可以缓解学业自我妨碍行为,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提升课堂学习的质量和教学水平。因此,要提高学生积极学业情绪的调节和管控能力,激发积极学习情绪,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18.
国内研究者主要从教学学术与教学质量、教师专业发展、教学学术运动、教学学术机制的互动关系,以及不同类型大学教学学术发展现状等五个专题领域,对大学教学学术展开研究,其研究成果对我国大学针对教学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的新趋向,开展教学管理实践改革带来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rofessional and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mid-career teacher educators from two universities in England. The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were to analyse and compare the career experiences of teacher educators; in particular, to identify stages of development, landmark events and contextual factors affect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and academic identities. In-depth biographical interviews were carried out with 12 teacher educators, together with living graphs of their career paths. Clear landmarks were identified in both contexts, with development in teaching seen as largely positive, while research development was much more varied. Teacher educators who were further on in their careers saw research development as transformative personally as well as academically. In analysing the findings within a sociocultural learning framework, the authors draw in particular on Swennen et al.’s model of teacher educators’ sub-identities, Akerlind’s categorisation of an academic identity and Eraut’s contextual and learning fact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