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目前已经进入了中等收入阶段,但是自从2010以来经济增速一路下滑,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困境."中等收入陷阱"概念最先是由世界银行提出的,中国学者对此也有不少有价值的研究.但极少从制度视角作深入研究的.然而从高收入国家的发展道路来看,中国要想成功顺利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制度选择是关键.但中国目前的制度供给是缺位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国要制定能够激发国人创造性的科技创新制度,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全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向教育强国转变的教育制度和进一步完善有效约束的干部队伍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2.
何冬妮  易达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3,38(11):1685-1697
打造区域科创高地是破解“中等技术陷阱”难题的重要抓手。区域科创高地承担着突破原创性技术、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吸引汇聚全球高端科创要素、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等重要角色和重大任务,是我国跨越“中等技术陷阱”的“引领者”“探路者”及“试验田”。为此,文章尝试在回顾和梳理区域创新系统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阐释区域科创高地的角色,分析打造区域科创高地的要素,提出区域科创高地引领我国跨越“中等技术陷阱”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工业化为父,城市化为母,摩天大楼是二者结合的产物.工业化与城市化失衡是造成“中等收入陷阱”的魁首.摩天大楼的冲动表现为建设摩天大楼的神经兴奋和理性薄弱,助推滑向“中等收入陷阱”.抑制摩天大楼的冲动,解决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性矛盾,协调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是我国防范“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4.
刘宏图 《科技风》2012,(21):250
当前我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应对这种严峻的形势,需要从多方面改革完善发展,从而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5.
借鉴日韩新发展经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彩娟 《未来与发展》2012,35(6):39-43,38
我国2010年人均GDP达到了4 393美元,按世界银行2008年收入分组标准已正式成为上中等收入国家成员。根据国际发展经验,上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存在"中等收入陷阱",而日、韩、新3国是国际公认的成功跨越国。本文以统计数据勾勒日、韩、新3国这一阶段的发展特征,用翔实资料总结其经验做法,并在此基础上思考提出了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些启示,以期为我国规避"中等收入陷阱"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从修正标准货币效用模型(MIU)入手,从理论上说明,通胀对中等收入国家家庭福利会造成严重影响,进而提出理论假设:通胀所造成的家庭福利损失将严重影响中等收入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进而推动相关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后,又通过FGLS、差分GMM以及系统GMM方法对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国家自进入中等收入以来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基础设施、债务水平、技术创新以及储蓄率的前提下,通胀对上述国家人均GDP增长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因此,应该加强对通胀的调控,以确保我国顺利进入到高收入国家的行列。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传统福文化在经济视角的再解读,从"经济红利"、"改革红利"及"人口红利"3个方面,获得了新的观点与方法,为解决当前经济问题,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如何借助企业之间的相互带动作用,探索温和的、低成本的外部干预方式,助推企业的创新投资行为,对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至关重要。本文从同群效应的角度研究企业创新投资行为的相互影响作用及路径,发现同群效应存在于企业的创新投资行为中,检验和对比企业之间创新投资行为传递的两条路径,结果显示跟从企业管理者的创新投资行为意向在创新投资行为传递中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进一步检验异质性企业对同群企业创新投资行为的应对性反应差异,发现缺乏规模优势和研发水平较低的企业则更容易同群企业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发现启示政府管理部门,充分发挥企业创新投资行为的互相带动作用,通过“以点带面”、“以大带小”、“以高带低”,不仅有助于激发区域或社会范围的创新投资联动,而且在企业创新投资行为引导上也有望实现四两拨千斤的助推效果。  相似文献   

9.
陈彩娟 《未来与发展》2012,35(10):45-48
我国2010年人均GDP达到了4 393美元,按世界银行2008年收入分组标准已正式成为上中等收入国家成员。根据国际发展经验,上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存在"中等收入陷阱",而阿根廷、智利、巴西三国被国际公认为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代表。本文以统计数据阐明阿根廷、智利、巴西三国在上中等收入阶段的发展特征,用翔实资料分析其失败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思考提出了我国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些启示,以期为我国成功跨越这一陷阱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寇宏伟  陈璋 《科学学研究》2020,38(9):1579-1586
不发达国家独特的技术进步过程是分析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起点。本文对此过程进行阶段划分,按先后顺序将其划分为转移性技术进步阶段、替代性技术进步阶段、创新性技术进步阶段。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过程中的技术进步方式及需求规模的变化是中等收入陷阱产生的主要原因,而最终本国需求规模的大小决定了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难度。本国需求规模越大,跨越难度越低。同时,本文采用2011年-2017年我国28个行业年度面板数据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检验,结果符合本文假说:需求规模越大,自主研发成果越多。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后半叶,少数东亚经济体基于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成功跨越“中等技术陷阱”。这些经济体如何善用外来引进的技术,然后追赶、超越中等技术水平,步入技术进步的前沿?这段历史对我国跨越“中等技术陷阱”有着很强的启示作用。文章以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新加坡为研究对象,从外部及内部两方面梳理这些经济体成功的共同要素:从外部来看,这些经济体享有宽松自由的国际环境,人才、商品与资金的跨境流动成为技术扩散和创新的重要载体;从内部来看,这些经济体受益于逐步市场化的政策环境、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与开放的人力资本,能够把基础科研成果转化为应用技术的企业科创系统,以及具有本土特色的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12.
探索性地从包容性创新主体、需求、支撑条件、环境和产出五个方面构建了区域包容性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利用加权综合评价法对中国31个地区的包容性创新绩效进行测度。从评价结果上看,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包容性创新绩效呈现梯次下降的趋势。此外,本文利用2008-2011年的省域面板数据对包容性创新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一个地区的包容性创新能力与本地经济水平、开放程度、产业结构有密切的联系。并非经济越发达、越开放的地区包容性创新能力越强。相反,经济的发展应该更加关注农村地区的发展,尽量缩小城乡差距。同时,应该保持合理的产业结构,构建均衡的区域创新体系,避免资源配置极化。  相似文献   

13.
探讨城市包容性对城市创新的影响,为包容性如何影响城市创新以及人才区位选择动因提供证据和解释。根据新经济地理学构建一个包括两区域、五部门、三要素的区域创新增长模型,分析城市包容性通过影响人才迁移进而影响城市创新的作用机理,并利用“百度迁徙”大数据对我国277个地级市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包容性不仅会对城市创新水平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还会通过促进人才流动对城市创新水平产生间接影响;同时,对具有不同外商投资水平、工资水平及高铁通达性的区域来说,包容性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此外,文化多样性在人才促进城市创新的过程中起到催化剂作用,但对其他群体来说却表现为抑制作用。最后提出重视提升城市软实力作用、因城施策,以提升地方生活品质为重点提升城市包容性和吸引力,以及注重增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强化包容性对创新的带动作用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科学与管理》2017,(2):6-12
农业现代化进程,离不开农业企业的发展。从企业创新主体建设意义及国际比较上引申开,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农业企业创新主体建设的状况,并提出了政策建议。企业创新主体建设状况,是我国当前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创新驱动的需要,而具体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则离不开农业企业的创新主体建设。  相似文献   

15.
<正>当前,我国经济面对增速下行和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迫切需要寻找和增强经济发展驱动力。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性变化,指出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这抓住了化解经济下行压力、推动转型升级的要害。那么,怎样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从根本上看,要靠全面深化改革。一、只有创新驱动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16.
从修正标准货币效用模型(MIU)入手,从理论上说明,通胀对中等收入国家家庭福利会造成严重影响,进而提出理论假设:通胀所造成的家庭福利损失将严重影响中等收入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进而推动相关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后,又通过FGLS、差分GMM以及系统GMM方法对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国家自进入中等收入以来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基础设施、债务水平、技术创新以及储蓄率的前提下,通胀对上述国家人均GDP增长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因此,应该加强对通胀的调控,以确保我国顺利进入到高收入国家的行列。  相似文献   

17.
陈林  肖倩冰  蓝淑菁 《资源科学》2021,43(2):341-356
环境质量的改善不仅是环境政策单独作用的结果,通常还与政策作用下产业结构的调整密切相关。本文基于中国2006—2016年1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PM2.5年均浓度面板数据,以“大气十条”政策作为环境规制的代理虚拟变量,结合双重差分法,研究“大气十条”政策的实施是否有利于降低京津冀晋鲁蒙、长三角、珠三角3个目标区域内城市的雾霾污染水平,并通过构建产业结构升级指标,探索该政策如何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影响雾霾污染治理。进一步,采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验证“大气十条”政策实施背景下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度化对雾霾污染治理是否存在门槛效应。回归结果显示:①双重差分回归中,全样本下,“大气十条”的政策效果不显著;分区域样本下,政策对京津冀晋鲁蒙区域产生了显著的雾霾治理效应,而对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没有产生明显的政策效果。②中介效应模型中,京津冀晋鲁蒙区域“大气十条”政策主要通过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量”作用于雾霾污染治理,且为部分中介效应;长三角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量”作用于雾霾污染治理则为完全中介效应;珠三角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不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③面板门槛回归中,京津冀晋鲁蒙与周边区域样本、长三角与周边区域样本下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均存在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18.
古耀杰 《未来与发展》2012,35(6):44-47,83
我国已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处于经济增长的关键时期,与此同时各种社会矛盾羁绊着我国经济发展,不妥善解决,可能进入"中等收入陷阱",从而出现经济增长趋缓局面。"中等收入陷阱"方面的研究目前进行得如火如荼,本文在梳理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9.
韩军  孔令丞 《科研管理》2022,43(7):115-123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提出,产业结构的调整任务更加艰巨。基于该背景下,本文从产业结构调整幅度与调整质量的双重视角下检验产业结构调整是否促进了区域创新绩效的提升?并阐述产业结构调整与创新绩效演化机制。研究发现,在全国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对创新绩效不仅具有显著的影响,而且产业结构调整也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分地区检验发现;产业结构调整对创新绩效影响对不同区域存在异质性。进一步通过门槛模型检验,发现产业结构调整对创新绩效提升前期存在具有累积效果“S”型特征,只有产业结构存量达到存量跨过门槛值,才能有效促进区域创新绩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在理论分析技术创新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路径的基础上,构建技术创新评价指标,引入三种不同类型空间权重,选取2000-2015年我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进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技术创新不仅促进了本地产业结构,还有助于邻近地区合理化发展,但对邻近地区高级化的抑制作用和促进作用并存;省域间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具有显著空间相关性,产业结构高级化存在正向溢出效应而产业结构合理化却有着负向溢出效应;技术创新能够通过一条直接路径和空间效应形成的三条间接路径作用于本地及其他地区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的作用方向和强度存在较大区域差异。据此,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结构结构的“先富带后富”,是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